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您被“乡贤”了吗?

原创 李万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贤不贤,看捐钱!

春节时,某甲(隐去真名吧)回到了老家,乡政府打电话邀请他参加乡贤座谈会。

某甲受宠若惊,自己就是一个在城市做小生意的个体户,怎么成了乡贤了?

盛情难却。

某甲就参加了“乡贤座谈会”,与会的好多“乡贤”,他都认识,有卖菜的,有卖鸡蛋灌饼的,也有在南方开厂的,还有几位在市里、省里“做官”的......

某甲成为“乡贤”,是村干部的推荐。

原来,乡里通过各村委会干部联络,把全乡在外有点名气的都封为“乡贤”,体制内的副科以上的,做生意的、成立了公司的全算。

乡政府的一个公务员说,别小看这些乡贤,在市里和县里,一个小小的副科,都能帮乡里争取资金和项目;做生意的“乡贤”捐资修路助学,少了不嫌,多多益善......

哈哈,这就是“乡贤”了吗?

乡贤的标准,也太低了!

如果这样,干脆把那些回家过年吹牛、攀比的人,都拉去当“乡贤”。

评论区里,网民们都乐了。

网民A:我有个同学混得不错,前两年被乡贤过一回,捐款那气氛慷慨激昂、荡气回肠。当时捐了几万,事后大呼后悔,今年说啥也不当“乡贤”了。

网民B:我就是在一声声老板中迷失了自我,最后给村里捐了3万, 被老婆骂了半个月。

网民C:我在外地卖胡辣汤,老家让我当“乡贤”,怒捐一千大洋。

究竟什么是“乡贤”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乡贤”一词,始于东汉,是国家对有作为的官员,或有崇高威望、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社会贤达,去世后予以表彰的荣誉称号。明清开始,各州县还建有乡贤祠,以供奉历代乡贤人物。

因之,形成一套了完整的官方纪念、祭奠仪式。

历代文献,提到乡贤,也大都为表彰祭祀之意。

就是说,乡贤不是活着的人的称号,是“盖棺定论”式的褒扬。

如此说来,一些地方乱封“乡贤”,确实贻笑大方了。

乡贤,还有另一种说法。

1949年之前,“乡贤”主要是指科举及第未仕或落第士子、有文化的中小地主、退休回乡或长期赋闲居乡的中小官吏、宗族元老等等,都是一些在乡村社会相对有影响力的人物。

他们近乎于官而无官职,近似于民又高于民。在庙堂和平民之间,扮演着为朝廷、官府解释政令,在乡村社会领头执行的角色。同时,也充当着乡村社会的政治首领和代言人。

这部分人,有文人,有土豪,也有劣绅,是“服务公众”与“镇压维和”的一体两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照此说法,能达到这个“标准”的人不多,有的也不“贤”!

我个人认为,真正的“乡贤”,应该是乡里的贤达人士。无论职位高低,无关财富多寡,也与学历、科研成就没有关系,甚至与年龄性别也毫无关联,但乡贤必定是在一方土地之间有着极高的威望,深得此间乡民信赖。

只有品行极好、深孚众望的人,才称得起“乡贤”。

他们可能是发挥余热的离退休干部,可能是反哺家乡的创业者,也可能是乡里为人处世公平、公正,刚正不阿的人。

去年,九部委联合印发了一个《方案》。

《方案》提出,引导品行好、有能力、有影响、有声望、热衷家乡建设事业的专业人才、经济能手、文化名人、社会名流等能人,回乡参与建设。鼓励引导退休干部、退休教师、退休医生、退休技术人员、退役军人等回乡定居,当好产业发展指导员、村级事务监督员、社情民意信息员、村庄建设智囊员。

这些“名人”,会不会成为新时代的“乡贤”呢?

真心希望,越来越多在外面接触了新思维、新事物的人慢慢回归,一起建设我们深爱的故乡。

让后人去评价谁是“乡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