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理学大家范浚在他的《五代论》里说:「大概五代人之能,都是因为军队。有军权的地方,我们就会崛起,权力不在,我们就会灭亡。”这一现象反映出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以及军权对历史走势的影响。
“陈桥兵变”,后周禁军大将军赵匡胤,被一名将领推举为皇帝,率军入京,后周恭帝柴宗训被逼退位,赵匡胤继位,史称“北宋”,元建隆,“宋”。赵匡胤在建国后,为避免赵氏王朝成为五代后的第6个短命朝代,一直在强化中央集权和独裁统治。他最重要的军事行动之一,就是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对于“杯酒释兵权”,历代史学家都有不同的评价,有的赞扬,有的指责。这其中,有两个原因。
一、仁厚恩德,用和平的手段化解了中、唐、五代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
在中国历史上,君王与臣子之间的猜忌与猜忌,在历史上也有不少,其中以汉明帝韩信、明凉国公蓝玉最为著名。而宋太祖赵匡胤,在没有伤害君臣关系的情况下,以一己之力,化解了藩镇割据,避免了五代后的六个短命朝代,此乃史上著名的安内策。借酒释兵,不仅是宋代强化中央集权的一种手段,更显示出赵氏仁厚,不杀一人,使国家得以延续三百年之久。
后世有人说,赵宋从来不会轻易杀死臣子,这是一种美德。太祖(赵匡胤)治五代,不杀一人,乃古今独一份,非汉唐可比,可见赵氏的祭祀之功,也是长存的。(赵匡胤)在酒杯之中,与人周旋,消其锐气,制其心志,以制其政。
赵宋立国之初,虽无杀将,但却善待读书人,为后人所称道。另外,由于赵宋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国在这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好处,明朝、清朝、明朝三朝都没有发生过割据。
二、矫枉过正,固守内外,两次被外敌所灭,故有“弱宋”之称。
赵宋以“杯酒释兵”为手段,巩固了中央政权,并在平定藩镇叛乱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巩固政权奠定了基础。然而,这一举措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央与地方宗藩之间的矛盾,但也埋下了"强枝败叶,外侮"的祸根。根据南宋李焘所著的《续资治通鉴长篇》卷三十二载,宋太宗赵光义曾经说过:「如果没有外患,就一定会有内乱。」外患不能越过边境,都是可以避免的;只是奸佞之徒,才是最可怕的。君王之心,不可不慎。”很显然,赵宋在吸取唐朝覆灭和五代更替的经验后,采取了一种“左”的政策,他既重用文臣,又打压武将,他的军队制度、军事体制和军事布局都是为了防止内斗,而不是为了抵御外敌,所以面对辽、夏、金三大王朝,他采取了消极防御的军事战略。
北宋覆灭之时,金兵围攻汴京,又俘虏了两位皇帝,赵宋之所以能如此迅速地出兵,完全是因为“守内虚外”的策略。可以说,北宋之所以没有像五代那样,成为六个短命的朝代,都是因为他们的“酒令”。另一方面,北宋的覆灭,也是因为过度的扩张,导致了当地没有财力,没有强大的军队,很快就被外敌所灭。南宋之初,宋金两军对垒,岳飞在荆襄,韩世忠在江淮,吴阶坐镇巴蜀。北宋灭亡,是由于其军事上的失误,并非是“以贪腐换取军权”和“纵容贪污”。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