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6月,一次全国医疗工作会议上,一向好脾气的毛主席怒了。 他拍着桌子生气地批评:“说来说去,全是城市的医疗成就!我国绝大多数人民都在农村,为什么只字不提农村的医疗成就?”
这句话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也引发了一场医疗改革的风暴。这场风暴的结果是什么?它对中国的医疗事业和人民的健康有什么影响?
毛主席的发言并不是一时的情绪发泄,而是基于对中国医疗现状的深刻认识和对中国医疗发展的远见卓识。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经济和科技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医疗卫生事业却严重滞后,尤其是农村地区,医疗资源极度匮乏,医疗水平低下,人民群众的健康状况堪忧。
农村地区的人口占全国的80%,但是医疗卫生经费却只占全国的10%。农村地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如疟疾、血吸虫病、结核病、麻疹等,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治疗,造成了大量的死亡和残疾。
毛主席深切地关心着农村人民的健康状况,他认为,农村是中国的基础,农民是中国的主体,如果农村的医疗卫生事业不发展,就会影响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安全,也会违背共产党的宗旨和人民的利益。因此,他提出了“以农村为重点,以预防为主”的医疗卫生工作方针,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医疗改革,解决农村的医疗问题,缩小城乡的医疗差距,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毛主席的发言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各级党委和政府都高度重视,迅速制定了医疗改革的具体措施和实施方案。医疗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
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种由农民自愿参加,以集体经济组织为依托,以个人缴纳少量的医疗费用,集体补助一部分,国家财政补贴一部分,实行统一管理,共同分担风险,保障基本医疗服务的制度。这种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降低农民的医疗负担,提高农民的就医意识和就医率,改善农民的健康状况。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使得农民在生病时,可以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不用担心医疗费用的问题,也不用因为生病而影响生产和生活。
-培养农村医生和卫生员。农村医生和卫生员是指在农村从事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人员,他们大多数是没有受过正规医学教育的农民,经过短期的培训,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医疗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一些预防保健和卫生宣传的工作。
农村医生和卫生员的培养,是为了解决农村医疗人员的数量和质量的问题,增加农村的医疗资源,提高农村的医疗水平,满足农民的医疗需求。农村医生和卫生员的培养,采取了“上下结合,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方式,即由上级医疗机构选派医生或护士到农村进行培训,或者由农村选派有志愿的农民到上级医疗机构进行培训,或者由上级医疗机构派出医疗队到农村进行培训,或者由农村自行组织培训班进行培训,等等。
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中西医结合的基础理论、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预防保健和卫生宣传的方法和技巧等。培训的目标是使农村医生和卫生员能够熟练地运用中西医结合的原则和方法,解决农村的一般性和常见性的医疗问题,同时能够及时地发现和转诊重症和复杂病例,避免延误和误诊。
-开展农村卫生防疫工作。农村卫生防疫工作是指在农村开展的针对一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预防和控制的工作,包括进行疫苗接种、消毒灭虫、水源保护、环境卫生、健康教育等活动。农村卫生防疫工作的开展,是为了解决农村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问题,减少农民的疾病负担,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农村卫生防疫工作的开展,采取了“群众路线”的方式,即动员和组织广大的农民群众,参与和支持卫生防疫工作,形成了“政府领导,专业指导,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农村卫生防疫工作的开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有效地控制了一些重大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流行,如天花、鼠疫、霍乱、狂犬病、疟疾、血吸虫病、钩虫病等,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健康状况。
毛主席的发言引发的医疗改革,是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社会变革,它对中国的医疗事业和人民的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誉。医疗改革的主要成果和问题有:
医疗改革极大地提高了农村的医疗卫生水平,缩小了城乡的医疗差距,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根据1978年的统计,全国的平均寿命提高到68岁,农村的平均寿命提高到65岁,城乡的差距缩小到3岁......
这些数据表明,医疗改革有效地解决了农村的医疗问题,改善了农民的健康状况,促进了人口的合理增长,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