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乌克兰局势可谓迎来了一波转折,在年前还维持平衡的局面瞬间被打破,俄军完全占领了阿卡杰耶夫卡,而乌克兰在新任总司令瑟尔斯基的命令下,已经全面转为了守势。

而与此同时,西方一直炒作,说俄罗斯使用了来自朝鲜的导弹,最近,西方对俄罗斯发射的朝鲜导弹残骸进行了拆解,结果大吃一惊。

(报道截图)

最近一个西方研究报告放出了重磅消息,就像打开潘多拉的盒子一样,露出了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射的一枚朝鲜制造导弹中,意外掺杂了大量美国和欧洲制造的零件。这相当于在说,朝鲜的火箭技术其实不是纯粹自给自足,而是借助了不少西方国家的先进零件,打了个擦边球。

英国的一个组织细查了今年1月在乌克兰哈尔科夫找到的朝鲜导弹的残骸,他们检查出290个部件里,有3/4都是“美国造”,还有将近1/6是“欧洲造”。这些部件大部分是导弹的大脑,也就是导航系统,它们可以追溯到分布在全世界各地的26家公司。

这些零件的来源可不是小事。去年美国的新闻网站CNN也曾报道过一件类似的事情,说在乌克兰发现的伊朗无人机里,80%以上的零件也是有美国身影。这给美国总统拜登头上扣了个大帽子,因为他们正在努力阻止这种西方的民用技术,被敌对国家用来制造武器。简单来说,这就像是自家的金子落进了别人的口袋,让人哭笑不得。

(西方拆解“朝鲜导弹”残骸)

所以,西方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即使对技术出口控制得再严,有些美国和西方的零部件还是神不知鬼不觉地被人用在了不该用的地方。就像去年年底,美政府特别组建了个大队人马,就是想查清楚这些包括美国造的微芯片在内的东西,是怎么最后跑到伊朗生产的无人机上面去的,毕竟这些无人机,现在被俄军用来在乌克兰上空飞来飞去。不过,要找出幕后黑手可不容易,现在还没人知道这工作组弄得咋样了,他们可是闭口不谈。

换句话说,就像是迷宫里的老鼠,这些部件在全球供应链这个大迷宫里辗转反侧,穿梭于各种国际分销商之间,最后神秘消失到哪里去了都不知道。那个研究部件去向的组织,冲突军备研究小组(CAR),他们也不想光打雷不下雨,只是指责那些可能一无所知的公司。他们觉得还是跟这些公司搭搭话,齐心协力找解决办法比较实在。这也揭示了一个问题:美国和它的盟国控制这些商业电子产品走向的难度很大,特别是半导体这种涉及全球供应链的产品。

(普京要求绍伊古将无人机增产)

而对于零件来自欧美的问题,其实也很好理解。虽然俄罗斯是一个军事大国,拥有庞大的国防工业基础,可以独立生产许多高级武器系统。但在俄乌冲突爆发后,也不得不面临着每天200多吨弹药消耗的问题,长此以往,产量能否跟得上消耗速度,对俄罗斯来说是一个挑战,所以从其他国家进口武器就是一个选择。况且,在全球化的今天,即便是大型的军工企业也常常会从全球市场采购原材料或零件,其中可能包括来自西方国家的元件。

虽然美国和欧盟已经下令,不会出售武器和零部件给相关国家,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武器制造商都会寻找成本效益最高的供应商,这可能会导致他们选择国外的部分零件或技术。例如,某些特殊的电子部件、芯片和传感器可能在全球范围内仅由少数几家公司生产。

(乌克兰要靠无人机逆转局势)

特定类型的零件,如高精度电子设备、先进的光学元件等,可能在某些西方国家拥有更高的生产专业化和质量标准。在这些领域,即使是俄罗斯这样的大国也可能选择进口,以保证其产品的竞争力。即使在实行军事禁运和制裁的情况下,通过复杂的贸易网络和第三国企业,西方的高科技产品也可能以某种方式最终被用于其他国家的军事装备之中。

而且,并非所有的进口活动都是由政府直接控制的,私人企业可能会为了利润最大化而违反出口管制法规,将西方制造的高科技产品卖给俄罗斯等国家。根据俄罗斯方面的说法以及西方媒体的验证,美国援助给乌克兰的武器装备已经有一部分被流传到了黑市,并且出现在了中东和北非等国家,由此可想而知,如果这些武器落入极端分子手里,后果将非常严重。这也反映出西方控制武器的运输,以及商业零件的采购,难度非常大,甚至是不切实际的。

(乌军已经放弃阵地)

而且,一些零件可能最初以民用或双用途(即可用于军事和民用)技术的旗号被进口,并最终被用于军事装备上。国际社会对于武器和敏感技术的出口通常有严格的管制,尤其是针对那些可能存在军事冲突或者被认为对国际安全构成威胁的国家。比如韩国,就禁止向这些国家出口装备,也就没有对乌克兰进行致命武器的出口。
这也进一步证明了两个事实,第一就是全球产业链是不可分割的,大家都是一个整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第二就是西方想筑起小院高墙,无论是通过制裁手段限制朝鲜也好,限制俄罗斯也好,还是限制中国,其实都是搬了石头砸自己的脚,只会让西方的路越走越窄。在俄乌战场上,让美国已经花费大量精力去搞制裁,那么这次导弹残骸的事件也再次证明,这一做法是行不通的,也是站不住脚的,让美国的努力都打了水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