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布林肯在有关全球秩序问题上的一番表态很有深意,他说每个国家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或坐在国际体系的桌上,或存在于项目单上。如果不选前者,那就一定会成为后者。

与此同时,布林肯还承认称,美国确实与中国存在战略竞争,但美国在与中国竞争的过程中,美国一直是自愿吸引各国与美国进行合作。

布林肯的这一番表态颇有新意,但实际上这种说辞只不过是自拜登上任以来,对华政策的变种说法,继续往前追溯甚至可以延伸到奥巴马时期。奥巴马任期内提出的G2构想就是基于布林肯这一逻辑。从这一点而言,美国政治精英集团在“遏制中国”的问题上,具有非常强的共识和政策延续性。

布林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布林肯

但这番说辞也透露出了一些不一样的内容。布林肯阐述这一观点,说明美国政坛也意识到了一个全新的问题,那就是中美关系已经成为全球地缘政治关系中最为重要,但却也是最为复杂的双边关系。

因为向来崇尚制裁和战争作为手段,解决地缘政治纷争的美国,在这个问题上态度出现了极大的软化,这说明美国内部已经并不认为通过硬实力能够解决来自中国的战略竞争

在过去十年里,美国对于中国的崛起是十分忌惮,但却又无可奈何的,一方面美国在苏联解体后经历过二十年的繁荣,但随着次贷危机的爆发,以及美国内社会和政治矛盾的积聚,贫富分化,政党出现严重的割裂,这让美国不得不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国内问题上。而此时中国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的快速崛起,开始对美国主导的国际地缘政治格局造成巨大影响。

中美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美关系

作为既得利益者,又必须继续维持以西方世界为核心的世界秩序,这就导致美国两边都要下重注。实际上这两者是存在很强关联性的,因为这两者分别对应的是美国所面临的内部压力和外部压力。当内部压力过大时,就需寻找一个外部“泄洪口”,中国很显然就成了这个“泄洪口”。

这一点在美国的对华政策变化上,就体现得比较深刻。特朗普执政时期,对华采取十分强硬的贸易经济政策,这是2种压力综合所导致的结果,在拜登执政的前2年里,依旧延续了这种对华政策。

但美国很快意识到中国并不是苏联,中国完全免疫了美国针对苏联的那套阵营对抗和意识形态对抗。而导致的结果就是,中国并不像苏联,和美国的互动仅存在于军事对抗以及意识形态对抗,在其他领域的交集并不深,这就使得美国对付苏联可以用上所有方式。然而中国的这套体系并不是独立于世界体系之外,而是在世界体系之内茁壮成长,双方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的中国已经深度融合到了世界产业链内,这导致美国没有办法将中国从中剔除。换个角度来说,中国在美国主导的世界规则之内玩的过于成功,以至于已经超越了作为规则制定者的美西方。

而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中美关系跌入低谷,但中美高度融合的经济和市场也难舍难分。一方面双方剥离对方必将承受难以承受的代价,这个代价不仅仅是对中国的打击,美国也难以承受这种“分手”所带来的巨大冲击。所以在中美贸易战之后,尽管中美之间的经贸交流有所减少,但相较于世界其他地区仍旧处是十分活跃。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不仅仅是全球产业链的重要参与者,还是全球最为庞大的单一市场,拥有全球最广大的消费能力,这不仅仅是对于美国,对于欧洲以及其他国家同样存在巨大的吸引力,只要欧美企业想着进入中国市场,美西方就不可能与中国进行全面切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现在美国就陷入了一个两难境地,一方面不可能放任中国的继续成长,必然对中国采取打压措施。另一方面又必须要重新建立一种与中国相处的新模式,尤其是要建立与中国进行沟通的渠道,避免双方发生热战。目前,用商业和科技上的围剿,最大可能地遏制和打压中国的发展,这成了美国对华遏制政策的新方向。

在这个基础上,才有了布林肯的那番表态,美国在与中国争夺世界影响力的过程中,力求在“自愿”的基础上吸引各国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