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撤离根据地,秦基伟身受重伤,高烧不退,被担架队误以为已经去世,遗弃在路边。命运之轮总是转动神奇的时候。就在此时,徐向前总指挥恰巧路过,他的眼光异常敏锐,立即发现了秦基伟被遗弃在尸体堆中的身影。他毫不犹豫地命令将秦基伟从这个误会中拯救出来……

回溯到1931年11月,在黄安战役中,秦基伟担任红四方面军总部手枪营2连连长。在敌军的猛烈进攻下,城东嶂山阵地一度失守。

1932年7月,秦基伟,当时已是军中有名的营长,在麻城的战斗中遭受了重伤。他的生涯仿佛是一朵盛开的花朵,突然间被残酷的现实摘下,跌入了无底的深渊。

那条受伤的胳膊已经成了一团疼痛与烂肉,因为医疗条件的恶劣,无法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只能任由感染蔓延,导致肢体麻木。

被调至伤病队养伤,秦基伟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失落和挣扎。作为一名军人,他的理想是为国效力,保家卫国,但此刻,他却无法完成自己的使命。失去了指挥部队的资格,只能静静地躺在床上,听着战场上的枪声,心中充满了无奈和焦虑。

即便如此,秦基伟仍未放弃对自己的信念和对祖国的忠诚。就在部队准备撤离根据地,展开西征的时候,秦基伟毅然决定随军出征。他知道,即使只剩下一条烂掉的胳膊,他也要站在战场上,为国家尽一份力量。

随着部队行军,秦基伟身体的疼痛愈发剧烈,但他咬紧牙关,毫不退缩。可是,命运却对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在行军途中,他突然发起了高烧,意识变得模糊,最终陷入了昏迷。

当他再次醒来时,发现自己被担架队当作了尸体丢弃在路边。寒风凛冽,天地间只剩下了他孤独的身影,仿佛是被世界遗弃的孤魂野鬼。但就在他绝望之际,一个英雄的身影出现在了他的视野里。

徐向前,那位伟大的将军,骑着战马匆匆路过,他的眼睛锐利如鹰,一眼便发现了秦基伟躺在路边的身影。马儿已经迈出了几步,但他心中的良知却让他立即停下了脚步。他下马,弯下腰,仔细地观察着秦基伟的情况。

尽管秦基伟的呼吸微弱,但徐向前还是感受到了一丝生机。他毫不犹豫地将秦基伟扶上了自己的战马,心中充满了一种慈悲和拯救的决心。他知道,即使是一个垂死的人,也有生的希望。

就这样,秦基伟幸运地捡回了一条生命。

当他侥幸躲过死神的魔爪,借着一位老中医的草药养好了伤,保住了本来命悬一线的胳膊后,他的军旅生涯并未如他所愿地继续。部队里已经没有了适合他的位置,他被派往红江县指挥地方武装,担任警卫团长,之后又调至31军92师274团任团长。

命运似乎总是捉弄着他。尽管他努力履行自己的职责,但因为曾在鄂豫皖时期未清的肃反旧账,他的前途仍然岌岌可危。在还未有机会亲身参与一场实战之前,他的职位就被降为一名连级参谋,被迫离开了团长的位置。

就在秦基伟感到彻底失望的时候,一场意想不到的变故改变了一切。随着红军八万人的扩充和成立补充师的急需,他终于有了一个重要的机会。

他被任命为补充师的师长,这似乎是他期待已久的机会。即便如此,他仍然没有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因为在过草地时,补充师又被解散,他的职位变得岌岌可危。

最终,秦基伟被总部供给部长郑义斋收留,成为了粮秣科的一名科长。尽管这并不是他梦寐以求的职位,但在这个艰难的时刻,他不得不接受现实,并尽力履行自己的职责。

在红四方军的供给部工作,秦基伟科长主要负责搞行政管理和学习会计方面的工作。作为一名科长,他可能会负责管理粮食和其他物资的供给、管理部门内部的行政事务,以及参与编制财务报表和监督财务运作等工作。

