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无论崎岖坎坷,还是平坦大道,这场考试,都能教会孩子成长。

作者 | ciyu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知大家有没有留意到一则新闻。

钢琴销量断崖式下跌,各种琴行倒闭,钢琴培训遇冷,钢琴有关的行业遭受着寒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数人就算留意了此消息,也不在乎、不关注。

我心中却五味杂陈。

我亲历了学钢琴的这一波热潮,如今也见证了其消退。

自家娃的学琴史,不长不短,5年左右。

当时学钢琴,是鸡娃的必备项目之一。

哪怕花费不菲,九成九的家长都会忍不住跟风,富人轻描淡写,穷人砸锅卖铁。

普通人的我,也一跺脚,一咬牙,让孩子学钢琴。

五年后,我退出了这场鸡娃大赛。

为什么呢?

三个字:划不来。

我抱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原则,在专业人士推荐下,花了7万多为孩子买了一架中高档钢琴。

这只是烧钱的开始。

为了请到一位好点的钢琴老师,一节课几百块是稀松平常,一年下来就得好几万。

再加上以攒经验,练台风为名,参加各种比赛,这些报名费、服装费、旅途费加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除此之外,学钢琴,对孩子是痛苦,对我也是折磨。

枯燥地练习,让孩子打心底排斥。

我一边要忍受曲不成调的琴音,一边得压制住怒火,监督孩子练琴,劳心劳力。

如果孩子最后能成龙成凤,也不枉这样砸重金、费精力。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

我娃学会钢琴后,最多逢年过节时,博得亲人朋友们一乐。

所以,我看到钢琴销量崩盘的消息,并不惊讶,这是情理之中的必然结果。

中产家长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鸡娃”是一件沉没成本非常高的事情。

某乐器协会的副秘书长说过一句话:2023年,学琴的和买琴的,就好像一夜之间凭空消失了。

学琴的和买琴的,与其说是一夜消失,不如说是中产家长们的一种深思熟虑、权衡利弊之后的结果。

他们发现鸡娃这条路,走到底其实是一个死胡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顾一切鸡娃,其实是性价比极低的事儿。

经济学家指出,如果计算“鸡娃成本”和“投资回报率”,会发现,这大概率是一笔赔钱的买卖。

你天价购置学区房,呕心沥血供养了十几年,孩子毕业后,却连简历这关都过不去。

你无休止地重仓教育,孩子出来后只找了一份三四千块的工作。

这就是中产家庭鸡娃之路走不下去的原因,因为你很可能鸡出一个平庸的孩子。

前段时间,一个香港驻上海的外资行高管发的帖子引起讨论。

这个高管奉行精英教育,在三个孩子身上花费了几千万,却没有一个孩子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老大今年34岁,她被送到英国名校学牙医。

毕业之后,她却不想干这行,转行干摄影,现在又对神学很感兴趣。

目前家里蹲,养不活自己,只能跟父母住。

老二31岁,大学也是在英国名校学建筑学。

毕业之后在香港政府上班,薪资不高,勉强能够养活自己。

目前也没有独立的住房,只能跟父母和姐姐挤在一起。

最小的那个今年26岁,也被送到英国去读书。

因为适应不了环境,一个学期后抑郁,被学校建议退学。

回香港后接受了一年多的心理治疗才慢慢走出来。

目前在澳洲做药剂师,收入也无法支撑自己的生活,需要父母的支持。

这三个孩子的教育完全是用钱砸出来。

他们从小就在各种培训班中长大,在父母的运作下,他们都去了国外上大学。

但结果呢?

