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首发于“单仁行”公号,订阅“单仁行”公号

从企业家的角度探究商业本质

01

在前天的2月20号,央行公布了新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

1年期LPR为3.45%,5年期以上LPR为3.9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你还不了解LPR,我稍微解释一下,这是贷款利率定价的主要参考基准。

像金融机构给企业发放流动资金贷款利率,一般都会参考一年期LPR,中长期企业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就是参考的5年期以上LPR。

这一次,5年期以上LPR比之前下调了25个基点,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降息”,也是LPR改革以来最大的降幅。

关注货币政策的朋友可能会奇怪,2023年已经降息了3次,上一次降息还是在刚刚过去的12月22号,央行降低了存款利率,还通过MLF向市场净投放了8000亿。

怎么这么快又降息了呢?这一次降息又意味着什么?

不着急,我们同时结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重要经济数据来做个分析。

02

我们先来看两个了解宏观市场的重要指标。

第一个是消费者物价指数CPI。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1月份,全国CPI环比上涨0.3%,但是同比下降0.8%。

什么意思呢?

CPI比上个月涨了一点,但是跟去年同时期相比,还是在下降。

CPI主要反应什么?不是简单说物价低了,我的购买能力就强了。

它是反应一个市场需求问题,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在下降,需求不景气了,供大于求的时候,物价自然就有所下降。

当然,这里有个干扰因素,因为去年1月是春节,春节有强大的节日消费效应,所以,1月份CPI数据下降,也可以解释的通。

这也是CPI这个数据的滞后性,但我们还可以结合看看PPI生产者物价指数,这个指标是衡量企业支付采购、生产、劳务费用的价格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可以看到,1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5%,环比下降0.2%;购进价格同比下降3.4%,环比下降0.2%。

这个道理跟CPI本质上是一致的,生产成本在下降,对一个企业来说是好事,但站在宏观维度来说,这意味着需求减少、产能过剩和市场内卷,让企业不得不降价。

一般来说,CPI和PPI同时下降,就意味着经济在放缓,甚至在衰退。

而过去一年,PPI整个趋势一直在下降。

第二个数据,我们来看看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

1月份,制造业PMI是49.2%,比上月提升了0.2%,但整体还是处于低于50%荣枯线,在不景气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PMI是50.4%,高于临界点;中型企业PMI是48.9%,低于临界点;小型企业PMI更低,只有47.2%,而且比上个月还下降0.1%。

说明说明呢?

也就是说在目前市场当中,比较活跃,保持投资和扩张的是大型企业,中小企业依然难接单、难投资,对市场不太看好。

当然,还有一个不知道是算好消息,还是算坏消息。

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利润下降2.3%,虽然整体利润没有转正,但降幅慢慢在收窄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之相对应的是,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的“文化及相关企业”营业收入增长8.2%,利润更是比去年增长30.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文化新业态比较明显的行业,增长要快于其他行业。

比如说内容创作生产28262亿,增长10.7%;创意设计服务21249亿,增长8.7%;文化传播渠道14797亿,增长11.9%;文化娱乐休闲服务1758亿,增长63.2%。

什么叫文化新业态?

透过专业的名词解释,就是“短视频直播”这种新模式所带来的高增长,包括用这种形态所赋能的各个产业、行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从产业类型,可以明显看到加持的力度,文化制造业比上年增长0.6%;文化批发和零售业增长6.1%;文化服务业增长更多,达到了14.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当我们通过这些数据对市场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之后,就能发现:

除开某一些依靠新技术,比如新能源的三电、智能驾驶,新模式比如说短视频直播的内容加持和文化加持,这些少数行业和企业还在保持增长之外。

其他大部分企业依旧不景气,不管是从采购、生产,还是销售角度来说,特别是中小企业生存困难,缺乏信心,不敢投资,不敢扩张,还是处在一个收缩状态。

而消费面呢,市场消费有所回升,但整体还是处于一个需求不振的状态,依旧需要空间和场景去带动大家的消费。

所以,基本面摆在这里,要想在2024年实现5%的增长,货币政策就必须再动一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这一次降息也是对去年12月降息的补充,属于非对称降息。

什么叫非对称降息?

我们以往听到降息,都会伴随三个动作,降低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同时央行通过MLF向金融机构放款,释放流动性。

但上一次用了MLF,降低了存款利率,而且是直接拉到了中国有史以来的最低存款利率,如果你是零存整取,存一年是1.45%,存5年也不过2%。

这个存款利率可能连通胀率都跑不过,一存一个不吱声。

但唯独没有把贷款利率一起降了。

为什么呢?

其中一个核心原因就是让银行们喘一口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银行体系的息差,已经非常微薄了,这个息差就是存贷之间的利息差,也是银行80%的利润来源。

2023年第三季度,银行业净息差大概只有1.7%,不降贷款利率,就是让银行有利可图,同时有时间去做调整。

像房贷是银行非常稳定、优质的盈利项目,而房贷约定的调整时间,基本上都是1月1号。

像2月份降低贷款利率,对已经买了房的人来说,真正生效要到明年的1月份,当然,也不妨碍我们省下一些本来要还房贷的钱,拿出去消费。

所以,这一次降低贷款利率,是作为上一次非对称降息的补充,而且降幅之大,就是要刺激房地产和中长期的企业贷款。

当然,刺激会带来多大的效果?恢复多大的信心?

这个只能从未来的数据中得到了。

但我们去看目前的发达国家,普遍都是低利率、低增长、低通胀,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又处于经济的修复状态,从长期来看,可能低利率会是这个宏大叙事的时代注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也因为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市场,经济的走向一定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

货币工具不会缺席,贷款利率继续下行的空间也依然存在。

所以,重要的是看到周期当中那些保持增长的企业,对这些有新技术、新模式加持的企业来说,越是降息,越是在帮助他们不断顺势成长。

这是一个债务出清修复的过程,也是一个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的过程。

责任编辑| 罗英凡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