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往往越是志存高远的人越是高处不胜寒,对于朋友的要求也极为苛刻。

二十世纪初,百废待兴,年轻的毛泽东尚未点燃革命的星星之火,而此时他已经有了与自己情投意合的三两知己,他们也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湘江三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谓“湘江三友”即毛泽东、蔡和森以及萧子升。

蔡和森这个名字如今已不鲜为人知,他与伟人同舟共济,为共和国的建立奉献出了宝贵的一生,最终名垂青史。

而实际上对当时的毛泽东影响更为深远,也更为特别的当属萧子升。他们年少相识、一拍即合,却又因意见不合而各自为营,最终二人走向决裂。

新中国成立后,萧子升流亡海外,面对这个曾经的老朋友,毛主席不止一次向他抛出橄榄枝,却屡遭拒绝,此生不复相见,令人唏嘘。

毛泽东与萧子升因何相识又为何决裂?二人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故事呢?

一、初识“萧菩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忆往昔峥嵘岁月,曾几何时在一个爽朗的午后,毛泽东翻阅着《世界英杰传》,可谓是手不释卷、连连称赞。

可以说正是这本书开拓了伟人的视野,为他后来的丰功伟业奠定了基石,助他树立了宏高的理想。

原来这本书正是萧子升的弟弟萧三借阅于他,而也正是这本书让毛泽东与萧子升结缘。

在那个年代能留有这种奇书的人自然也不是等闲之辈。萧子璋,又名萧三,他与萧子升出生于湖南的一个书香门第,后来他翻译《国际歌》,享誉中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0年,毛泽东就读于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在此结识了萧三,当他阅读了《世界英杰传》之后,心生感慨,热切盼望未来中国也可以有一位大英雄扶大厦之将倾、救万民于水火

于是还书时他对自己救国救民的热切期待毫不掩饰地向萧三倾诉,二人意见一致,逐渐熟络。

两年过后毛泽东成功考上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并在次年与萧三的哥哥萧子升正式结识,由于萧三的缘故,二人很快就熟络了起来,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友。

萧子升才思敏捷、文采飞扬,家里也是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栽培,他的文笔极其细腻、富有个人魅力,作品常常在学校内被传阅、展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仅其恩师王钦安对他赞赏有加,就连当时国内首屈一指的文学大家杨昌济也屡屡将他的文章反复诵读、品鉴。

杨昌济可是来头不小,他与蔡锷同为谭嗣同的爱徒,而谭嗣同不仅作为“戊戌六君子”广为人知,更是以一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响彻寰宇,打响了启迪民智、拯救中国的第一枪。

而杨昌济有一门生,正是日后的毛泽东,并将自己的小女杨开慧许配给他。巧合的是,蔡锷后来也有一悉心栽培的徒弟,正是那新中国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朱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想不到在多年之后的井冈山会师方才相见的朱、毛二人竟然有如此深厚的渊源,只能感叹冥冥之中皆有天意,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

正因为毛泽东与萧子升二人皆文采斐然,广受赞誉,又同受到杨昌济的多次启迪、提携,再加上萧子升的弟弟萧三的缘故,二人可谓是一拍即合。

在学校里,同学们市上可以看见二人漫步于校园之中,慷慨激昂,热烈讨论着国家兴亡以及心中的无限抱负。

此时的萧子升与毛泽东二人可谓是英雄惜英雄,主席在那时便时常感慨竟有如此知音,此乃此生大幸,二人的羁绊也日渐加深。

面对这位不拘小节、温文尔雅的才气书生,毛泽东等人时常调侃他有一副“菩萨心肠”,于是人们常常唤他一声“萧菩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行游学

年轻的毛、萧二人此时尚且羽翼未丰,对自己的前途命运以及国家的未来走向仍旧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俗话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在那个混乱的年代,空有一腔抱负的两位“书生”也曾经陷入了迷茫,为了报效国家,成为一个有用之人,他们做了一个勇敢的决定。

1917年的盛夏,毛泽东与萧子升结伴游学,他们经由长沙、宁乡、安化五个县,徒步近千里,只为了了解家乡附近的风土人情,享受自然,肆意发扬情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悉,一穷二白的二人,全身的家当加起来也只有几身贴身衣物、一把油纸伞剩下的就仅有写字用的纸墨笔砚。