等学成归来时,他们都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依旧在“啃老”。

你看,那些赢在起点的孩子,不一定会赢在终点。

对于每个家庭来说,养娃就是一场投资。

这场投资里,高投入,低回报,一不小心就让你血本无归,这不是随便一个中产家庭可以扛得住的。

鸡娃,的确可能鸡出一只飞到枝头的凤凰,更可能鸡出一只走地鸡。

如果是前者,我衷心恭喜你。

如果是后者,这样的落差,你能接受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

9500万名抑郁症患者中,18岁以下青少年占比30%以上,超2850万的孩子饱受抑郁症困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五成抑郁患者为在校学生,41%曾因抑郁休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近几年,那么多孩子的精神会被压垮呢?

显而易见,这是鸡娃竞赛的结果。

中产父母的教育靠两个字,一个是“砸”,一个是“刷”。

砸钱,砸学区房,砸补习班,砸出去的钱成了压在孩子身上的五指山。

刷级,琴棋书画各种考级考证,最后刷出一个失去灵性的孩子。

正如心理专家徐凯文教授感叹的:你们用焦虑养出来的娃,都送到我这里了。

作家陈瑜讲过一个女孩的故事。

这个女孩家境优渥,小学阶段一直都是学霸。

当她考进当地数一数二的初中后,围绕在她头顶的学霸光环消失了。

一向开明的父母开始不断逼她努力学习。

除了学校布置的作业,父母还额外加码,她每天都要学到凌晨两三点。

长期压力之下,女孩患上了严重的焦虑症及忧郁症,被迫休学在家。

即便如此,妈妈还担心她会耽误学校的课程,一个劲地逼她继续去上学。

新学期开学第二天,女孩爬上教室窗台试图自杀,幸亏被其他家长救了下来。

这就是中产家庭鸡娃之路走不下去的另一个原因,因为你很可能鸡出一个不快乐的孩子。

父母只求孩子优秀,忽视他们的感受,悲剧的种子便已经种下。

清北也好,名校也罢,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鸡娃到最后,让孩子眼里失去了光芒,我们又何必凑这种热闹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到这里,很多人会问:

卷不赢别人,也卷不出一个优秀的孩子,那我们该如何养育孩子呢?

你回想一下小时候。

你一放假就撒开腿疯玩,这也不妨碍你上大学。

你抓过蛐蛐,追过夕阳,所以对一些课文心生感触,不再觉得是干巴巴的文字。

所以,真正的教育:是把自由还给孩子,让孩子走进生活。

颜宁小时候,父母就带她走入田间地头,教她种地插秧,观察节气与时令。

陪她读书看报听广播,让她增长见识,打开知识面。

多年后,颜宁考入清华,后来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的终身讲席教授。

颜宁的学生时代,并没有昂贵的研学团、五花八门的夏令营。

她以知识和生活为钥匙,打开了宽广的世界。

对于孩子来说,真正的教育是在生活里,而不是在枯燥的培训课中、写不完的题海里。

所以啊,不一定要拼命花钱鸡娃,我们其实有很多方式养好孩子。

博主@诞姐曾分享过自己的经历。

她小时候,经常上爬下跳,点火点鞭炮,挖坑搭房子,看各种书,玩很多乱七八糟大开脑洞的东西,但父母从不因为占用了“学习”时间而干涉她。

因为在玩和体验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她总能联想到玩过和看过的生活场景,掌握书本里那些难懂抽象的概念。

比如立体几何的各种公理,她立马想象出泥巴搭建的房子,去理解这个空间的点线面。

老师讲函数,她就想到挪动小汽车速度不同而导致的时间不同;扔纸飞机力度不同而导致落点的不同;

陶行知说: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双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储殷教授被问到怎么看待当下“鸡娃”现象时,他说道:

不出10年,“鸡娃”现象就会基本消失。

他认为,鸡娃实际上是一种有问题的现象,如果大家全渴望“成功”,说明环境是病态的。

而打破鸡娃的困局,不仅有外力的推动,也有家长自我的觉醒。

回到开头,钢琴销量为什么崩盘?

因为中产父母撞了南墙,知道用金钱托举孩子,苦了自己,也苦了孩子。

因为中产父母觉醒了,养育孩子不一定要站在金钱堆上。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