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承载着中国人的文化乡愁,是中国人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载体。而春节是广泛开展非遗传承实践活动的重要时间节点,春节民俗更是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值此之际,以新春非遗破题文化传承,中国非遗保护协会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河北省文旅厅、中信国安集团等社会各界推出“龙年非遗大集”,录制《新春非遗之夜》春节特别节目,共同助力提升中华文化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如今,《新春非遗之夜》已同观众见面,完成了一场观众、嘉宾、非遗传承人们欢聚龙年非遗大集的跨界联欢。

《北京青年》周刊专访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王晓峰,在新年开年之际,请他讲述非遗之魅力以及非遗保护工作的进展及重点。

“非遗来自传统,

属于当代”

“非遗”解乡愁。 所谓乡愁,是人们对故土、亲友的怀念,更是对传统文化的眷恋。而非遗则是寄托乡愁的载体,非遗所记录的历史是亲切、朴素而丰富的,也是充满人情味儿和烟火气的。王晓峰说:“保护非遗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留住了乡愁。一直以来,中国非遗保护协会致力于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工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社会传播和全民共享。”

“非遗来自传统,属于当代。”王晓峰补充说,“正在国安第一城举办的龙年非遗大集就是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了当代人的生活,使非遗在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中大放异彩,为公众提供一个接触非遗、了解非遗、体验非遗以及消费非遗产品的新时代场景。”

王晓峰提到本次大集中的一项来自重庆的国家级非遗项目——铜梁龙。作为“巴渝十大民间艺术之首”,铜梁龙曾参加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国内重大活动,且多次受邀参加中外文化交流。伴随着精彩独特的音乐伴奏和烟花,一条巨龙在游、盘、翻、滚间,展现动中有韵、静中有势的龙韵。铜梁龙历史源远流长,兼收南北龙舞之所长。

“龙年非遗大集期间,观众可以一睹‘中华第一龙’的风采。当然,还有更多的精彩非遗项目都可以在龙年非遗大集中一次性地欣赏到。”

时值春节期间,本次“非遗+节庆”所呈现的一系列活动既可以营造喜庆氛围、拉动经济消费,又能够促进社会和谐、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实际上,中国非遗保护协会一直通过非遗与各领域相结合的形式,广泛联合社会力量,比如这次就是联合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河北省文旅厅、中信国安集团等各个方面,形成强大合力,进一步强化全社会对非遗的尊重意识、保护意识和传承意识,以新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王晓峰如是说。

Q-北京青年周刊

A-王晓峰

了解非遗、走进非遗

爱上非遗、传承非遗

Q 您对本次新春非遗活动的效果有何期待?

A 中国非遗保护协会期望通过“龙年非遗大集”《新春非遗之夜》等一系列活动,使更多公众了解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技艺特色及文化内涵,促进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展示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放包容的姿态。尤其是加强青少年群体的传统文化教育,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与活力。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通过高质量的非遗产品展示和销售,激活非遗的市场消费需求,带动非遗产品的生产、销售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非遗手工艺品、传统美食、民俗旅游等,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非遗保护与传承事业,形成良性循环,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可以说,本次活动既是我们履行社会责任、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有效途径。我们期待本次活动能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关注,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Q 2024年是龙年,在众多的非遗文化中,您对哪些有明显“龙”年元素的非遗技艺印象深刻?

A 我们都知道,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的精神与我们伟大的民族是紧密相连的。今年又时值龙年,本次龙年非遗大集便以“龙”这一海内外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为主题,在场景打造上面更加凸显“龙”这一主线,同时,又深度挖掘全国各地与“龙”相关的各类非遗项目,从观众的反映来看还数龙舞、龙灯等热闹欢乐的项目最受欢迎,比如铜梁的火龙就成了网红项目。

Q 据说,本次来到大集的乐清首饰龙十分精彩?

A 是的,龙年非遗大集展出的浙江乐清传统美术灯彩——乐清首饰龙,这是一项制作工艺十分复杂的非遗项目,通过巧妙的机械传动装置使得船身200多个形态各异的人物栩栩如生,还可以演绎80余个戏剧场景。

Q 中国非遗保护协会通过本次系列活动让更多人了解了非遗,那么关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播,对于讲好中国故事有怎样的助益?

A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既需要搭建展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和风采的舞台,推动交流互鉴,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同时,也需要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蕴藏,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更多的“强国一代”了解非遗、走进非遗、爱上非遗、传承非遗,提升文化认同,持续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非遗的保护和传播对于构建中国故事体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Q 这种推动作用的具体表现都有哪些?

