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故事

——会计2302班戴函颖

我家姓戴,"戴"字的本义是头戴帽子,后来引申为佩戴、穿戴的意思。在古代,戴是一种重要的礼仪,是身份的象征。而在中国的众多姓氏中,"戴"是一个古老而独特的姓氏。它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充满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戴氏源流

关于戴氏的来源,我查阅到四种说法:源于子姓、源于殷姓、源于姬姓和源于少数民族。而在我爷爷整理的家谱中戴氏起源分两支:一是以国为姓,一是以溢号为姓,即“子姓”,同出西周(春秋),源自河南的两个诸侯国。经过不同朝代的兴亡、更替,祖先不断地迁徙,繁衍生息,已有二千七百多年的历史。2000年11月1日0时,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各姓总人口排列,戴姓排列第五十四位,成为全国五十六大姓之一。百家姓记载,戴无二姓,即使文字改革,戴姓只写“戴”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戴家先辈入滇史

很多云南汉族和外省人聊天,问起祖籍,总是告诉他们:我们祖先早年是从江苏南京的柳树湾充军过来的,到现在已经600多年了。看到外省人人惊叹的表情,云南汉族人就很开心和自豪。有意思的是,说这种话的不止是云南的某个地区,在滇中的昆明,滇东北的昭通,滇西南的保山,以及滇西、滇南都这样说的。

当我问起我家南迁的历史时,我的爸爸也告诉我我家祖籍曲靖戴家屯九路房子,戴家屯戴氏宗亲的鼻祖是谁,已无法考证,但已确定:南京应天府高石坎柳树湾。查富源普泊杉树林德明公碑文,戴氏祖籍南京。

明洪武十四年,明太祖派傅友德,沐英自南京应天府征集 30 万大军远征云南元朝的梁王,戴氏祖先多人应征南下,北石江一战,消灭梁王主力,以后梁王残余不堪一击,云南平定。战后,明军留19990 人,在曲清建立政权。查《南宁县志》记载,明太祖于洪武十七年(1384年)下诏:“迁中士大姓以实云南”。朝廷把江浙、湖广、江西等地居民和戍边将士家属由沐英之子沐春带领,迁民云南,使屯田士卒合家团聚,自立新户,得到安抚。从1384年戴家屯鼻祖家属迁入立户,至今已生活了640年,繁衍生息二三十代左右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我家的故事

我向爷爷借了他整理的家谱,也向他询问了许多我家的历史,得知我家最开始时的祖先其实是安徽人,后来移民到了南京,在明朝时跟随南京柳树湾高石坎移民大军一路南迁到了云南,我们的先辈是在第四批移民中进入云南的,第四批移民也是进入云南的外省人最多的朝代,从此永远的改变了云南的人口结构和风俗习惯,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家迁到云南后,戴氏先祖在曲靖戴家屯九路房子居住,其后代入赘王门朝辅公之女,按我国古训遗制,凡入赘女家门庭,须三代后方可还姓归宗,所以此后三代改姓王氏,三代后,我爷爷的高祖父持有还姓归宗之心,在近晚年办了两件事:一是购买大路碑戴氏祖茔,二是以430两银子价购买了南门街13—15号宅院,并按顺序分配给四子居住,自此之后归还戴姓。

后来我的高祖父在曲靖南门街开了一家染坊,从此之后,我家世代也就在南门街做生意,所以爷爷说我家是老街的。我对开染坊时的事颇感兴趣,可这段历史我的爷爷也一无所知。

之后高祖父的子女投奔向各行各业,很遗憾他的染织技术没能被传承下来,那么多年过去,老街上的染坊早已不复存在,我家也早就搬离了老街,老街上的房屋如今也成为了社区保护起来的文物,现在我没事总会去老街上转悠,看到那些老房就仿佛看到了高祖父染布的样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我的故事

我的名字是爷爷取的,他说按戴家族谱传下来我是“应”字辈,所以名字里要带一个“应”字,可由于我是女孩,“应”字又显得过于阳刚了些,而爷爷希望我以后是一个聪颖的小女孩,所以就谐音“颖”字给我取名。同时他希望我做一个有涵养的人,所以采用了“涵”字,从我的生辰八字推算我属木命,根据命理学推算,木命需要有水来滋养,但不宜过多,而“函”字中间已经带水,所以就去除三点水单取了一个“函”字,我的名字也就由此诞生了。

在静静听完老一辈给我讲述的家族故事后,我意犹未尽,仿佛我正身临明朝和戴家的先辈南迁,转眼又正在和高祖父在老街的染坊里染布,记忆拉回现在,我正敲打着键盘逐字逐句地向大家讲述我家的故事。戴家的历史源远流长,我家的故事未完待续,我感到我的肩上又多了一份责任,我将继续将戴家的精神传承下去,让戴家的辉煌延续下去。

西安财经大学商学院

文案:戴函颖

排版:刘晓璐

责任编辑:张婧茹

审核:郭思嘉 郝亚杰

商学院商苑传媒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