在西路军西征途中,郑义斋财神爷对秦基伟提出了一个未来的设想,希望他能够和自己一起办一个财经学校,专门培养会计人才。这个提议显露了郑义斋对秦基伟的信任和看好,也显示了他对秦基伟的才能和潜力有所认可。

秦基伟却谦逊地拒绝了这个提议,表示自己不适合当教师,而更希望回到鄂豫皖老区去从事粮食工作。他可能觉得自己更适合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上发挥所长,而不是从事教学工作。

这段对话反映了秦基伟科长的谦逊和实际,他对自己的定位和未来有着清晰的认识,并且坚持自己的志向和理想。他可能并没有想到,他的选择将会为他的未来铺就一条光明之路,成长为共和国的国防部长。

至于马家军攻陷高台城后的行动,他们随即转向东部,奔袭河西走廊中部小城临泽。

临泽之战,对于粮秣科的秦基伟科长来说,是他军旅生涯中的第一个闪光时刻,也是他面临巨大挑战的时刻。

当时的临泽城内,只有少数几个部门的人员,总计约1200人,与来犯之敌相比简直是弱小得不能再弱小了。唯一可称为作战部队的警卫连只有60余人,且缺编过半,连一挺轻机枪都算是最像样的武器,而且子弹也不多。

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郑义斋将领导权交给了拥有丰富战斗经验的秦基伟科长,并委以守城指挥官的职责。秦基伟科长立即展开组织,将城内的各个部门的人员组织起来,按照战斗需要统一编制成班、排、连。

男同志负责守城,而女同志则负责各种后勤工作,包括送饭、烧开水、救治伤员、运送弹药等。在这场生死存亡的战斗中,每个人都发挥了自己的作用,秦基伟科长则承担着组织指挥和战略部署的重任。

尽管秦基伟科长曾受到徐向前总指挥的青睐,但自从四方面军离开鄂豫皖之后,他长达4年半之久都没有参与过一场像样的战斗。现在,他作为一名后勤保障人员的指挥官,要率领着这支不完全是正规战斗部队的队伍,去对抗兵力是自己数倍的马家军。

当敌人的攻势开始时,临泽城内的气氛紧张而又沉重。秦基伟科长深知自己所面临的敌人的强大,但他也知道,现在已经没有退路,唯有奋起抵抗,才能守住这片土地、守护这些人民的生命安全。

当敌人用山炮轰击城墙时,城墙上的守军奋起反击,手持各种武器的士兵们齐心协力,用尽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抵御着敌人的猛烈进攻。秦基伟科长亲自指挥,组织守军们进行有序的射击和投掷,让敌人在城下吃尽苦头。

在长时间的激战中,敌人伤亡惨重,但他们依然顽强地攀爬着梯子,试图登上城墙。临泽城的守军却以顽强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将敌人一次次击退,让他们无法成功攻上城头。

马家军以骑兵长途奔袭为特长,但在攻城方面却显得业余不足。他们缺乏足够的重型武器和攻城训练,只能仰仗着手中的轻型武器和简单的攻城工具进行进攻。在秦基伟科长的巧妙指挥下,守军充分利用城墙的优势和城内资源,成功击退了敌人的进攻。

长达三天的激战,让马家军始终无法攻破临泽城的防线。最终,他们不得不放弃进攻,选择撤退。

秦基伟科长在临泽战役中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果敢的领导力。在城墙上顽强抵抗了敌人长达数天之久后,当敌军于夜间陷入疲惫和困乏之际,秦基伟科长敏锐地察觉到了时机,决定率领守军悄然撤离临泽城。

在夜幕的掩护下,秦基伟科长带领着守军偷偷地离开了城市,向着安全的方向撤退。当天晨曦破晓时,敌人才发觉了守军的离去,但为时已晚。他们匆忙进入城市,却只能在空荡荡的城市里发现200多头被抢夺的骆驼和30余名未及逃脱的红军重伤员。