A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历史和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在文化传承与国家形象塑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国际文化交流与理解、激活文旅融合与经济发展、教育与普及以及创新表达与国际话语建构这六个方面都是能够对讲好中国故事有所助益的。

推动非遗与旅游

融合发展

Q 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中国非遗保护协会重点在哪些方面促进了非遗的保护与发展?

A 中国非遗保护协会把关注青年传承人群体作为重要工作目标,完成了“全国青年非遗传承人扶持计划”2023年扶持对象遴选工作。同时,协会积极倡导并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在多地举办各类大小活动,搭建载体,先后在榆林、丹寨、扎鲁特旗、无锡、仙女湖等地精心组织开展非遗进景区、进度假区、进街区活动,推动非遗进入新场景、构建新生态,彰显当代价值。例如,在陕西榆林举办的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带动当地旅游60余万人次,以及第三届中国丹寨非遗周、第二届非遗数字论坛、2023年中国大运河非遗旅游大会、2023中国客家非遗大会、中国(仙女湖)非遗旅游欢乐周等活动都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在举办相关活动的同时,协会高度重视非遗大众化传播,不断扩大非遗保护工作的声音。各项活动期间协调、整合各级媒体资源,构建传播矩阵,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做好非遗大众化传播。此外,协会联合抖音、新浪微博等新媒体打造合作平台,扶持非遗传承人入驻抖音、微博平台,开通传承人账号,宣传非遗项目,借力新媒体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非遗传播与传承持续赋能。

Q 可以详细分享一下协会是如何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吗?

A 推动非遗和旅游深度融合,是新时代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鲜明特色,也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显著特征。因此,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是中国非遗保护协会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重要的工作抓手。

近几年,在文旅部有关司局的支持下,协会作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例如,中国非遗保护协会牵头成立了“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协调委员会”,同时,非遗与旅游融合是非遗保护的创新实践,也是旅游发展的赋能行为,要更加注重在实践中树标杆、立示范、出榜样。

为此,中国非遗保护协会推出“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优选项目”遴选工作,在全国范围从非遗旅游景区、非遗旅游街区、非遗旅游小镇、非遗旅游村寨四个类型优选项目,建立“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优选项目名录”标杆。在此基础上推进“非遗与旅游融合优秀人才培养计划”、非遗与旅游融合标准制定等配套工作,鼓励、支持和推动更多市场主体及个人参与非遗与旅游融合的实践和创新。

Q 在新的一年,中国非遗保护协会将有怎样的规划?

A 在2024年,协会仍将持续打造品牌活动,不断改进和提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中国丹寨非遗周”“中国大运河非遗旅游大会”等一系列品牌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不断彰显非遗当代价值,践行“人民非遗,人民共享”理念,加大非遗传播弘扬力度,推动社会广泛参与。同时,协会还将持续推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为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持续推动“非遗进景区”“非遗进街区”“非遗进度假区”活动转型提质,打造更多非遗生产性保护传承的新场景、新生态,丰富旅游产品沉浸式内容体验。

在非遗传承人扶持培养方面,协会将持续以“全国青年非遗传承人扶持计划”为抓手,汇聚优势资源,推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非遗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协会分支机构已成为非遗传承人共建共享平台和推动专业领域非遗保护传承的重要力量。协会将进一步改进、优化分支机构的管理、服务,充分发挥分支机构的作用,同时,进一步办好“非遗人之家”共享平台,持续为传承人提供信息咨询、培训支持、宣传推广、资源整合、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服务,帮助非遗传承人、从业者等更好地了解、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直击龙年非遗大集

摄影 申健 资料提供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

王雅静

编辑 韩哈哈

人物摄影 李英武

相关阅读 & 近期热点

那尔那茜:春风马蹄疾 看尽城市花

白客:找自己 不停歇

郑妮娜力:尽心尽力

汪冰:心之所向 使人自由

田沁鑫&贾一平:创新不计成败 突围才是最好

张澍田:做人、做事、做学问

吴牧野:精准生活 无限游玩

胡杏儿:忙碌是一种幸运

吴彦姝&奚美娟:心灵相通 成就彼此

陈萨:弹奏永远指向内心

KnowYourself钱庄:置身事内

策展人祝羽捷:探索爱、治愈、成长的可能性

点击以下封面,一键下单新刊

「 2024年2月22日 新春非遗之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