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渠千秋——国家图书馆馆舍变迁

编著者:胡建平 著

定价:125元(平装)/ 168元(精装)

ISBN:978-7-5013-7349-9(平装)

978-7-5013-7930-9(精装)

出版时间:2023年 12月

内容简介

本书以时间为序,对国家图书馆的馆舍变迁历程进行了全景式回顾。国家图书馆的总馆北区、总馆南区、古籍馆三处馆舍并立,其中总馆北区与总馆南区分获“北京八十年代十大建筑”与“北京当代十大建筑”,古籍馆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图书馆馆舍是我国重要的文化建筑,在我国建筑史上具有其独特的意义。书稿中,与文字同样重要的还有两百多幅插图,它们源自馆史资料、历史档案、老报纸、网络资讯以及作者的工作积累。这有助于通过馆舍变迁影像重温国家图书馆百十年的发展历史。这是新一代图书馆基建工作者献给国家图书馆的一份礼物,也是向百十年来为国家图书馆基建工作做出贡献的前辈们致敬。

作者简介

胡建平,男,1980年出生,河海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毕业,高级工程师,现任国家图书馆基建工程办公室副主任,从事国家图书馆基建工作逾20年,参与完成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暨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等近十项基建项目,正在推进北平图书馆旧址修缮工程建设工作。

前 言

我国图书馆建筑的发展经历了从古代藏书楼到近现代图书馆的漫长历程。《三辅黄图》记载:“石渠阁,萧何造。其下砻石为渠以导水,若今御沟,因为阁名。所藏入关所得秦之图籍。至于成帝,又于此藏秘书焉。”说明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两汉时期就有了正式的国家藏书机构。此后,“石渠”便成为国家收藏图书典籍之所的专称。清末民初,西方公共图书馆理念开始在国内传播。1904年,清政府颁布执行《奏定学堂章程》,“图书馆”一词第一次被官方文件正式采用。至此,延绵数千年“重藏轻用”的古代藏书楼开始向“藏以致用”的近现代图书馆变革。1909年9月9日,清政府批准学部《奏筹建京师图书馆折》,标志着国家图书馆前身——京师图书馆正式筹建。此后,一代代国家图书馆人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恪尽职守、务实创新,写就了百十年中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从危殆中起步、在奋起中发展壮大的不朽篇章。而馆舍变迁历程无疑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京师图书馆筹建伊始,由于政局动荡、财力不足,从1909年谋划在净业湖一带兴建馆舍到1912年暂借广化寺开馆,再到1917年搬迁至方家胡同国子监南学,又到1929年在中南海居仁堂办馆,一直居无定所。即便如此,每次搬迁的新址都更趋城市中心,且馆舍条件也较以前有较大改善。20世纪20年代,“新图书馆运动”渐入高潮。为了彻底改变无立馆之基的不利局面,在有识之士的积极运作下,京师图书馆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达成合办国立北平图书馆协议,双方共同兴建的文津街馆舍于1931年落成并开放。甫一建成,它便成为我国近代规模最大、设施最为先进的公共图书馆,我国的近代图书馆事业也由此步入了一段短暂的黄金发展期。抗日战争时期,为确保馆藏文献安全,袁同礼副馆长统筹协调国立北平图书馆实施了馆藏及馆务南迁计划,并在战时形成了昆明、北平两个基地,南京、上海、重庆、香港等多个办事处的组织格局。