建国之后的毛泽东追忆起与“萧菩萨”的游学往事仍旧是久久无法忘怀,屡次发出感慨。

他回忆道,当时的沿途百姓十分淳朴,不仅为其提供住宿,还贴心地为他们指路,二人也投槐报李一般为百姓们写写春联、对子,尽其所能。

虽然这次“千里奔袭”十分坎坷、条件艰辛,但是二人仍旧心怀感激,收货匪浅,最为重要的是,在这次结伴同行当中,二人更加坚定了与对方的目标一致,他们想要尽自己的所能,让旧中国“改天换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此之后,二人更加形影不离,他们萌生了一个重要的想法——建立一个组织,进而改变国人的思想、驱逐旧中国的黑暗,迎接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二人一拍即合,胸怀满腔热血,感染了许许多多的同学,更为日后的革命事业点燃了宝贵的火焰。

这个组织就是日后声名大噪的“新民学会”,他们秉持着“革新学术、地理品行、改良人心风俗”的理念,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发出了时代强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理想远大,但是能力有限,一群活在温室里的学生,并没有完全了解贫民生活的水深火热,对于革命的方向与未来也十分迷茫。

此时转机出现了,二十世纪初,一股留学热在国内蔓延开来,毛泽东和萧子升这对志同道合的“学友”也跃跃欲试。

恩师杨昌济十分欣赏这二位才子,鼎力支持他们来到北平,为未来留学法国做着准备。

两人有着共同的理想,也是形影不离,实现理想的曙光仿佛就在前方,一切都是那么顺利且充满希冀。

但是志同道合的两人最后又为何分道扬镳,又为何反目成仇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信仰不同导致决裂

20世纪初,来到北平的毛泽东、萧子升、蔡和森等人正为奔赴法国留学的事物奔波,想必他们的心情既有激动、欣喜,也有彷徨与忐忑。

留学并非一朝一夕的时,虽然有杨昌济等人提点、辅佐,但是仍需从长计议,在北平的这段时光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事。

在此期间毛泽东偶遇了时任北大图书馆主任李大钊。

李大钊名耆年、字寿昌;后改名大钊,字守常,他在中国率先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思想,是名副其实的首位马克思主义掣旗人。

他不仅与新民学社关系匪浅,更是活跃于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当中,影响了千千万万的有志之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是这一次契机,毛、李二人相见恨晚,让毛泽东第一次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一簇火苗在他的心中逐渐点燃。

到了1919年,萧子升和蔡和森如期前往法国留学,但是心系新民学社的毛泽东却陷入了两难,恰逢毛的家人身体不适需要有人照应,机缘巧合之下,毛泽东无奈放弃了这次留学的机会。

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正是这“机缘巧合”让毛泽东得以继续在北平发光发热,一步一个脚印地建立了如今的新中国。

但是正是这次分开让毛与萧二人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二人渐行渐远,以往无话不谈、默契的两位知音也逐渐走向不同的道路,直至彻底决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间是一种让人难以捉摸的东西,随着时间的变迁,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的浸染下思想得到了升华,坚定信念,找到了一条新中国摆脱积贫积弱的道路。

但时间的流逝也让曾经形影不离的两个人暗生嫌隙,渐行渐远。

在法国留学的蔡和森、萧子升二人接触到西方的所谓“先进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不一样的见解,了解到了不同的声音。

蔡和森回国之后与毛主席意见一致,认为革命反抗侵略者、打倒反动派是唯一的出路。

而萧子升却开始与毛泽东意见相左。

回国之后,三人像过去一样饮酒作赋、畅谈人生理想,却发现时过境迁,老友的信仰发生了改变。

原来赴法留学期间,萧子升参加了由蔡元培和李世曾建立的“华法教育会”,在留学期间接触了多种不同的思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萧子升便是接触到了法国盛行一时的“无政府主义”,并且欣然接受,强调温和的改革,以理服人。

在当时的西方,早就存在诸多马克思主义的忠实拥趸,然而接触的人一多,就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意见,萧子升怀揣着乐观的态度看待革命,认为通过不流血的方式与反对派作斗争才是正确的方式。

然而在毛泽东等人看来,这是偏离了马主义思想原本轨道的,是在与敌人作妥协。

正因如此,二人多次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实际上在毛主席看来,此时的“萧菩萨”仅仅是因为过惯了锦衣玉食的富足生活,一生顺风顺水,并没有留意到底层人民被盘剥、被欺凌的悲惨生活。

萧子升保持着乐观的心态,以为向敌人敞开怀抱、施加善意,就可以逐渐过渡,不通过革命实现共产主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对于这种盲目乐观的看法,毛泽东则直言不讳:“如果用这种心态来看待社会主义,可能上千年都实现不了。”

二人一开始还只是偶尔拌嘴,到后来吵的不可开交,双方谁也不肯松口,真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萧子升更是固执地认为即便是用上千年,只要可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就可以了。

然哀民生之多艰,此时的侵略者来势汹汹,列强虎视眈眈,华夏大地饿殍遍野,更有甚者易子而食......

