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瑞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话说:“短小柔弱一支烟,用火点燃若等闲。就算成灰也不怕,要留危害在人间。”烟之初,在南美.始流行,印第安.二百年,遍世界.危害多,伤身体.费金钱。“中国人抽烟,大概始于明朝,是外国人传入的。从前的中国书里称烟草为淡巴菰,是TOBACCO的译音。烟有各类,南北各异,水、旱、鼻、雅、潮。雅,是鸦片,不属烟草,潮是潮洲烟,其实也是旱烟的一种。中国人以前抽的只有旱烟、水烟两大类。旱烟,南方多切成丝,北方则揉碎,都是摁在烟袋锅里抽的。北方人把烟叶都称关东烟,上品是蛟河烟,这是贡品,西太后抽的就是蛟河烟。”

香烟,一经传入中国,便与人结下了难解之缘。第一个瘾君子当推清代刘纶,此君才学卓越,官拜乾隆时期大学士,据史料记载,刘纶年轻时家贫,嗜烟如命时常举家断炊,只好在人家吃饭的时候去乞讨,别人乞食,他乞烟;林语堂曾说:“谁都知道,作文者必精力美满,意到神飞,胸襟豁达,锋发韵流,方有好文出现,读书亦必能会神会意,胸中了无窒碍,神游其间,方算是读。此种心境,不吸烟岂可办到?在这兴会之时,觉得伸手拿一支烟乃惟一合理的行为,若是把一块牛皮糖塞入口里,反为俗不可耐之勾当。”

散文大家梁实秋,在戒烟上面堪称瘾君子的模范。他在《吸烟》一文中谈及自己留学期间,因为百无聊赖看人吞云吐雾,自己也学着抽起烟來,后來由一日一包到一日两包,最后竟达一日一听,有一天终于下定决心戒掉烟瘾。戒烟的过程自然是痛苦的,他说:“我吸了几十年烟,最后才改吸不花钱的新鲜空气。如果在公共场所遇到有人口里冒烟,甚或直向我的面前喷射毒雾,我便退避三舍,心里暗自诅咒:‘我过去就是这副讨人嫌恶的样子’”!可见,戒烟是难事,却不是不可成功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俗话说,烟为友酒为伴。历來文人写作也是如此,半根烟卷,畅快了人世辛酸。点滴酒劲,引诱來种种文思。对于烟酒,一直以來,在我的字典里基本都是男士的专利,我虽然在惬意时也能小酌一杯,但也仅限于浅尝。有一文友,平时很矜持,但每每喝酒之后,就喜欢手里夹根烟,然后静静地坐在那里,慢慢地吸,轻轻地吐,烟雾袅袅在她的发间缠绕,抽的是汝烟,写出的文章‘亚克西’...也想做个烟视媚行的女子,夜深写作时,‘烟出文章酒出诗’,岂不美哉。但左思右想,不敢妄为,长叹一声,罢了罢了!

想起我的老父,喜欢大块吃肉喜欢抽烟更贪那杯中物,烟龄50年每天3、4盒,亲人劝阻无效,说:宁可不吃饭也不能无烟。后因身体有恙,一周内奇迹般戒了烟戒了酒,家人又欣喜又咋舌。因老父和先生都爱抽烟,我也对香烟略知一、二,老父亲年轻时因家境贫寒,只能抽纸卷的烟和廉价香烟,后來成立了汝烟厂,品牌甚多且物美价廉,老人家生性豪爽,广交朋友,每次朋友來家都用《武林》烟相待,以烟会友,以酒待客,好不快意!

我尤喜《洛阳牡丹》国色天香,虽然《洛阳牡丹》不再生产,但也会偶尔在先生应酬时燃上一支女士烟默默陪伴。我家先生,辞了工作下海经商,出了农门跃龙门,所以对《龙门》香烟情有独钟,烟龄数十年每天数包燃,后因友人一句戏言,短短3日戒了烟,闻惯了先生身上的烟味,好心安,一旦戒了去,空落落,哎,看來无烟的日子,慢慢才能习惯......

先生经商多年难免沾染世俗之味,因有应酬几乎每天都要喝上几杯,但骨子里的书卷之气难掩,推杯换盏之间美其名曰:“烟酒是人生,有酒是巅峰。有烟无酒不精神,有酒无诗俗了人”!细品,还真是这个理儿。先生以前是无肉不欢,近十年來三餐全素食,吃纯素的人,不吃葱蒜、不吃肉类、鱼类等动物制品,也不吃从动物而來的奶类和蛋类。食物的烹调过程中不掺入动物油脂或者由动物油脂制成的调味品等等,就连我这平素虽不喜腥膻但也隔三差五吃些肉食之人都做不到,一心向佛的先生(因为吃素是为利众生,念地藏是为父母和自己往生净土)三个月内竟然全戒了去,因为吃素,征战了半生的先生内心变得柔软且慈善,能戒烟酒美食者,无事不可成,要敬畏!要小心!

作者简介:

王瑞敏:河南省汝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平时喜爱写作和音乐,现为河南省青少年作家协会会员、汝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汝州市诗词学会会员、汝州市音乐家协会会员。用文字和歌声把梦想传递,是我一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