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之前提到《昌邑区志》里存在个别小瑕疵,一些朋友便误会我对这本史料带有偏见。事实恰恰相反,作为我拥有的第一本地方史志,本人对这本书充满了真诚的敬意。尤其是在阅读了更多的地方史志后,我甚至觉得《昌邑区志》(1992版)无论是史料的选择,还是事件记述的详略,甚至行文的流畅程度,都非常值得肯定。其质量与《永吉县志》(1991版)我所读过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修志过程中最棒的两本——该有的都有,即便简略处,也能为深入了解某事件一个探寻的线索。

然而若想很好地使用这本史志,通读是必要的步骤,尤其是要注意内容的相互穿插,否则很容易被搞出一头雾水。这还真不怪编者,毕竟人家没必要一件事情在不同的部分多次啰嗦。真有心查证一些史实,你关注的一些关键点,其实就在编者认定更适宜出现的位置,等你眼前一亮地发现。

最近写了不少“七十年前”的话题,有一篇特地谈到我很关注的一个内容,即1954年9月以后,有多少省级机关和单位从吉林市迁往长春。其实除那篇文章例举的4几个机关单位外,还有数个我知道的单位没有写进去,这其中就包括几个在《昌邑区志》记载中查到的机关。如:省人民法院和省粮食厅。

在《昌邑区志》大事记1948年词条中记载:省人民法院临时设置在五纬路,今上海路59号。由于这个门牌号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是没法从如今的网络上检索出来当年位置的。但作为东西向街路,上海路门牌号设定大体遵循由东向西排序,单号在路北,双号在路南。上海路路北名气较大的单位当属吉林市医院,于是在《昌邑区志》第十四篇第七节“驻区医疗科研单位”中查到吉林市医院的门牌号是上海路57号,那么59号就应当是与医院隔着兰州街的原建行昌邑支行的位置。

原来的建设银行昌邑支行是一座临街的二层楼房,楼房始建于1941年春,为当时日寇攫取吉林林业资源的伪满洲林业株式会社吉林支店的营业场所。根据《昌邑区志》的记载可知在吉林市解放后, 这里成为省人民法院的办公楼。1954年之前,省人民法院应迁往巴虎门里(后来的市中法),再之后迁往长春。期间恰逢吉林省基本建设投资银行(河南街100号)在吉林市增设支行,于是新单位就使用了省人民法院迁出后空置的楼房。文革后,建设银行在上海路59号北侧新建办公楼后,这座伪满时期的楼房便交给了建行昌邑办事处使用,后来办事处又升格为建行昌邑支行。

查《昌邑区志》经济管理篇,在建行词条中确认该位置确为上海路59号。这座伪满建筑后来被拆除,建成了新楼房,巧合的是目前街角门市仍为银行(吉林银行)。

在《昌邑区志》大事记1948年词条中记载:省粮食厅临时设置在大马路路,今重庆街67号。这个位置的确定是我偶然获得了一张拍摄于1985年的市五交化大楼照片之后。我大致知道这个商店位于昌邑区,于是在查阅《昌邑区志》商业片相关词条时,发现自己一直没有查证出的重庆街67号恰好是吉林市五交化大楼。然而重庆街67号在哪里呢?

还是在《昌邑区志》中,发现昌邑区口腔医院的门牌号是重庆街69号。吉林市重庆街的门牌排序是自南向北,单号路东,双号路西,在《昌邑区志》的文庙街道所附地图中查到区口腔医院在上海路与长沙路之间。恰好手中有一张日伪时期吉林市大马路的彩色明信片扫描件,在其中根据建筑物门额上方的特殊装饰物,很容易就找到了五交化大楼从前的身影。

关于这座建筑在日伪时期的用途,目前未能见到详实记载。查看前述明信片,可见五纬路和六纬路之间的大马路西侧,有5栋楼房,五交化大楼为北数第二座。结合上世纪四十年代两张吉林市地图的标注,推测这栋楼房很有可能是大野洋行,或者是北海时计店(时计店为日语钟表店之意)。

从1984年开始,这座建筑才由市五交化大楼使用,而从1954年到1984年,这座楼房由哪家单位使用,目前尚不知晓。该建筑在修建国贸购物中心时被拆除。

由这两个单位的查证过程可知,《昌邑区志》许多记载看似过于简单,但只要认真阅读,很少会碰到找不到答案的情况。当然,《昌邑区志》也避免不了存在瑕疵,使用时也需要其他史料辅助证明。好在我一直认为,客观理智地给令人钦佩的史料挑毛病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责任,目的无非是为了一切更好、更完美。很遗憾这世间的挑毛病往往有着非常复杂的内涵,故而不是所有的挑毛病都能被理解为善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作者同意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作者同意

特别鸣谢贾大为先生(网名易林学馆)、黄瀚霆先生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