而秦基伟科长则已经率领着900余名红军成功突围,前往甘州南乡倪家营子与红30军会合。临泽战役以红军的胜利结束,我军毙敌2000余人,伤亡300余人。

十五年后,秦基伟军长在朝鲜的上甘岭战役中再次展现了无畏的勇气和军事才能。面对强大的敌人,他依然坚守阵地,用步枪、机枪、手榴弹和惯用的大石头,坚决地击退了敌人的进攻。

1952年10月14日凌晨3时,范佛里特指挥庞大的美军部队,以压倒性的火力密度发动了对我军上甘岭阵地的进攻。40架飞机、320多门大炮、127辆坦克,几乎在同一时间向阵地上倾泻了成千上万发炮弹和航弹。

上甘岭瞬间成为一片火海,炮火肆虐,岩石化为粉末,地面工事被摧毁,坑道内的指战员们被震得耳鼻出血,甚至有些伤员被震死。

火力准备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后,美军7师31团、韩军2师32团,以及17团的一个营,共计7个营的兵力,向上甘岭左翼的597.9高地和右翼的537.7高地发起了猛烈进攻。

与此同时,“联合国军”还利用4个营的兵力向西方山和芝村方向发动进攻,牵制我15军44师的部队,以削弱我军在上甘岭的防守力量,阻碍其与坚守在上甘岭的45师的协同作战。

火力密集的弹雨炸断了前沿电话线,电台也被炸毁,导致15军前线指挥部无法获知前方战况。在这危急关头,秦基伟军长却展现出了镇定与果断。

在上甘岭战役的残酷一天中,尽管15军45师135团遭受了巨大的伤亡,但关键的主峰阵地仍然牢牢地掌握在我军手中。秦基伟军长意识到45师135团的火力已经严重削弱,为了加强火力支援,他决定请求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派来一支“喀秋莎”火箭炮营。

于是,在10月19日17时30分,随着“喀秋莎”火箭炮营一轮齐射,火箭弹如暴风骤雨般狂轰滥炸,将敌军阵地炸得天翻地覆。被敌人占领的左右两翼高地上的“联合国军”士兵们在这场猛烈的火力打击下狼狈不堪。

45师师长崔建功趁着敌军混乱,指挥着6个连队从坑道内奋勇发起反击,向着被敌人占领的高地发动了猛烈的进攻。经过整夜的激战,直到黎明时分,我军终于成功将表面阵地全部夺回。

秦基伟军长在当天的日记中记录了战斗的激烈程度和残酷性,称之为朝鲜战场上前所未有的情况。敌人的伤亡超过8000人,而我军45师也损失了大约3500人左右。

在一个仅有东西4公里、南北3公里的狭窄阵地上,敌人动用了5个团的兵力进行进攻,而我方的反击部队则动用了22个连队和强大的炮火参与了这场激烈的反击战。

范佛里特将“金化攻势”失败后,心怀愤怒和耻辱,决心与秦基伟军长一决雌雄。

10月25日,联合国军再次发动进攻,以3个加强营的兵力,在30余架飞机和数百门火炮的掩护下,再度对上甘岭展开了猛攻。整日的战斗中,阵地多次易手,战局激烈,双方争夺达40余次。最终,敌军再度夺取了阵地的控制权。

此时,秦基伟军长已经连续7个昼夜没有合眼,但他并没有因疲劳而放弃,反而更加坚定地指挥着战斗。面对45师师长崔建功来汇报战况,秦基伟冷静地表达了自己的信念:“告诉战友们,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无论伤亡多大,我们都要继续战斗。为了整体的胜利,15军即使打到消耗殆尽也值得。”

当崔建功准备返回前线时,秦基伟军长轻描淡写地警告道:“如果五圣山失守,你崔建功可别指望能够安然回到我这里!”崔建功以通红的眼睛注视着秦基伟,他沙哑地回答:“请您放心,只要我在,上甘岭永远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阵地!”

