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论我活着,或是我死掉,

我都是一只快乐的飞虻。

17岁那年,我进北大读书,认识了郭世英。我在他床上看到《牛虻》,一看就放不下了。

——周国平

如果你能写出一部《牛虻》,底下可以什么也不写。

——王蒙

我喜欢起小说来,是因为《牛虻》。

——史铁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与汝”出自毛泽东的《贺新郎·别友》,整首词描写了词人与妻子的离别之情和自己的革命志向,既有儿女情长的缠绵悱恻,也有对革命事业的义无反顾。

许是因这首词亦完美概括了小说《牛虻》所包含的情节和情感,《牛虻》的第一位中文译者李俍民在写给本书责编许岱的信中特别引用了其中一句:“……伟大领袖的爱情词写得多么深挚而又气魄宏伟啊!我吟诵再三,非常感动!‘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与汝’这一佳句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俍民 和他最喜爱的 《牛虻 》

缘起

《牛虻》的作者、爱尔兰作家艾·丽·伏尼契并不知道有这首词,但她一定知道希腊神话中一个与“牛虻”有关的故事:天帝宙斯四处留情,引发了天后赫拉的忌恨。一次,宙斯为了躲避赫拉的追查,把他爱慕的伊娥公主变成了一头白色的母牛。赫拉识破了宙斯的把戏,让牛虻不停地叮咬母牛,直至宙斯认错求饶,才解除了惩罚。

苏格拉底曾以牛虻自喻,在《申辩篇》中说道:“我是上帝带给这个城邦的牛虻,我随时随地都叮住你们,唤醒、劝导和责备你们……”尽管雅典法庭最后以侮辱神灵和毒害思想的罪名判处苏格拉底死刑,尽管在友人的帮助下苏格拉底有逃亡的机会,但为了维护心中的公义,他选择饮下毒汁慷慨赴死。

对社会的假、恶、丑进行无情的批判,促使被蒙蔽被愚弄的大众猛醒,打破不公正的旧秩序,哪怕最后付出生命的代价——这就是牛虻的寓意,也是这部小说取名《牛虻》的由来。

故事发生在19世纪的意大利,小说的主人公“牛虻”正是一名令意大利的统治阶级——奥匈帝国和罗马教廷——感到恐惧的钢铁战士。

他神出鬼没,不仅用犀利的笔揭穿了教廷欺骗的本质,还为了赶走异族统治者而秘密筹集军费、运送军火,发动武装斗争;尽管被捕后他被敌人折磨得奄奄一息,但仍能凭着强大的精神力量,令行刑的一排士兵不敢也不愿向他开枪……

“牛虻”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而战斗到最后一息的精神,深深打动了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并被他作为精神偶像,写进了著名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

跋涉

在那个“以苏为师”的时代,随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中国家喻户晓,“牛虻是谁?”这个问题也引发了广大中国读者的好奇。

为什么丽达称呼保尔为“牛虻同志”?保尔为什么受了重伤还一声不吭,只说“你去看一看《牛虻》就知道了”?这些问题也深深吸引着李俍民。

他曾回忆道:“如果能让我也和尼·奥斯特洛夫斯基一样地看到它并把它翻译给读者,那该多好!……我读到两种《牛虻》俄译本,接着又读到了在旧书店找到的《牛虻》英文原本。当时我废寝忘食地反复阅读了好多遍,决心着手翻译。”

1953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李俍民倾力翻译的《牛虻》中文版,《牛虻》正式登陆中国。

1953年版本封面和1959年版本封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3年版本封面和1959年版本封面

一时间,洛阳纸贵。“牛虻”坚定的革命精神和钢铁般的意志,引发了中国读者的强烈共鸣,以至在短短数年内,小说《牛虻》就行销了约百万册。

1956年,已经92岁高龄的伏尼契意外地收到了来自中国青年出版社的5000美元稿费和总编辑来信。她复信感谢道:“我的小说《牛虻》被译成中文并在贵国人民中拥有这样多的读者,是我晚年听到的最令人惊喜的消息之一……”

伏尼契没想到她的这部小说会在千里之遥的中国如此受欢迎,她更没有想到,这部小说就像书中的主人公“牛虻”一样,随后也遭到了被误解甚至被禁止的命运。

“牛虻”并不是一个“完美”的革命者,他出生于富商家庭,他曾出卖过同志(尽管是无意的),他还有个吉普赛情妇,他的亲生父亲就是革命的死敌……这些“原罪”导致《牛虻》在十年浩劫中被污蔑为“大毒草”,被禁止出版发行。

但是,人们对英雄主义精神的崇拜和向往是无法被禁止的。《牛虻》以手抄本的形式悄悄流传着。

新生

1978年,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牛虻》也获得了新生。中国青年出版社不再采用该书苏联版本的插图,而是请书籍装帧艺术家李恒辰创作了一幅木刻版画肖像作封面,又请电影艺术家倪震创作了十余幅插图。

1978年版本封面和1995年版本封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8年版本封面和1995年版本封面

“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人们的心情都融化在一种迎接春天的温暖气氛中。当时我创作这套插图时一直处在激动、欢快和顺畅的心情中,几乎没有什么障碍地完成了任务。”倪震在《我为<牛虻>作插图》一文中回忆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倪震为《牛虻》作的插图

