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英国凯特王妃在今年1月入院接受腹部手术,手术完成后还要进行一段时间的休养。对于凯特王妃此次手术的原因众说纷纭,近日,有媒体曝光凯特所患的疾病为克罗恩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凯特王妃

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消化道炎症疾病,属于炎症性肠病(IBD),会导致腹痛、腹泻、虚弱、发热、体重减轻等症状,目前的医学手段无法根治,有关数据显示,这种疾病目前在国内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

“不死的癌症”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原因不明、由异常的免疫所介导的肠道炎症,这种炎症反复发作,甚至会伴随患者终生。炎症性肠病包括两种疾病,一个是溃疡性结肠炎(简称UC),另一个是克罗恩病(简称CD)。这两种疾病很容易被混淆,但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溃疡性结肠炎就像是墙壁的“粉刷层”坏了,病变肠壁的粉刷层看不到正常的黏膜,溃疡一般不深,不会引起穿孔、瘘管或狭窄。与之相对的是克罗恩病,虽然克罗恩病也表现为腹泻、黏液血便及腹痛,但克罗恩病为全肠壁的病变,也就是说“整个墙壁”坏了,溃疡很深,容易穿透肠壁引起穿孔、瘘管,全肠壁增厚或疤痕形成容易引起狭窄或梗阻。

“三十年以前,我们都没有看过炎症性肠病。可是三十年以后,就完全不是这样子了。我把医院过去50年的病历全部翻出来,只找了不到50例的炎症性肠病。可是现在,可能一周诊断和治疗的患者,都不止50例。中国第一例的溃疡性结肠炎病的报道,是在1956年,比西方整整晚了100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组长吴开春教授回顾IBD在国内的发展历程时不禁感慨。

病情带来的是多重的磨难,身体上的打击是最直接的,很多人不得不休学,辞职,理由在很多不明真相的人看来相当任性——因为肚子痛、腹泻。实际上他们真的病得很严重,好比肠道变成了一根硬“管子”,无法再吸收水分,也不能正常运送排泄物。

预计到2025年,我国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将达到150万。目前,国外专科医生对IBD的研究已不亚于肠道肿瘤。而在中国和日韩等国家,炎症性肠病的患病人数正与日俱增。但我们对它的了解还远远不够。

诊断困难:隐藏在常见症状下的“怪兽”

克罗恩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右下腹痛、腹泻、便血等,与许多常见消化道疾病症状相似。“由于对炎症性肠病的认识不够,近半数的患者都不能早期被确诊,导致耽误治疗、病情恶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王化虹表示。

与普通的肠道感染不同,炎症性肠病并不是由病原体感染导致的,但两者有相同的临床表现,导致诊断较为困难。相关文献显示,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的漏诊率分别高达32.1%和60.9%。由于炎症性肠病常常表现为腹痛、腹泻等症状,不少患者甚至医生都把它解释为“慢性肠炎”。对于克罗恩病患者而言,如果发病位置处于回肠末端,还容易与阑尾炎混淆,从而延误诊治。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吴慧丽研究炎症性肠病多年,她特别强调,溃疡性结肠炎可见于各个年龄段,主要集中在30岁~50岁人群;克罗恩病的患者群虽然以15岁~35岁的青壮年为主,但儿童和老人也可患病。

“目前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环境、免疫、精神及情感、饮食结构的改变等因素有关,携带某些特殊基因的人群可能更容易患炎症性肠病。”吴慧丽说,炎症性肠病像糖尿病、高血压一样,无法根治,必须通过长期治疗,才能保证病情不会进一步恶化。

无法治愈:早发现,早治疗,早控制

“早期诊断、早期积极治疗能够有效阻止消化系统进一步损伤,避免并发症,降低疾病的复发率、住院率、手术率等,从而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吴慧丽表示。

吴慧丽补充道,如果怀疑是炎症性肠病,往往需要进行病史回顾及全身彻底检查作为诊断依据。结肠镜检查在直视下观察病变,对该病的早期识别、病变特征的判断、病变范围及严重程度的估计较为准确,且可取活检,但只能观察到回肠末段。遇肠腔狭窄或肠粘连时观察范围会进一步受限,这时可结合X光、CT、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帮助排除其他疾病。确诊后,需要定期进行内镜和影像检查,以评估病情。

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庄剑波教授表示,克罗恩病的治疗方案也因病情轻重程度不同而有多种选择,可应用激素及免疫调节剂、生物制剂等。需要强调的是,早发现、早治疗、减少并发症出现,可提高生活质量。

“虽然炎症性肠病目前无法治愈,但大多数患者经过多种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基本可以控制,不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王化虹说,炎症性肠病的传统治疗药物包括氨基水杨酸类、糖皮质激素、免疫调节剂等。

(羊城晚报·羊城派综合橙柿互动、红星新闻、健康时报、扬子晚报、中国医药报)

话题主持|记者 李可欣

编辑:薛仁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