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的开国上将里,萧华是最为年轻的,获得军衔时年仅39岁,常年有“娃娃司令”的称号。

不过萧华是备受毛主席关注、由罗荣桓带出来的政工干部,资历非常深,且建国后的职务也高,所以即便年纪小,也没人有意见。

而另一位只比萧华大一岁的上将刘震就不同了,他无论是资历还是职务,都不算特别突出,甚至比不过一部分中将,为何在55年,也能成为上将呢?

这里面有两大原因,缺一不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单从一些直观的履历来看,刘震这个上将是有点勉强。他1930年参加赤卫队,1931年正式加入红军,长征到达陕北都仅为团级干部,1936年4月才当上师政委。

也就是说,他没有参与过重要的起义,在根据地建设方面也没有特别重大的功劳,早期属于中下级别的干部,当师政委的时间都属于土地革命末尾阶段了。

唯一庆幸的是,他还是当上过红军师政委,红军的师级干部是55年上将的一条硬性指标,至少刘震也在这个范围内了。

到抗战时期,刘震的晋升就非常快了,后来他历任八路军115师第344旅688团政委、八路军第2纵队第344旅旅长、新四军第10旅旅长、新四军第3师副师长、东北民主联军二纵司令员、解放军39军军长、13兵团/14兵团副司令员等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并非正兵团级的干部,55年上将都是可授可不授的,关键要看其他方面。

建国以后,刘震逐步转到空军系统,39军则由吴信泉率领入朝作战,因此刘震缺乏了抗美援朝的重大战功。

当然,他担任过东北军区空军司令员兼志愿军空军司令员,在空战方面有一定的贡献。只是综合来讲如果他率39军入朝肯定比在空军立下的功劳更大。

1955年,刘震担任空军副司令员兼东北军区空军司令员,授衔之际就显得有些特殊了。

其他的空军副司令员或大军区空军司令员基本都是中将、少将,哪怕空军政委吴法宪也只是中将,刘震却能非常突出地成为上将,跟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法宪明明是刘震的上级,为何军衔却低于刘震呢?是资历方面不如吗?显然并非如此,吴出自中央红军,自抗战后期就长时间跟刘震搭档,从职务上就能看得出来。

吴法宪担任过新四军第3师政治部主任、东北民主联军二纵政委、解放军39军政委、13兵团/14兵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职务级别跟刘震并没有差距。

所以吴法宪心里就有些不平衡,在回忆录里说刘震是因为代表红25军和红15军团被“照顾”了。

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照顾肯定有几分照顾,毕竟授衔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考量的因素特别多,“山头”是其中一点,并非专为刘震而设。

许光达、贺炳炎等人55年能获得高军衔,同样跟“山头”有关。人民军队来自五湖四海,当然要考虑到平衡的问题,将大家团结在一起、让大部分人都满意,这才是授衔的最终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中央照顾“山头”并不是什么坏事。刘震虽然并非三大方面军这样的大“山头”,但也属于一个小“山头”——红25军。

在鄂豫皖苏区时,刘震就已进入红25军;红25军抵达陕北后,与当地的红26军、红27军合编为红15军团,刘震任红15军团225团1营政委;

中央红军赶到后,红15军团并入红一方面军中,刘震是红一方面军223团政委;待全面抗战爆发,红15军团大部分改编为八路军115师344旅,刘震是344旅688团政委;

344旅在徐海东离开不久,分为两部分发展,一部由杨得志带领,逐渐转到晋冀鲁豫地区,随刘邓作战。

另一部则由黄克诚统帅南下,皖南事变后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后来又出关在东北打出二纵威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震归属于黄克诚部下,历任344旅独立团团长、344旅旅长、新四军第三师副师长、东北民主联络2纵司令员等职。

黄克诚虽是刘震的上级,但黄出自中央红军,根源上无法代表红25军;而红25军出身、叫得上名来的干部,除了徐海东外,又都不如刘震具有代表性。

陈锦秀、张绍东、田守尧这些资历比刘震深的,或牺牲或投敌;资历跟刘震相近的韩先楚,因为跟黄克诚有矛盾,抗战后期就回到延安学习。

只有刘震持续不断在红25军的脉络里面,这个优势其他人无法相比。红25军在陕北对中央是有救命之恩的,毛主席等领导人一直铭记于心,55年便对红25军的干部高看了一眼。

客观存在的事,无需否认,但要说刘震完全是靠照顾才能成上将,那也不是事实,刘震所获的战功相当耀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四军第三师出关不久,黄克诚自请调任为西满军区司令员,负责二线建设,第三师野战主力就由刘震率领。

因为先前情报失误、苏联改变态度等原因,早几批挺进东北的人民军队都陷入缺枪少粮的困境,战斗力严重不足。

而第三师警惕性够高,满员满配抵达战场,自然而然成为绝对主力,备受野战军司令部重视。等第三师改编为二纵后,林总是逢战必用二纵。

其刚组建半年就参加三下江南,成功歼敌数千;后夏季攻势长途奔袭怀德,仅一天就破城、歼敌五千;秋季攻势拿下彰武,歼敌九千...

这攻必克、战必胜的成绩,让二纵多次得到野司和中央的嘉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大规模的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衡宝战役、解放广西等战事,二纵(南下时已改编为39军)表现仍然无愧头等主力之名,歼敌数量冠绝全军。

自二纵成立开始,刘震就一直率部作战,打穿大半个中国。东野(四野)是全解放军的精锐,二纵(39军)是精锐中的精锐,能成为这支部队的军事主官,自然也是刘震的加分项。

所以综合来看,“山头”和战功是刘震被授予上将的两大因素,缺了哪一个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