万象更新的时代氛围感染着每一个中国人,新版《牛虻》面世后,再一次得到了约百万中国读者的热情支持。

在一些脍炙人口的中国文学作品中,我们还能管窥到当年《牛虻》受喜爱的程度——史铁生在《随笔十三》中的第五篇提到:“我最早喜欢起小说来,是因为《牛虻》。”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也多次提到这本书:“少平于是在书架上挑了一本《牛虻》……怀里揣着《牛虻》……发现了提包里那本《牛虻》……雨天不出工,他现在正好能看这本书(《牛虻》)了……匆忙地打开了那本书(《牛虻》),竟忍不住念出了声……”

更有众多读者跳出了革命叙事的单一视角,开始从各种全新的角度去解读这部小说。

有人从西方文化的角度探讨人物悲剧的宗教因素、有人从伦理的角度研究父与子的冲突,有人从人格分析的角度解释主人公多重身份的转变,有人从艺术张力的角度评论人性的两难,还有人比较《牛虻》与《白鹿原》中爱情故事的“革命性”、“牛虻”和“保尔”不同的勇气类型……这真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牛虻”。而这些变化,也正是社会变迁、时代进步的见证。

当然,在《牛虻》的众多拥趸中,还有人为了文本的精益求精而不懈努力——细心的读者对照俄文版或英文原版,对译文提出了修改意见;译者李俍民更是不断地督促出版社恢复删节的内容,并在报纸上公开发表了《阿尔卑斯山的夕照——对<牛虻>删节本的意见》。

而出版社也从善如流,恢复了曾囿于时代局限而删节的内容,持续地完善版本,并把这些文本背后的故事,摘录到《牛虻:纪念版》中,纪念这本书在中国走过的70年峥嵘岁月,并以此向千千万万的读者致以深深的敬意与谢意。

流传

70年岁月如梭,诞下《牛虻》的伏尼契早已辞世,把《牛虻》带给中国读者的李俍民也离开了,最早喜欢上《牛虻》的读者亦从韶华变皓首,但《牛虻》却因不断地拥有新读者,依然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

就在《牛虻:纪念版》付梓前,出版社收到了一位高三学生的来信。这位年轻的读者并没有因时空的阻隔而与“牛虻”有“代沟”,反而在信中写道:“我希望自己也能成为这样的人——坚定、勇敢。”这封信也被收录在《牛虻:纪念版》中,它是对过往的回响,又是未来的先声,它诠释了作品生命的长度由其读者决定,而读者源源不断的作品才能被奉为经典。

所有参与过和即将参与《牛虻》生命历程的朋友们啊,我们共筑经典,何妨同吟一句:“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与汝。”

首发于《中国青年》杂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牛虻》

艾·丽·伏尼契/著

李俍民/译

单纯幼稚的爱国青年亚瑟因受忏悔神父的诱骗而泄露了青年意大利党的秘密,导致同志被捕,自己也被朋友误解,于是佯装投河自尽……13年后,当他带着一身伤残重回故乡时,苦难的经历已把他磨练成一个坚定的革命者。他积极投身推翻异族统治的斗争,用“牛虻”的笔名发表文章,揭露、讽刺教会的反动本质和欺骗行为,期间和曾经爱恋的人不期而遇……在一次偷运军火准备起义的行动中,牛虻被捕,经受了敌人的酷刑和实为自己生父的神父的劝降,最后选择英勇就义。

《牛虻》(纪念版)新增了这本书登录中国70年来的出版历程,包括作者伏尼契与时任出版社领导的通信、译者李俍民与责任编辑的交流、著名电影艺术家倪震为《牛虻》画插图的回忆,以及沈昌文、史铁生、韦君宜等文化名人的评论和读者来信等,堪称一部由作者、译者、编者、读者共同书写的《牛虻》在中国的70周年出版史。

【作者简介】

艾·丽·伏尼契(1864-1960),爱尔兰女作家。1885年毕业于柏林音乐学院,1887年到1889年在俄国彼得堡工作时曾跟俄国革命团体有过接触,回英国后曾与共产主义革命运动导师恩格斯和俄国的普列汉诺夫相识,并深受当时流亡伦敦的俄国作家赫尔岑和克拉普钦斯基的影响。身处欧洲各国民族民主革命中心的伏尼契于是吸收了先进的政治思想营养,成功塑造了“牛虻”这一体现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革命精神的英雄形象。其代表作《牛虻》在苏联和中国引起巨大反响,先后被改编成多部影视作品和话剧、歌剧等。

【译者简介】

李俍民(1919-1991),曾任上海市政府参事室参事,市政协委员,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上海编译所、上海译文出版社编辑及翻译员,以侧重翻译革命英烈小说著称,译有《牛虻》《斯巴达克思》《白奴》《红酋罗伯》等六十余部作品。《牛虻》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他尤为喜爱的一部小说。他生前一直呼吁不要删节所谓的宗教气氛过浓和与主要情节无关的烦琐描写,保持作品的完整性。本纪念版不仅恢复了删节内容,也收录了他对删节的“抗议书”。

即刻拥有——

历史 | 人文| 美学 |科普|励志

联系电话:010-57350596

邮箱:hezuo@cyp.com.cn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上标注。)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人世间》 中国青年出版社 梁晓声/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