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闵行日新月异,

乡愁却从未变淡,

那些曾经耳熟能详的老地名,

定会成为人们归乡路上一盏温暖的灯,

指引家的方向。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十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七宝实验小学的青少年来诵读《寻迹——闲话闵行地名》。今天,你将听到的是《从“砖桥”到“颛桥”》,一起看看“砖桥”为什么改名“颛桥”……

点击收听朗读(音频略有删改)

据《颛桥志》记载:颛桥镇形成时间已难查证。《松江府志》云:镇上的“福智庵”建于元代大德年间(1295—1308)。

《嘉靖上海县志》卷三有“六磊塘桥”录入县级桥梁记录(1522— 1566)。颛桥地名由来,要从原位于老镇中心的“众安桥”谈起。据《华 亭县志》和《上海县续志》表述:众安桥俗称“砖桥”(其桥墩是用大量的土砖砌成而得名),一度是本地区人民群众约定俗成的地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0年动拆迁前颛桥老街(资料图片)

传说约在元末明初,“砖桥老街”划属于松江府管辖,但松江内也有一座“砖桥”作为地名,其桥的历史渊源和规模都比本镇砖桥(众安桥)名气大影响广。为此,松江府分管桥梁和地名的主事来到当时砖桥镇与本地区乡贤绅士商量改地名事宜,结果初次商量没有成功,主要原因“砖桥”一名已与当今“颛桥”地名一样,在本地区已家喻户晓,四方八里也熟知其名,突然改地名,广大老百姓也很难接受。这下可难倒了这位“衙门主事”,只好回去如实禀报。

府老爷们也及时商量此事,觉得砖桥地区百姓们一时无法接受改名的心情可以理解,那么,干脆采取“改字不改音”办法来解决。能否“砖”字找一个恰当的同音字来代替?文官们马上找来字典仔细查阅,结果找到了人民非常熟悉的“三皇五帝”第二帝颛顼的“颛”字与“砖”是一个发声(现代汉语字典拼音对照也是一模一样)。并解释说,一旦“砖”字改成“颛”字,其内涵更丰富了。其一,字义是“和善、谨慎”;其二,有纪念“颛顼帝”之意;其三,用现代流行语来说,沾的皇气。这么一改一解释,那位主事心中也有把握了,又一次来到“砖桥镇”,与乡贤绅士们一说,果然不出所料,都十分满意把“砖桥”改成“颛桥”。从此“颛桥”地名基本上一直沿用至今。

但由于历史变迁和行政区划不断调整,从志书记载来看,变化也不小,明代中期曾称“颛桥市”;清咸丰时一度改称“中渡桥”;新的“颛桥镇政府”位于新镇区的东西颛兴路、颛盛路,南北颛卫路、颛乐路等,从字面上来解说,起名的初衷是对颛桥发展前景美好的憧憬,从地名学来说,是颛桥古地名的历史渊源之根脉所系。

日前,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闵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将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十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七宝实验小学的青少年来诵读《寻迹——闲话闵行地名》。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特点和人文气韵。地名作为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词,自然而然就成为了这个区域人们特定的文化符号和相对较为固定的集体记忆,也是人们谈起家乡时那个共同的依托。

毋容置疑,闵行有着丰富的地名资源。从农耕时代较为原始淳朴的命名方式开始,这块土地上的集镇街巷、村落阡陌、河道古桥便有了独属于自己的故事并从此代代相传。有些更是很好地保留到了今天。如区内9镇中的华漕、虹桥、七宝、梅陇、莘庄、颛桥、吴泾、马桥镇均为老地名。

谁也无法阻止时代前进的脚步,但为闵行人留住这些乡愁记忆无疑是大家的共识和期盼。本书分为三个篇章,结合相关文史资料、故事传说、老照片等,将闵行地域内各具特色的古镇、村宅、老街等地名收入囊中,从整体地名特色到境域各色古镇,再到乡人熟识的村宅老街,梳理出独属于闵行人的乡愁情愫。“镇名溯源”篇则选取闵行境域内16个古镇,如虹桥、七宝、莘庄、梅陇、颛桥等,以相关镇志、县志、村志等资料为主要来源,从历史、传说、风情等方面讲述这些古镇名称的来历和变迁。即日起,我们将为大家诵读《寻迹——闲话闵行地名》这本书中“镇名溯源”篇章。

2024年2月起,第十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朗读: 上海市七宝实验小学 五5班 杨宸晔

作者:罗顺昌

编辑: 汤婧娴

文字内容:明镜文化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