1949年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为缓解藏书和服务空间不足的困难,北京图书馆多管齐下扩充馆舍,建立了以文津街馆舍为中心,北海公园、西黄城根、柏林寺三处分馆共同发展的服务模式。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图书馆建设事业持续向好。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为完成周恩来总理的遗愿,一批具有开创精神的建设者,担负起引领中国图书馆事业由近代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转型发展的重要使命。他们积极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图书馆建设的先进经验,以较高水准完成了北京图书馆白石桥一期馆舍的建设任务。一期馆舍于1987年10月正式开放。21世纪之交,国家积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北京图书馆更名为国家图书馆,并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期间建成了白石桥二期馆舍。二期馆舍秉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采用大开间、全开放的空间设计,赢得了到馆读者的喜爱;而同步建设的数字图书馆顺应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广大读者搭建起了更为自由且不受时空限制的数字阅读平台。2010年,为打造交流空间,加强社会关联,国家图书馆以白石桥一期馆舍整体维修改造为契机,进一步拓展了服务内容和范围,如提供艺术教育、展览展示、讲座培训等服务。这不仅为这座地标性建筑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彰显了馆舍空间资源对图书馆事业未来发展的重要价值。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正式实施,这是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史上的重要成果。它不仅有利于促进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健康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而且也明确国家图书馆除了具有公共图书馆的功能外,还承担国家文献信息战略保存等多项职能。借此东风,谋划8年的“国家图书馆国家文献战略储备库项目”于同年4月获国家批准。2021年,为保护优秀建筑遗产,更好发挥馆舍空间作用,国家图书馆全面启动北平图书馆旧址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其核心工程“北平图书馆旧址修缮项目”也被列为《“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重点进行推进。国家图书馆基建事业将在新时代续写新篇章。

本书以时间为序,对国家图书馆馆舍变迁历程进行了全景式回顾。其中,对文津街馆舍以及白石桥馆舍一、二期工程的建设情况做了重点梳理,对国家图书馆常态化功能更新、院内园林设计等情况也做了扼要介绍。书中还配有两百多幅插图,这些影像资料与文字内容相辅相成,相信对读者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会有所帮助。

书名《石渠千秋——国家图书馆馆舍变迁》来源于国家图书馆文津街馆舍文津楼内天花藻井“石渠千秋”纹饰图案。这是中国营造学社创始人朱启钤先生的设计,它充分体现了社会各界对中国图书馆事业的由衷期盼——期盼图书馆成为一项利国利民的千秋事业。谨以此书向所有为图书馆建设事业添砖加瓦的前辈、同人致以最诚挚的敬意!

胡建平

二〇二一年二月十四日初稿

二〇二三年一月二十四日修改

后 记

本书既是对国家图书馆馆舍变迁历程的系统梳理,也是一名普通图书馆员20年工作生活的扼要记录。

我2003年大学毕业,在“非典”疫情得到控制的初夏入职国家图书馆,一直从事工程建设管理工作。刚进入基建部门时,正好赶上白石桥馆区二期新馆建设。在该项目中,我主要跟着高岩、张泽林两位前辈学习,参与方案报审、设计及施工管理工作。2006年,我开始独立负责具体项目,但第一个项目便出师不利:由于在二期新馆电梯采购招标文件中设置了不少废标条款,导致第一轮投标入围供货商不足三家而直接流标。为了弥补过失,确定供货商后,我从馆藏文献中选取荀子《劝学篇》等经典篇章用于电梯内部装饰,获得了读者的好评。此后,我又独立完成与二期馆舍配套的冷冻站房、锅炉站房项目,并在高岩离职后,作为技术牵头人完成了二期新馆建设收尾、竣工验收等相关工作。2009年,国家图书馆迎来百年华诞,我具体负责文津街馆区的基建项目。建设员工食堂、古籍保护实验室;装修部级领导干部讲座接待室;为文津楼增设安防、消防设备;将一处废弃的厨房改造成雕版博物馆……这些项目规模虽然不大,但给我工作的发挥空间却不小,我也在这处美丽的院子里度过了充实而又愉快的一年。2010年,我回到白石桥馆区负责一期馆舍维修改造工程技术工作。在崔愷先生的主持下,此次维修改造工程作了一系列细致入微的更新,在保留原有空间架构、色彩体系、经典元素等的基础上,这些老建筑不仅被赋予了新的功能,而且整体品质也有了进一步提升。2014年9月,一期馆舍重新对外开放。之后,我又开始参与国家图书馆国家文献战略储备库项目的筹建工作。在2021年10月,我又着手推进北平图书馆旧址修缮项目。

