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中古邑龙门县历史悠久,非遗灿若星河。日前,位于惠州市惠城区水东东路42号的龙门非遗文化馆开馆,展现龙门推进非遗系统性保护工作的成效,搭建集展示、销售、体验功能于一体的龙门非遗与传统文化“城市会客厅”,方便市民游客感受龙门的人文风情。

龙门县具有4000余年的文明史,520多年的建置史。在历史长河中,龙门人斗天辟地、昌明文化,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广府、客家等地域文化和瑶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兼容并蓄、交相辉映。

如今,龙门保存了丰富多样的非遗项目,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3项(龙门农民画、龙石头醒狮、王赛春堂舞貔貅、梅花拳等)和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5项。

龙门非遗文化馆地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惠州水东街,这一热门文旅地标引领惠州夜间文旅经济新潮流。龙门非遗文化馆进驻水东街,成为广大市民游客了解龙门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更成为城市宣传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举措。

龙门非遗文化馆分两层,通过非遗展品和创意的展示方式,让参观者感受到非遗文化的精华,同时坚持以“文化双创” 为核心,打造具有当代化、生活化、创意化、 审美化的非遗文化馆。

该馆馆名中“龙门”二字选用岭南书法大家秦咢生手笔,融刚劲雄伟与流丽婉秀,颇具艺术感;大门一旁悬挂的虎头花灯,高大形美,工艺纷繁复杂,灯带如缤纷垂廉,既喜庆又营造出浓郁的艺术氛围。

进入馆内,一楼地板底下便是一路的农民画作品,更全面地欣赏农民画作品,两边铺设龙门非遗文创产品。该馆一楼主要展示虎头花灯、林村盒箩、舞火狗、龙门农民画、蓝田织带仔等省、市级非遗项目,并通过图文展示龙门大笼糍、龙门年饼、龙门上灯、龙门山歌、龙门做棚、龙石头醒狮、王赛春堂梅花拳、王赛春堂舞貔貅等非遗项目,并设多媒体展区,通过展览、 实物展示、 多媒体展示等方式,介绍非遗的源起、 演变和传承,方便观众了解非遗背后的文化和历史价值。步行楼梯上到二楼,便是龙门农民画研学基地,集交流、体验、教学、培训、推广等于一体。

该馆还设有非遗文化产品展区,以琳琅满目的非遗产品释放传承活力,让观众在参观体验之余能把非遗带回家。

龙门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龙门非遗文化馆用图片、文字、实物和视频等形式进行布置、展览,对各个非遗项目的传承区域、历史渊源、表现形态、文化价值及濒危状况进行简明扼要的介绍,全景式展示岭南文化宝库中的“龙门瑰宝”,彰显龙门古邑的无限魅力。该负责人表示,龙门的城池与山川、风俗与信仰、特产与风物等,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辅相成。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延续历史文脉、留存历史记忆、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明交流的重要手段。

借龙门非遗文化馆进驻千年商埠水东街的契机,龙门将进一步推动非遗进景区、进城市,让龙门非遗传得开、走出去,吸引市民游客了解非遗、爱上非遗,以此了解龙门、走进龙门。

龙门非遗文化馆开馆后,将定期开展非遗展演、非遗体验、文化交流等活动,致力于非遗传承与培训工作,在馆内设立非遗工坊,供非遗传承人为研学活动的学生等人群进行示范教学,并开设非遗传统技艺培训课程,扩大和提升非遗项目在群众中的影响力。该馆计划纳入本地旅游路线,成为游客打卡点,同时致力于打造龙门县在惠城的“城市会客厅”,搭建交流、分享和探索的平台,共同推动龙门文化、旅游经济发展。

文、图|记者 李海婵 通讯员 龙门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