秦基伟冲崔建功竖起大拇指,充满敬意地说道:“你告诉全体战士,就算打到只剩最后一个人,我秦基伟也愿意留在前线坚守!”

秦基伟军长的果决和坚定成为了15军在上甘岭战役中迎战美军的关键。面对王近山的犹豫,秦基伟毫不犹豫地表达了自己的信心和决心。他坚信15军的实力,认为美军的底气并不足以威胁到自己的部队,因此主张坚决继续战斗。

在作战会议上,秦基伟军长发表了鼓舞士气的讲话,强调了15军的光荣和作风。他指出,上甘岭战斗的胜利将大大削弱美军的士气,而15军已经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硬气。他鼓励士兵们咬牙坚持下去,相信自己的力量,与敌人较量勇气和意志。

秦基伟军长的决断并非口头上的空谈,而是有着切实的行动支持。他从29师的85团、86团、87团各抽调了一部,组织了增援部队,为上甘岭的反击作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援。

随后,王近山也表达了支持,调派了12军副军长李德生率领31师前来增援。这些增援部队的到来,为15军提供了宝贵的支持,使得他们能够更加有信心地继续在上甘岭战场上与美军展开激烈的对抗。

在面对艰难的战局之际,李德生副军长率领的12军31师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为了激发士气,李德生副军长在动员会上提出了两项重要要求,旨在增强士兵们的战斗意志和生存能力。

首先,他要求每一名官兵都要先为自己挖好墓坑。这不是在预示失败,而是一种战斗准备的态度。如果士兵们不幸牺牲,就能在自己挖的坑里长眠,如果幸存下来,这个坑就会留给战友。这种坚决的决心,彰显了他们对阵地的忠诚和不屈的斗志。

其次,他强调每个士兵在上阵前都必须吃饱喝足。李德生副军长深知前线战场的残酷,因此特别强调士兵们要足够补给。他警示士兵们,一旦上了阵地,后勤运送补给只能保障弹药,不能保障吃喝。因此,士兵们需要随身携带足够的干粮和水壶,以应对可能的长时间战斗。

这样的一群平均年龄十八、九岁的共和国军人,面对着强大的美、韩军队,展现出了惊人的顽强和勇敢。他们的英勇抵抗,使得敌人在上甘岭上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这种坚韧和勇气也成为了谈判桌上的一把利剑。

在板门店谈判进行之时,双方都在紧盯着上甘岭的战况,谁能在那里表现出色,谁就能在谈判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上甘岭战役是朝鲜战争中的一次关键战役,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次伟大胜利。这场战役的发生以及其后的进程都引起了各级领导机构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从兵团到志愿军司令部,从总参到军委,每个层级都在分分秒秒地关注着上甘岭战役的情况,紧密地监控着战场上的得失情况。

对于美军来说,攻占597.9高地和537.7高地只是一个开始,却意外地引发了一场激烈的拉锯战。范佛里特等美军高层可能没有预料到,他们在表面阵地上的胜利却成了坐在喷发的火山口上,面对志愿军的顽强反击,美军士兵陷入了被动和困境之中。

上甘岭战役持续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是一场惨烈而艰苦的战斗。中国人民志愿军以巨大的牺牲代价,最终守住了阵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坚韧意志和不屈精神。根据《人民日报》的报道,志愿军付出了超过11500人的伤亡,但却成功毙伤俘敌25000万余人,击落击伤敌机270余架,赢得了这场伟大胜利。

此外,毛主席也对上甘岭战役的胜利表示了高度的赞扬和肯定。在1953年6月16日,毛主席单独接见了秦基伟军长,并对他表示了赞赏,称赞他和他的部队创造了这一“奇迹”,证明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顽强和不屈的精神。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