近二十年的图书馆基建管理实践让我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份工作,同时也对国家图书馆既有建筑的建设历程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为此想要了解前辈们为之付出了多少艰辛努力。工作之余,我开始分步骤地收集、整理和研究相关史料。在白石桥馆区一期馆舍建设资料整理工作中,先后采访了吴良镛、黄克武、侯一民等多位当事人,收集到了杨廷宝先生的工作笔记等多件手稿,并推动了有关该馆舍建设的口述史项目的开展。在文津街馆区建设资料研究工作中,发现20世纪30年代建成的文津楼除了得到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资金支持外,来自协和医学院的顾临(R. S Greene)、安那(Conrad W. Anner),中国营造学社的朱启钤,以及周诒春、戴志骞等人都为本项目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2019年,在上述两项成果的基础上,我以“国家图书馆馆舍变迁”为题申报了馆内科研课题。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我利用居家办公的充裕时间,由点到线,完成了课题研究工作。在林世田、赵文友等多位同事的鼓励下,又对课题成果做了适量增补并辑成书稿。原计划赶在2021年出版,以纪念文津街馆区落成90周年。但因本人拖沓,致使出版计划一再延后,直到新冠疫情政策全面放开后的2023年春节假期,才重拾文稿继续修订。

此书出版要感谢许多人的帮助,同年入职的林俊飞、北海公园的张冕等朋友向我提供了不少珍贵的资料;同事李家云、建筑师梁丰帮助我整理了部分图纸;还有责编张颀老师为本书出力颇多,且对我的拖沓一再包容。也要感谢我的家人,妻子参与了本书第二、第三部分的组稿,并在居家工作期间承担了大部分家务;女儿在我毫无头绪时,也会钻进我怀里帮我敲几个字,这些默默地支持让我身心俱暖,不忍放弃;还有年逾花甲的父母,是他们在我大学毕业为择业举棋不定时,鼓励我北上入职国家图书馆。这份工作虽然清贫,但乐趣蛮多。我相信图书馆员是一份可以让我坚守一生的职业。我得撸起袖子继续加油,开始下一个20年。

下一个20年,馆舍空间将成为图书馆的一项根本性资源,它将与信息资源形成双引擎,共同推动图书馆事业高质量发展。图书馆基建工作者将大有可为;下一个20年,我会在国家图书馆,立足现有的优质馆舍空间资源,运用新理念、新技术,通过精细化更新、艺术化塑造,进一步提升馆舍空间品质,进一步增强读者到馆体验;下一个20年,我会在国家图书馆,认真履行国家文献信息战略保存法定职责,一方面推动国家图书馆国家文献战略储备库项目尽快开工建设,一方面在北京市郊策划建设大型仓储库房,存放低流通文献,为现有馆舍存放高流通文献腾挪空间,以此构建安全可靠、布局合理的国家文献信息战略保存重要支系;下一个20年,国家图书馆也将与各图书馆携手,共同做大做强图书馆IP,进一步打破馆舍空间禁锢,走进景点、社区……让图书馆拥有更广阔的平台,更好地服务百姓、服务社会。

由于本人学养不足,史料研究也不够深入,书稿难免有不妥之处。恳请方家不吝赐教。不胜感激!

胡建平

2021年2月21日初稿

2023年2月1日修改

内页赏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内页

目 录

前言 1

事业初创 居无定所 1

二度合作 共建新馆 33

北平沦陷 馆务南迁 85

多管齐下 扩充馆舍 109

另辟新址 一劳永逸 131

信息时代 再建新馆 199

功能更新 常态改造 225

整体维修 焕发新机 237

战略储备 以策安全 261

园林小品 美化庭院 279

参考文献 309

后 记 31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文章来源: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图书馆学编辑室

供稿 | 张颀 编辑 | 杨洋

监制 | 高爽

审核 | 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