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这些年我坚持的最好的一个习惯,那莫过于是读书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前年我发现我们当地镇上新开了一个图书馆后,很快便在那边办了一张借书卡,然后开始借书看。

其实,里面的很多书籍,在网上是可以搜到对应的电子版,我完全可以把书下载到手机上慢慢看。

但是,我总感觉还是应该手里捧着一本纸质印刷书籍,逐行逐字阅读,那才称得上是读书

我每天读书的时间并不多。

大多数时候,是每天中午吃过饭后,午休之前,抽出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翻上十几、二十几页。

因此,差不多一个月左右时间,才可以看完一部一寸厚的小说。

复盘一下办证以来,我先后看了路遥的《人生》、梁晓声的《活着》、贾平凹的《秦腔》、陈彦的《装台》、都梁的《血色浪漫》、《狼烟北平》、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等。

今天,刚刚把都梁的《亮剑》借到手,慢慢看。

随后,我还会把都梁创作的“家国五部曲”全部看完。

都梁的作品虽然没有获得过重要奖项,但是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他的文笔,浓重、深情,又不乏热血与情怀。

所以他的作品被改编成电视剧后,也获得了不小的成功,比如李幼斌版的《亮剑》,刘烨版的《血色浪漫》,都已经成为经典作品。

记得一位老师说过,阅读的话,一定要看大部头的作品。

因为对于一个作者而言,能够驾驭上百个人物角色外加错综复杂的故事线,那本身就是超凡创作力的重要体现。

如果在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的情况下,还能把把作品中的每一处细节都雕琢得栩栩如生,同时把作品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到相当的境界,那我们必须承认,这是一个伟大的作者,同时这也是一部不朽的作品。

看一部好的作品,无疑是在和一个高人进行隔空对话,能够让你获益良多。

今天,抖音上到处都是在评论ChatGpt和Sora两个人工智能。驱动它们的,是强大的计算力。

当它们横空出世的时候,或许正如那些评论者所说,意味着人类的很多能力都将被日益学习、进化的人工智能所取代。

不过,我坚信人类基于自身情感而产生的文艺创作灵感,是人工智能无法比拟的。

虽然科学家们竭尽所能,希望用数学公式和算法,将人类世界的一切都包容进去,予以诠释,包括人类的情感和精神世界。

但是,人类社会之中的种种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又岂是0和1的不断交互中,能够表达得了的?

未来,唯一能够和日渐覆盖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人工智能相抗衡,坚守住代表人类文明的最后一块净土,其中之一便是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的背后,引导的是人类的精神世界走向。

所以,只要人们的思想不停歇,未来还会有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不断诞生,以照耀人类的天空。

扯得有点远了。

还是那句话,能够养成阅读的习惯,是一件幸事。

如果能够留下一两部作品,供后人观摩,那个才是真正值得自豪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