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博士编号001的数学天才张筑生,为中国拿下了五个世界第一!然而,他却至死评不上职称,直到去世后,各种荣誉才接踵而至。最终,他留给世人一个泣血之问:“中国为何出不了数学大师?”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1986年的北大校园里,一位饱经风霜的中年人正在伏案写作,他的左手落下了残疾,无法活动,只能尽力用胳膊按住纸,防止移落。
他奋笔疾书,仿佛在完成什么大事。这个中年人,就是张筑生;他正在撰写的,就是未来赫赫有名的《数学分析新讲》。
该教材一经出世,就轰动整个数学界。北大院士廖山涛先生更是不吝赞赏,称有了这本书,中国将会有大批年轻人走向学科前沿,能够大大的推动中国数学界的发展。
其实在接受学校下达的撰写教材命令之后,曾有朋友劝过张筑生,希望他不要接受这个任务。那个时候的张筑生刚从国外进修归来,更应该拿出自己的科研成果稳固自己在学界的地位和声名,而不是去做编写教材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活。
可张筑生并没有采纳朋友的建议。彼时的他,刚从国外回来,没有任何人比他更清楚自己见证了什么。他看到了中外教学水平和科研实力上的差距,他深知教育乃国家百年大计之根本,立志要为国家数学教育的发展而拼尽全力。
所以,义不容辞的接受了这份任务。
面对朋友的不解,他却笑道: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其实,作为北大的第一位数学博士,张筑生可谓是少年天才。他出生于贵州省贵阳市,家庭和睦,却命途坎坷。三岁的时候他因脑膜炎导致了小脑受损。后来十三岁时,又因医疗事故,导致左手神经受损,从此再也不能活动。
但命运常是令人捉摸不透的。那个时候的张筑生,在外人看来是悲惨命运的代名词,他被困在了命运的苦厄里,求助无门,可没有人知道,上帝却为他悄悄推开了另一扇窗。
张筑生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和过人的毅力,打不倒他的,终究会使他更强大。在上学时期,他比常人付出了更多倍的努力,也因此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四川大学的数学系。后来,大学毕业的他,选择留在了母校任教。
这一待,就是十四年。
本来以为一生就是这样安稳度过,可没想到,事情发生了转折。特殊时期的到来,使他的前路蒙尘。他无助的望向这个曾经无比熟悉的校园,看着它在某些黑心分子的手中,逐渐面目全非。
张筑生愤然离开了四川大学
随后,他自学报考了北大的研究生,并被成功录取。后续他继续深造,在北大攻读博士学位时,破获了著名数学家Smale提出的四大猜想之一。这样的成就,几乎令世界瞩目。
也因此,他当之无愧的拿下了博士学位,成为了北大的第一名数学博士。
在1995年,张筑生受命成为了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队的主教练,带领中国的竞赛选手走向世界,连斩五届第一。
可谁也不知道他背后的压力有多大。在当时的人看来,比赛成功了是选手的荣誉,而比赛失败了却是教练的失职,因此这份差事几乎人人避之不及,可张筑生却默默干了五年。
命运并不是时常眷顾他的,但疾病却常常光临他的身体。那个时候的张筑生,被检查出了鼻喉癌和肠膜炎等多种疾病。
可来不及哀伤悲痛,他又要带病上阵。他一边要接受各种放疗治疗,一边要忙着为竞赛学生创作新题练习,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但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不屈从。
如果生命无法继续延续,那就在为数不多的时间里为生命多着一些色彩。他坚持为学生上课,同时为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开设的数学教师研讨班授课,日复一日,风雨无阻。
2002年,2月6日,张筑生与世长辞,享年六十二岁。
据他的学生说,在他倒下的前一秒,他还在微分拓扑学的考场上监考,即使疼痛已经使他意识模糊,他依旧坚持站好最后一班岗。
他离世后,光明日报报道了张筑生的生命事迹,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人们称他为“校园中的焦裕禄”和“知识界的一面镜子”。他一生默默无闻,为了中国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却始终没有评上职称,令人惋惜。
但他的精神总存,为中国的数学事业发展,奠定了一座丰碑。如今再看他的事迹,令人不胜唏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