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扭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成都怎么干?

“关键要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成都市科学技术局副局长陈旭及处室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发力”聚力增添发展动能

“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以高效能、高质量为突出特征,代表着生产力发展水平实现新的跃迁。”陈旭解释,创新驱动是“新”的关键,高质量发展是“质”的锚点,核心要义就是“以新促质”,以创新驱动新经济变革、以新经济引领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塑造的核心在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具体到成都科技创新工作,陈旭认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关键要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这是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的工作理念,同时也是开展工作的重要方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旭进一步分析——

“同时发力”的一面是科技创新,就是要“从0到1”,即强化高质量发展的源头供给,不断增强基础研究能力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创造更多的科学新发现与技术新发明,否则就只是简单复制或是简单地扩大规模;

“同时发力”的另外一方面是科技成果转化,就是要“从1到10再到100”,实际上是如何推动实验室科技成果从“书架”到“货架”,如何更好地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如何更有效地将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

科技创新需要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价值,科技成果转化需要科技创新提供基础支撑。若成果转化环节缺失,则不能将科技创新的重大原创性、前瞻性、引领性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若科技创新环节缺失,成果转化、技术发明、产业发展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二者同时发力,既推动要素集聚,又增强协同效应,才能更好重塑经济增长动力、重构经济发展方式、转换经济结构方向,共同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新动能。“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将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作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着力点的原因。”陈旭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府锦城实验室 《先锋》记者 江铖 摄

多措并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形势,面对高质量发展新要求,成都如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陈旭表示,“我们将在做强原始创新策源能力、做强技术研发攻关能力、做强创新资源聚合能力、做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优化创新生态五大方面开展新一轮的布局。”

在做强原始创新策源能力上,成都市科技局发展规划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将在加大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和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部署两方面投入更多资源,特别要把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作为重中之重,高质量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全力保障国家实验室建设,高标准运行4个方向天府实验室,加快建设跨尺度矢量光场等一批国家级、省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做强技术研发攻关能力成都市科技局高新技术发展与产业化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在大力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强化企业主体创新能力两方面持续发力,为产业建圈强链贡献更多科技力量。通过完善重大科研项目“揭榜挂帅”“赛马制”等制度,支持组建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联合体等方式,开展重点产业链技术研发与攻关。通过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行动,提升企业在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园区建设、政策制定、重大项目招引等方面的参与度、话语权,支持企业参与全市科技创新决策,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为做强创新资源聚合能力,成都市科技局校院地协同与科技合作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校院地协同创新为抓手,为成都不断拓宽高校院所“朋友圈”,围绕共建创新平台、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培养创新人才、孵化科技型企业等开展全面务实合作,持续开展“校企双进·找矿挖宝”科技成果对接活动,搭建企业与高校院所常态化对接交流平台,同时在区域和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上发力,为成都源源不断导入各类创新资源,助力产业建圈强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做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成都市科技局成果转移转化与创新创业服务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正按照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一号工程”要求,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加快建设科创生态岛,构建“科创通+科创岛”的线上线下服务体系,常态化开展技术经纪(经理)人培训,聚焦产业链关键领域布局建设中试平台,推动建设环高校知识经济圈,贯通“成果发现”“成果评价”“成果交易”“成果孵化”“成果应用”各环节,大力促进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

围绕优化创新生态,成都市科技局政策法规与科技监督处(市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正以构建协同联动“大科创”格局为引领,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行动,推进科技人才评价、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设立成都天使投资母子基金,提升“投新、投早、投小、投硬”能力,深化成渝科技创新合作,联合打造天府大道科创走廊、成渝中线科创走廊,大力优化完善科技创新生态,营造“近悦远来”的创新环境。

来源:《先锋》杂志、先锋成都(ID:CDxianf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