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知从何时起,各种地区方言几乎占据了短视频内容的半壁江山。

“吗喽”“浇给”“玉米几”,一个个互联网新热梗,也全被方言占据。

这些方言梗,外地人可能不懂其中含义,但也能“张嘴就来”,玩梗无门槛。

方言梗究竟为何总能爆火出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言才是最有“梗”的?

爱网上冲浪的5G选手们一定会发现:最近火热的许多梗,都出自一些方言。

不过方言梗可不是近几年的“新鲜事物”,曾几何时,从“铁子”“老铁”到“雷猴”“扑街”等,各种方言就已经深入人心了。

但近期走红的方言梗们,却是靠“小众”出圈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普通话诞生于北方方言,对于东北话或是山河四省的口音,大部分人虽然一知半解,但都听得比较频繁。

港剧的发达,也让大家对粤语较为熟悉。

但在如今的互联网平台,每个小范围的方言都有自己发疯的机会。

每失去一个羊头,就能听见来自西北地区“敦煌老马”的恶魔低语“灵魂汁子浇给~~(微弹舌)”。

 “浇给”“吗喽”方言,火爆的底层逻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浇给”“吗喽”方言,火爆的底层逻辑

虽然眼里全是对羊肉的深情,但羊羊们看起来更像是被吓嘎的。

网友们也紧跟时事,所有的淋水场面都来了一段魔鬼吟唱“浇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云南网友因为语音输入有口音,把“一米”打成了“玉米”,在网络上又掀起一波询问大家“玉米几”的狂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言梗的另一个特点,是更新迭代十分迅速。

当我们对山西的印象还是老陈醋的时候,山西四人行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晋城话说给晋城人”,已经“异军突起”洗脑了不少网友。

四川方言的“蜀道三”(数到三)一瞬间让我以为是李白的《蜀道难》迭代到3.0版本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粤地方言也紧随其后,“癫公癫婆”等极具地域特色的词汇在互联网横行。

还有网友们用起了两广地区对猴子的称呼“吗喽”,高喊“吗喽的命也是命”来反抗不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友们是真的很喜欢方言梗。

以至于方言梗疯狂更新层出不穷,大家的网速都快跟不上梗迭代的速度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何大家热爱方言梗?

方言总能出热梗,还被广大网友喜爱,原因也很简单。

首先,新奇感是方言成为热梗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我国方言种类繁多,其差异性使得方言表达对不同地区的人来说,显得新奇特别,正好满足了网友们搞怪又猎奇的独特心理。

当一些少见的地方方言走红时,人们一方面好奇其意思,另一方面也为“能用一个新词”而感到有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方言独有的文化内涵也是成为热梗的关键因素。

方言涵盖的意思具有特异性,一词多意的现象在方言中屡见不鲜。

某些方言词汇既能表达具体的事物,又能形象地描绘出某种情感或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吗喽”虽然直意是“猴子”,但也有“人不像人”的隐喻,正好契合了打工人的自嘲心理。

这种从地区文化中剥离出来的独特内涵,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突出的表达效果,因此更容易在网络上走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方言源自百姓的日常生活,能给人亲切又朴素的感觉。

亲切感让人想要关注,朴素感则让人在模仿和传播中感受到一种诙谐的乐趣。

最重要的是,方言自带地域文化、身份认同属性,能够唤起我们的代入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身份认同不仅增加了网络交流的乐趣,也激发了同属方言区用户的集体共鸣和二次创作的热情,从而推动其更大范围传播。

可见,方言不仅充实了网络的语言文化,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娱乐效果。

网络下沉走向大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络下沉走向大众?

不难发现,我们网络空间的演进方向,是走向下沉,走向普通人的。

无论是早年间爆火的李子柒的农忙生活,还是方言破圈、土味科目三等,无不展示着我们身边最普通的生活。

这主要得益于自媒体的平台,让普通人的文艺也能有展现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播、短视频等易操作的表达形式,极大带动了网民进行创造和分享自身文化的热情。

他们通过镜头,向世界展示了真实而多元的底层生活,也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到不同地区的乡土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加上算法的加持,参与者更容易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圈子并产生共鸣。

而那些因为交流共鸣而产生的新群体,也会因为二创而更加壮大,方言梗走红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互联网的影响下,主流媒体也在走向下沉。

科目三走上地方台春晚就证明了这一点。

这种舞蹈源于普通大众,却屡屡在各种大场合出圈,从国外的舞剧团,到国标舞冠军,再到杨丽萍团队,都在接受和模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媒体选择什么方言,就会让什么方言被看见。而当媒体变得多元化时,就是百家争鸣之时。

有了被看见的机会,才会有发展的机会。

以往我们只能通过影视看到主要的几个大片区方言,而现在能认识到更多的民族方言,打破地域之间的壁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互联网作为一个开放而多元的平台,使得多种文化得以交流和融合,“美美与共”。

现在,下沉市场的用户,逐步成为网络的关键意见群体,他们的声音和观点也能够影响到更广泛的人群。

大胆地说,随着底层文化影响力的扩大,我们迎来了底层主体的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底层群体的视角也不再仅仅是抗争与被动表达,更多是带着自尊自信展示新的姿态。

我们应更加关注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的提升,接纳不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作者: 莎米露

责编: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