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劲堃 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岭南画派纪念馆馆长。

直到除夕前,李劲堃还很忙,他在广州塔附近的工作室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的来访者,并且准备和大家一起去向老一辈艺术家拜年。“我们站着谈,这样效率高。”他说。记得好多年前,新快报记者曾约他在二沙岛的广东美术馆进行采访,他也是站着完成的——当时他正在准备第二天即将开幕的大展。站在自己的作品前,他娓娓道来;谈到广东美术的宏图大计,他的话如不远处的珠江水,汩汩流淌,从心里流出来。他有3方闲章,分别刻着“事小而为”“大事精于细作”“久别名山凭梦到”,既是他的方法论,也展现着他的抱负。

他的作品

画为时而作,返本还新

大气而精微

画为时而作。被问及2023年的创作时,李劲堃介绍了《万山红遍》这幅作品。他说,他以毛泽东诗词“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主题进行创作,深深浅浅的红色不断点染交织,使秋林红叶跃然纸上,笔墨间承载着万山重叠和千秋赤胆,寓意中国的伟大变化,全景式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新时代的宏伟气象。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李劲堃也根据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的意境,创作了《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去年,李劲堃、莫菲、黄涛、林杨杰等人集体创作了《绿水青山》,这件作品长21560毫米,宽6540毫米,是李劲堃迄今创作的最大一幅作品。画面中群山隐翠,雾霭流岚,飞瀑连缀,松柏苍翠,五岭英姿跃然眼前。“试看南粤千层绿”,少量的青黛、赭石色在翠绿色中形成对比,使颜料的颗粒之间产生不同程度的厚薄关系,让绿水青山呈现出宝石般透亮的视觉效果,突出岭南大地只此青绿、四季如春。“希望中国的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在这幅画中呈现出来。”李劲堃说。

李劲堃是岭南画派的传人,学的却是油画专业,后来他把西方油画厚重的色彩与素描精准的透视构图融入到国画中,他的山水画大量吸收了西方绘画的元素,如色彩、明暗、透视等。

返本还新,守正创新。李劲堃对中国山水画发展到鼎盛时期的宋画情有独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临摹、研究,其心得体会已潜移默化地反映在他的画作中。他主张将具有独立审美价值和高度概括力的笔墨“符号”,以现代观念的重新判断和形象组合,使之具备新的意义并从中提炼出新的技巧。

他的画论

以大格局大气派作品讲述中国故事

李劲堃也是一位画评家,他在研究大师们作品的同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艺术应该为人民服务,这个‘人民’包括了全世界的人民。”他主张要以大格局、大气派的作品讲述中国故事。

李劲堃是黎雄才研究专家,曾主持过“百年雄才——黎雄才艺术回顾展”。他率领团队筹备3年,翻箱倒柜找资料,最后向公众展现出一位人们熟知又陌生的岭南画派大师黎雄才。“研究黎雄才,发现我们这一代艺术家身上缺乏的东西太多。取法乎上,走别人的路可以见识别人的风景,让自己也认路了。”李劲堃如是说。

因为研究的画家、作品多了,李劲堃对自己创作的要求也更加“高、深、尖”。

李劲堃表示,他爱静,新的一年里将花更多时间进行研究。目前,他正主持一个研究项目,探讨广东美术近代在全国的巨大影响。“我们研究得越多,了解得越深,尤其是岭南文化在近现代发展大潮中的作用,就越欣喜兴奋。”他说。

他的主张

直面当代、立中研西、以古鉴今

20世纪90年代初,李劲堃提出了“后岭南”概念,呼吁“直面当代、立中研西、以古鉴今”,试图寻找在传统国画构图形式、水墨效果上的突破。

李劲堃说,相比于之前的“折衷中西”,“后岭南”更强调的是“立中研西”:即未必像前人一样于中西之间寻找折中的平衡点,而是直接站在中国的立场上研究、借鉴西方艺术,中国艺术已能凭借自身独立的系统,成为世界艺术中重要的一种样式。

多年以后,“后岭南”作为文化现象被认识,相关研究结果和作品陆续在重要的美术馆展出。如今,李劲堃和当年的同道者们已成为广东艺术界独当一面的骨干人物。当李劲堃面对自己的后辈、学生时,也会将这段个人经历作为案例,告诫他们多思考、多尝试,在艺术探索上敢于“试错”。“我们要尊重历史、尊重前辈,但这不意味着自己的绘画要跟着他们去做。艺术创作从来不为摹仿者留下座位。”李劲堃把自己定位为一名“具有探索精神的实践型画家”,因为有足够的文化自信。同时,李劲堃也一直强调工匠精神:“我重视绘画职业的探索态度,提倡绘画必须在一种严谨的状态下进行。”

画评家赵利平曾统计过,在一张18厘米乘25厘米的画里,李劲堃竟画了两百多个人物。在一个小画面中,每个人的头甚至不到一粒芝麻大,人物的动态与神情却活灵活现:有人呈现出濒死时的惊愕之情,有人张开嘴呐喊、嘶叫,有人因倾倒而带动更多人发生姿态上的连锁反应……如此精妙,李劲堃把作品画到了极致。

他的期待

广东美术和文化梯队成长得更快

李劲堃曾经在同一个时期集各种领导职务于一身:广州美术学院院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岭南画派纪念馆馆长、广东画院院长等等。那时他工作繁忙,还要忙于参加社会事务,但结束一天工作后,他都要回到画室,回归艺术家的身份,进行创作。“冷静下来,抓紧一点时间,重新面对一张白纸,从一条线、一个点着手下笔。”他如是说。

李劲堃坦言:“身兼多种身份,我只能做减法,确保重要创作和重要研究。”有心、有力、有方法,这是成功人士的“三有”条件。李劲堃有两方闲章,分别刻着“事小而为”“大事精于细作”。“这是我一直坚持的方法论,无论是创作、研究、管理还是生活,都像擦掉灰尘,扫帚不到,灰尘是不会自己跑掉的。”他说,更重要的是,艺术家一定要有梦想,只有这样才能有想象力,诗在远方,美在身旁。李劲堃还很喜欢使用一方刻着“久别名山凭梦到”的闲章。“有梦,就可以凭梦到达自己认为最好的地方,并为此时此刻准备着。”他说。

龙年到了,李劲堃期待广东美术和文化梯队成长得更快,为广东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共同努力。“每人搭一把手,就有很强的合力。”他说。

■策划:许志权 冯树盛

■统筹:林波 洪波

■文字:新快报记者 邓毅富

■摄影:新快报记者 郭思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