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动物,被视为中华文明象征、精神图腾,故而中国人又称“龙的传人”,可谓“龙族”。

鲜为人知的是,商代也有“龙族”,但与如今的却大不相同。更为重要的是,甲骨文中记载的“龙族”,在填补又一历史空白之余,也可以借此看到早期龙的真实政治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甲骨文中的龙族

甲骨文重见天日后,填补了很多的历史空白,其中之一就是发现了商朝“龙族”。

在甲骨文卜辞之中,除了用作神兽名之外,它还是一个重要的方国名称,即“龙方”,首领号称“龙伯”。现代学者研究发现,被称为“伯”的应是商族之外的族群首领,因此“龙伯”是以龙为图腾的部落首领,未必是商朝册封的。

孙亚冰、林欢《商代地理与方国》考证,龙方见于一、三、四期卜辞,和商朝战和不定,时而臣服、时而反叛,两者关系比较复杂。

商朝“令龙以舊示朿囗”,还有“贞呼龙其有祸”等,其中“令”、“呼”说明商王对龙方下命令,龙方臣服于商朝,而商朝也关心龙方,卜问其有没有灾祸。更为重要的是,卜辞中还有“妇龙示”等记载,说明龙方与商王朝有婚姻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丁后期,应该是龙方反叛商朝,导致双方又爆发战争,比如“贞王叀龙方伐”、“勿呼妇妌(司母戊鼎之母戊即妇妌)伐龙方”,武丁之后还有“贞令臿以众伐龙”等。以春秋早期青铜铭文“樊夫人龙嬴也”(嫁到樊国的嬴姓龙国女子)看,龙国应为嬴姓,当然也可能是商朝灭了此前龙方之后又册封嬴姓于龙地。

1975年,在湖北江陵雨台山169号墓中,出土了一件春秋战国时期的“龙公戈”,说明龙国传承时间很长,极有可能传到春秋战国时被楚国灭亡。

总之,商朝武丁时期的“龙方”,结局到底如何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存在过一个上古“龙族”,若非甲骨文重现天日,这一段历史也就不为人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方之称的背后

后世王朝之中,龙的政治地位很高,唯有皇家才能称龙,拿龙作自己的象征,其他人称龙会被视为叛逆。但在商朝时期,堂堂中央朝廷,不仅不拿龙作为自身的象征,反而还认可以龙为名的撮尔小邦,背后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当时龙的地位一般,更没有成为政治权力上的象征。

其实,当时不仅龙的地位不高,而且还会被端上餐桌,成为一道珍馐美食。

左传记载:夏代第十四任君主孔甲之时,刘累(刘邦祖先,刘姓始祖,上图)负责饲养两龙,号称“御龙氏”,后来雌龙死掉,刘累将之炖成一锅肉羹,献给了孔甲,结果孔甲吃了还想再吃,刘累担心龙死之事暴露,于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此外史书记载,刘累曾向豢龙氏董父学习驭龙,这也说明龙的地位一般,远没有后世那么神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晋时代,史书上也有多次吃龙肉的记载。比如,南朝祖冲之所著的述异记记载东汉孝章皇帝刘炟在位期间,一次天降大雨,然后一条青龙坠落皇宫,见到青龙之后,刘炟不是将之供奉,而是下令取龙肉做羹汤,赏赐给了群臣。还有晋朝司空张华《博物志》记载,吃龙肉的最佳姿势是用咸肉羹来腌渍龙肉,如此龙肉上就会出现令人心醉的漂亮花纹。

总之,史书记载的吃龙肉,以及商代撮尔小邦——龙方的存在,都表明早期龙的地位不高,后世将之不断升级,最终成为皇家的象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余论

以现代学者考证看,龙起源于星象,属于青龙七宿的象形,而青龙星象的变化,与季节密切相关。比如,“见龙在田”是青龙星象春天时在地平线上升起(再过几天就是龙抬头,青龙星象又将升起),“飞龙在天”是星象夏天时运行到中天,“亢龙有悔”是秋季时下坠,“潜龙勿用”是冬天隐而不见。因此,龙星在上古显然非常重要,可以借此判断季节,但另一方面龙方的存在说明龙的地位又不高。

及至后世,虽然龙在政治上成为皇权的象征,但在文化艺术中的地位却不高,最典型的是在西游记中,真可谓“龙不聊生”,是个神仙似乎都可以欺负真龙,乃至龙肝凤胆成为天庭一道美食,龙沦为了食材。

令人费解的是,无论先秦时期,还是明清之际,“龙”一方面地位崇高,一方面又地位不高,为何出现这种矛盾又分裂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