此时的中国别说是千年,就是百年、十年也耽搁不起,救国之路道阻且长,理应斩钉截铁、一鼓作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无论主席如何争执、劝解,萧子升依旧一意孤行。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即便无法互相说服、信仰不同,二人仍旧是惺惺相惜,互相把对方视作榜样,可谓是聚是一团火,散则是满天星辰。

他们在各自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发光发热,在这途中二人的关系也曾短暂和解。

在当时的大背景下,国家凋敝,百废待兴,各位有识之士竞相寻求一条拯救中国的道路。

1923年国民党总理孙中山与苏联代表越飞在签订孙越联合宣言后,并在苏联控制的共产国际的要求下,允许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也就是后来知名的第一次国共合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此前在此飘扬海外的萧子升得知国内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及转机,也迫不及待回到国内。

毛泽东作为共产党人极力邀请萧子升与自己同行,再结往日的情谊、一同奋斗。

然而思虑再三之后萧子升却选择加入了国民党,我们从上帝视角也许会认为他不明事理,然而在那个年代,共产党只是一个微弱的势力,初审地主家庭的萧子升选择实力雄厚的国民党也就不难理解了。

此时的萧子升可谓风头无两,他时任国民党的党务指导委员,兼任《民报》总编辑,想必国共合作时的主席对他的成就也心怀希冀与祝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国共两党的深入合作,曾经吵的不可开交的两人关系也迎来了破冰,看似有了好转。

在此期间二人仍旧频繁书信往来,其中既有老友的关怀、挂念,也有为了注意与信仰的针尖对麦芒。

然而好景不长,不久之后国共合作破灭,国民党开始了对共产党残忍地围剿与迫害。

1930年,杨昌济许配给毛泽东的小女杨开慧被捕入狱,萧子升作为毛泽东的多年好友,又是杨昌济的学生,深厚的情谊与对正义的秉持让他不得不铤而走险,几次三番试图营救,却以失败告终。

杨开慧的牺牲也成为了“萧菩萨”内心深处一道隐隐作痛的伤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此之后二人仿佛有了解不开的心结,交往逐渐减少,最终多年好友落下个不复相见的结局。

结语

20世纪30年代,一场故宫盗宝案传的沸沸扬扬,一时间人心惶惶,不少人断定这又是一次国民党排除异己、打击同僚的龌龊手段,令人担忧的是萧子升也牵连其中。

然而多年来被赞誉“菩萨心肠”的萧子升一生最注重的就是名誉,视金钱如粪土,又怎会为了一点蝇头小利铤而走险?

毛泽东得知这一消息断然不愿相信,即便这人与自己意见相左甚至断交,也绝不信他会做出此等下作之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的萧子升被人戏谑成了罪犯,他不得不地下自己骄傲的头颅,任凭他人的污蔑栽赃。

或许是因为营救杨开慧时的频繁奔走,萧子升被国民党内部猜忌,总之此后萧子升只能游走于党派的边缘,受人白眼。

想不到当年的青年才俊,与毛泽东齐名的“湘江三友”最后却落到这幅田地,不由得令人唏嘘。

建国后,萧子升再次故地重游,再次来到自己人生的交叉口——法国,然而此时矛盾又失落的心境,或许只有他自己,以及万里之外的毛泽东可以理解了。

远离朝野间的喧嚣与刀光,萧子升将自己的心血投入进教育事业,在法国担任中国国际图书馆馆长,后来赶赴乌拉圭定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互相牵挂的毛泽东与萧子升此生再也不复相见。

自此期间,毛泽东多次试图与自己这位老朋友建立联系,却屡屡碰壁遭到拒绝。

直到1976年9月9日,伟人毛泽东溘然长逝,远在乌拉圭的萧子升得知此事后也心怀感慨。

三个月后,与毛泽东惺惺相惜又水火不容的萧子升紧随着主席离开人世。

追忆往昔,那个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已经两鬓斑白,他留有遗嘱:“如有可能,请将我的骨灰运回湖南湘乡祖坟处...”

或许午夜梦回,那个固执的少年也会回忆起与毛泽东的游学,回忆起年轻时的快意恩仇,也许他也会思考,如果当初选择跟随共产党,会不会是另一幅光景呢?

然而现实的生活没有那么多如果,诸多遗憾,只有留予后人评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