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志愿者服务队招募中,点击报名

这是一位古稀老人与一幢有着近百年历史的优秀近代建筑之间的故事。

卓娅1929年生于沈阳,母亲是苏联人,父亲是立陶宛人。父亲为中华邮政机械工程师,先后在沈阳、南京工作,1934年调任上海邮政总局工作,卓娅便跟随父母一起来到上海,一直到1948年。整整14年,她的上海老家就在邮政大楼四楼。卓娅在这幢大楼里度过了美好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并在离邮局不远的北虹中学(原圣芳济学院)上学,认识了很多中国小朋友。“二战”期间,坚固的邮政大楼好比一座避风港,庇护着卓娅受惊吓的心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卓娅在大楼生活时的留影(图片来源:上海发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邮政博物馆

2002年11月,已在美国生活多年的卓娅在拉斯维加斯遇到来自上海的游客古先生,她再三嘱托古先生帮她打听邮政大楼的情况。在古先生的牵线搭桥下,卓娅把珍藏多年的她当年与邮政大楼的珍贵照片、明信片和素描画等寄回上海邮政局,为老楼修缮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当老人得知上海邮政博物馆筹建的消息,又将自己收藏多年、中国邮票史上唯一一张以上海邮政大楼为邮票图案的《中华邮政开办四十周年纪念》珍贵邮票(1936年发行)寄给上海邮政博物馆作展品用。2004年,北虹中学130周年校庆之际,卓娅老人回到上海。当时,邮政大楼正在大修,卓娅表示,等邮政大楼修缮后,一定要再回来看看。

卓娅对中国、对上海怀有深厚的感情,上海是她难以割舍的第二故乡。2006年4月24日,年近八旬的卓娅应邀重游邮政大楼,回到了“邮政老家”。她来到儿时玩耍的邮政大楼顶层花园上,环顾四周景象,既看到了外白渡桥、新亚大酒店、四川路桥等老建筑物,又看到了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等新景观,她连声赞叹道:“上海建设得真好,比当年更漂亮了!”卓娅特意爬上大楼屋顶上老虎窗的斜坡,在60多年前常逗留的那块小平台上端坐了许久,重拾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美好记忆,还站在原来拍过照的老位置上拍了许多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6年,卓娅重游大楼,参观邮政博物馆(图片来源:上海发布)

经过大楼长长的走廊,地上铺的瓷砖仍是旧时模样;宽敞明亮的屋子尽管已经改建成了办公室,可卓娅仍能回忆起居家过日子的场景。老人说,在美国,她经常跟朋友提起儿时在一座邮局里住过十几年的传奇经历,还经常向他们介绍那座邮局是多么华丽精美,自己就好比一位生活在宫殿里的公主。

在沪期间,短短的一个星期,卓娅怀着深深的感情、激动的心情,先后三次来到邮政大楼,并在媒体和邮政的帮助下,与阔别60年的儿时伙伴孙绪荣一家团聚,讲述了在邮政大楼内发生的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临别时分,大家依依不舍,互相祝福,给邮政博物馆增添了浓浓的人文情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外籍邮政员工的女儿、卓娅和小朋友在大楼楼顶(上海邮政博物馆提供)

文章来源:爱上北外滩系列之《上海邮政大楼》,熊月之主编,有修改。

作者:黄婷

讲述人:秋思雨

编辑:葛敏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