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2月19日讯任城区位于济宁市主城区,潺潺运河穿城而过,太白文化熠熠生辉。千百年来,任城区吸吮着孔孟之乡的厚重儒雅,浸润着运河之都的灵气神韵,融汇了四海八方的广博气概。儒家文化、运河文化、太白文化、龙山文化……古韵今风在这里交融碰撞,形成了传统与现代相互交融的精神品质与文化神韵。

近年来,任城区深入挖掘文化资源,以保护传承、教育普及、传播交流为立足点,以建设运河文化特色区为创新点,以打造文化“两创”先行示范区为突破点,不断健全区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擦亮“运河之都·仁义任城”文化品牌,通过持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

让“运河文化”活起来

古运河从济宁穿城而过。一艘载着游客的画舫,从城区的运河玉带桥出发,向龙拱港徐行,开启龙年新春“寻龙之旅”,游船上,不时传出阵阵歌声、戏曲声。

在“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的特色IP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游客可以漫步在石板路上,对照着文创盖章欣赏古朴雅致的建筑和运河两岸的迤逦风光;可以坐一艘画舫,摇一摇手中的文创折扇,吹一吹李白吹过的晚风;可以去运河书屋,听着泠泠水声,嗅着芬芳书香,再插上文创书签开始期待下次的驻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坐上游船漫游运河,品味着民间文化,观赏运河两岸挂起的大红灯笼,感受美好的中国年。”从澳大利亚回家过年的张先生说。

“龙年讨个好兆头。画舫每日往返10余趟,仍有游客买不上票。”舵手老李告诉记者。

书法课不再教传统的横平竖直写字要领,而是让大家用国潮书法“画”一副春联;银饰课教大家做一枚自己独创的戒指;舞蹈课让大家学会近期流行的“科目三”……在任城区“运河夜校”上,青年学员们总能学有所得,乐在其中。

济宁作为大运河的重要枢纽,有“运河之都”的美誉。如今这个以文化特色命名的青年夜校,正尝试探寻历史与当下、青年与未来的发展“密码”。这里也是济宁市首家青年夜校,自2023年11月开办至今已累计开设180余个班次、青年思想座谈35场,3000余名青年收获欢乐和成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个月间,课程不断丰富、迭代,从最早的心理学、油画和“社牛魔术”3门课程增至35门,包括以兴趣为导向的书法、花艺、中医经络养生、戏剧、曲艺、八段锦、银饰、香篆等课程,以及面向青年实际需求的抖音主播、面试技巧课,此外还会穿插刷牙课、红酒品鉴等特色课程。

运河文化是任城区的金字招牌和精神富矿。近年来,任城区坚决扛起文化“两创”的使命担当,实施“文化旅游创新突破年”行动,深挖运河文化、太白文化新内涵,推进文化强区建设在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同时,大运河总督署遗址街区、宣阜巷文化产业一条街等文旅项目加快建设,麷街、环西北里、汉园等多处文创聚集地各具特色,全区规上文化企业发展到39家,省级文化产业基地2家,市级文化产业基地11家,文旅产业发展架构日趋完善。

文化让教育焕发生机

任城区传统文化资源丰厚,大运河汇通南北,京杭大运河济宁段正处于任城辖区,兴盛的历史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存,这为学校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提供源头活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济宁市实验初中,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工作更是百花齐放,学校依托兴趣社团,精彩的文化活动层出不穷。

炫彩美术社团是济宁市实验初中一个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爱好、提高技能、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的美术社团。学校组织教师、学生走进民间艺人,了解脸谱文化、纸盘画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在传承脸谱绘画、纸盘画等传统艺术的同时,征集优秀作品,在校园里开展民间艺术作品展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社团让有相同兴趣的孩子走到一起,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活动也依托于此。”济宁市实验初中教师潘贞梅介绍,因为学生兴趣所向,很多活动可以持续性地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活动也因此焕发活力,话剧社经常改编一些类似愚公移山这样的传统故事,口才社也会拿一些经典的诗句去诵读,音乐社里古筝、二胡的声音也绕梁不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有礼节,互尊重,礼貌待人好品行……”文明礼仪健身操的音乐每天准时在文化“两创”示范点济宁市永丰街中心小学操场上响起,学生们边做操边跟唱。

“强身健体的同时,孩子们能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永丰街中心小学校长李均鹏说,学校推行文明礼仪教育,研发并推出校本课程《崇德尚礼花竞开》,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的美育教育也正助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融入学生学习生活。

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传统文化“大教育”格局、葫芦烙画等非遗特色美术课程、《岳飞传奇》沉浸式儿童剧本杀……在任城区,文化“两创”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可能,文化浸润童心,让传承得以延续。

“信用+”赋能社会治理

“我眼睛不灵便,买菜做饭不方便,幸好村里有食堂,志愿者还会帮忙把饭菜送到家里……”任城区唐口街道刘闫新村村民马秀华对幸福食堂赞不绝口。除了每天到食堂集中用餐的50多名群众,针对居住较远的高龄、孤寡、独居和行动不便的老人,幸福食堂采取“集中照护+上门配送”模式,村里的网格员担任“送餐员”,提供免费送餐到家服务。同时,任城区将儒家文化、孝善文化与文明实践有机结合,以“幸福食堂”等新时代文明实践场所为载体,破解基层社会治理难题,让老人们不仅有暖胃的饭菜,身边更有暖心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信用+”引领商户参与市场管理,金城街道商户参与信用建设工作的人数占比超过70%,街道社会信用中心帮助12家商户获得了纯信用贷款70万元;安居街道每月按照600元至1000元的标准统一采购表彰物品按需发放……信用生活在任城蔚然成风,“信用+”应用场景也不断扩容。
与此同时,任城区指导镇街创新“信用内循环”机制,设立“信用蓄水池”,接受1200余家“信用商家联盟”企业商户捐赠商品、服务价值1000余万元,丰富购物打折、服务冲抵、健康体检等信用礼遇100余项,兑换信用积分价值700余万元。当地还打响“红色信用、村居善治”基层治理品牌,2023年共开展“信用+”志愿服务活动7.5万场次,累计动员群众85万余人次,节省雇工支出5000余万元。在各镇街新建24个悦享小院、198个信用超市、222个诚信驿站,提供免费就餐洗衣理发、就业培训、积分兑换等服务,形成“区级财政保障、镇街挖潜拓源、社会多方参与”的信用激励体系。
如今在任城区,信用成了企业和群众最好的通行证,守信者一路“绿灯”。项目“审批”与“信用”的深度绑定,带来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任城区结合实际推出“信易批”,对114项审批服务事项“信用加速”。同时,当地创新商户信用监管,打造32个诚信商圈市场、示范街区,对2.1万家商户挂牌授星,树立了文明诚信的鲜明导向。
2023年,任城区新拓展行政审批、招标采购、交通运输、新型农业等11个领域,信用监管行业累计达到52个,“县域信用建设监测”排名全市第一。过去的一年,任城区先后被确定为全省美德信用、农村“信用+”“信用交通县”等3个省级试点,以信用赋能县域基层治理新实践入选山东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创新做法和典型案例。

闪电新闻记者 杜宗浞 通讯员 袁进 王琴 马瑞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