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晓倩
“青砖伴瓦漆,白马踏新泥,山花蕉叶暮色丛染红巾……”近日,苏州评弹《声声慢》火遍全网,丝丝入耳的曲调,柔柔的水磨腔让人沉醉,刹那感受到了江南的碧水柔情。人听吴音歌一曲,杳然如在诸天宿。齿间春秋,传承3000年的古音吴语是江南文化活着的符号。
还乡吴语熟,伏枕越吟悲。莺声燕语、盈耳洋洋,幽语之妙、吴带当风。吴语,作为苏州地区的独特方言,蕴含着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与魅力,传承着江南水乡的文化遗产,延续着历史的根脉;作为植根于民间的“老古话”,吴语方言具有深厚的民俗土壤,凝结牵动着地方的乡愁。如今,随着经济文化交流的日渐繁荣,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涌入长三角,吴地本土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渐下降,普通话的运用明显多于吴方言,导致即使父母双方都是本土人,孩子能原汁原味运用吴方言的也寥寥无几,甚至有的连听懂都成了问题。文化的认同是更深沉、更基础的认同,文化自信是最持久、最根本的自信。可见,留住乡音,加强吴方言的推广与传承迫在眉睫。
倚栏兴尽兰桡举,时听长年作吴语。人间烟火姑苏城,吴侬软语透画屏,浅吟低唱中州韵,软糯细腻百媚生。展示吴方言文化,活化“最江南”乡音,我们要立足新时代,借助新媒体手段,拓展方言文化在地方形象展示、文旅推荐、联络乡情等方面的优势应用,让吴侬软语成为地方独特的标识。现如今,自媒体平台搜索苏州旅游攻略,平江路评弹馆就是自媒体博主强推的必去之处。各大推文中更是对吴亮莹老师的评弹赞誉有加,一曲吴语版《声声慢》被网友赞为“一曲带你入江南”,更有网友称“我来苏州只干一件事,就是听吴侬软语的评弹”。可见,积极培育方言“出彩”的土壤,多给方言“露脸”的机会,不失为传承吴方言的一剂良方。
云房寂寂夜钟后,吴音清切令人听。吴方言要焕发新活力,离不开对传统江南文化的保护传承,更离不开守正创新下的丰富挖掘。当下,政府、民间机构都在尽力保护吴方言,特别是苏州,2006年推出首档苏州话脱口秀《施斌聊斋》;2012年培养366名苏州话辅导师,20多条公交线路使用方言播报线路;2017年苏州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推出“说苏哉”微信公众号推广苏州话。因此,我们要通过与时俱进的传播和保护方式,让苏州话更好展示、讲述、传承江南文化。激活人们的乡愁,让语言环境活起来,才是留住乡音的唯一出路。
“不向灯前听吴语,何由知是故乡人。”让吴语更接地气,系住更多人的乡愁,不仅仅是对吴方言的传播与保护,更是一种“把根留住”式的文化传承。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