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市府店镇南面,有一座挺拔的山,独立峻峭名曰缑山。山顶上一方高大的唐石碑,上有碑亭。赑屃伏驮,碑身、首、座通高6.54米;上宽1.58米,下宽1.74米;厚0.55米。由“大周”女皇帝武则天亲自撰文书写的“升仙太子碑,”此碑距今已1300余年。

圣历二年(公元699年)二月初四日,女皇武则天由东都洛阳出发到嵩岳封禅。在封禅返回的途中,留宿缑山,她兴致勃勃地游览刚竣工的升仙太子庙,思绪万千,兴致极浓。一时兴起,便一气呵成撰写了这篇流传千古的碑文。

同年六月十九日,大碑镌刻完毕,举行了立碑仪式。将太子升仙碑立于大庙殿前,缑山由此名声大震。

周灵王太子晋、字子乔。天生聪悟神异,七岁起就与道结缘,喜欢吹笙作凤鸣之声,经常游乐于伊洛之滨。

相传,王子乔登嵩山求道三十余年后的七月七日,其家人看见他于缑山之巅,乘白鹤升天而去,再无归。

今天的缑山就是太子晋当年升仙之处。

缑山之南,有东九龙山,西九龙山,两山对峙而立,形成了一道天然门户和屏障。东可遥望轘辕(huán yuán)古关,西可观伊阙龙门山。登上缑山举目四顾,可看到处处江山如画,钟灵毓秀,祖国大地莺歌燕舞,如锦如织。

祖国建设日新月异,人们团结一心,共创文明。在山的半腰处有水潭一处,有人说是太子饮马之处,有人说是太子饮鹤池。笔者认为,应是太子戏水和养鹤之处。

历史上的武则天,是一位绝无仅有的封建时代的女皇帝。查阅历史,她应是一位多才多艺有远大抱负的著名的女政治家。在唐高宗时期,她代裁政事,与高宗并称“二圣。”公元699年改唐为周,自称皇帝。执政达十五年之久,是贞观到开元之治,承前启后的重要代表人物。她有强悍的政治理想和果断的处事态度,掌握唐代中期半个世纪的社会状况。她写升仙太子碑,也是写唐代及她个人的历史,只是以远涉近矣。

升仙太子碑,一方面写了太子晋升仙的传说故事。另一方面则写了武则天统治唐周的社会现实状况。以太子升仙为前导,社会现实为背景,既描述人们想像中的神仙世界,又阐述了现实中的生活状况和社会状态。歌古颂今,充满了十足的自豪和忧乐。

春荣秋落,四时变寒暑之机;

玉兔金鸟,两曜递行藏之运。

是知乾坤之大,不能无倾缺之形;

日月至明,不能免盈亏之数。

岂若混成为质,先二仪以开元;

兆道标名,母万物而为称。

惟恍惟惚,窃冥超言象之端;

无去无来,廖廓出寰区之外。

骖鸾驭凤;升八景而戏仙庭;

驾月乘云,驱百灵而朝上帝。

玄都迥辟,玉京为不死之乡;

紫府傍开,金阙乃长生之地。

吸朝霞而饮甘露,控白鹿而化青龙。

这些都是武则天皇帝在借太子晋升仙之故事,在歌颂武周盛世,绝不是单纯的赞美神仙胜景和极乐世界。她笔下的仙景世界,就是她所处的“大周”盛世。故事中的太子晋,在武则天的笔下,已成为歌颂自己和描写自己统治的盛世。

碑文中对社会的描述,并非虚构。如:

我国家先天篡业,辟地裁基;

正八柱於乾纲,纽四维於坤载。

说的是武则天在承天之命,开创基业,而今江山社稷稳固。

廓提封於百亿,声教洽於无垠;

被正朔於三千,文轨同於有截。

意思是说,在这么大的一个国家中,虽然有各种人物和不同想法,但大唐大周的政令还是统一的,做到了令行禁止,同属一盘棋。

茫茫宇宙,掩沙界以疏疆;

渺渺寰区,笼铁围而划境。

说的是万里江山,尽在心中,如铁桶一般。

乾坤交泰,阴阳和而风雨调;

远肃迩安,兵戈戢而爟烽静。

说当今社会安定,风调雨顺,人心思富,天下太平。在武则天执政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经济文化都在不断向前发展。这也是武则天对人类历史的一大贡献,事实上,在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确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缑山为七十二福地之一,大清乾隆皇帝曾游览于此,并赋《登缑山极目》诗一首:

缑岭巃嵷嵩岳连,

传闻子晋此升仙。

割来太室三分秀,

望去清伊一带绵。

欢豫民情他阆苑,

菁芊麦色我芝田。

孜孜求治犹多愧,

无暇重翻学道篇。

在缑山上,唐时修建的太子晋升仙庙,因时间久远,庙已坍塌无迹,只存下了升仙碑。

碑文中说:“近对缑岑,遥临嵩岭……梅梁瞰迥,近架烟霞,桂栋临虚,上连星月,窗明云母,将曙景而同晖,户挂琉璃,共晴天而合色;曲阁乘九霄之表,重檐架八景之中。湛休水於天池,发祥花於奇树。珠阙据缑峰之外,瑶坛接嵩峤之隈。”尽写了当时升仙太子庙的气势雄伟,装饰之华美。从不同角度,歌颂当时劳动人民中,工匠高超的技艺和对神仙境界的向往。实际上也可作为升仙太子庙的参照资料。

升仙太子碑上下款和碑阴的《游仙篇》杂文诗,以及题名都出自当时的书法家薛曜、薛稷、钟绍京之手。字体刚劲有力,此碑被历代书法家视为艺术珍宝,在我国书法艺术中是一枝绚丽璀璨的奇葩,永远散发着墨的芳香,是一颗永放光彩的明珠。

碑额“升仙太子之碑”六字为“飞白体”。碑文33行,每行66字,行草相间,近章草书体,笔划流畅豪纵,体现出武则天女书法家的豪迈性格和才华。碑中所造的一些新字,保存了中国文字在不断沿革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前进。如同社会的进步,人类的文明,是在不断的前进中发展的。

升仙太子碑是偃师人民的骄傲,河洛人民的骄傲,更是全中国人民的骄傲。

作者简介:程卫东,男,1947年生,洛宁县大原村人,县政府烟办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洛阳市姓氏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