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翟钦奇 实习生赵文琦

2022年,冬奥会在“双奥”之城北京举办,2024年,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盛大启幕。北京师范大学传承参与2022年冬奥会筹办的工作经验,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工作。这些经验十足的“小雪花”们带着热情和温暖“飘”到北疆大地,以新的身份“小雪团”,传递北京冬奥精神,贡献青春力量。

“十四冬”举办期间,共有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志愿服务团队的5名志愿者来到内蒙古呼伦贝尔参与这场冰雪盛会。在志愿服务期间,5名00后研一新生志愿者每天于晨光中出发,在月色中归来,秉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以热情的微笑和专注的服务为“小雪团”们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秦佳欣在主媒体中心新闻发布厅参与志愿服务工作,随着赛事的开启,她主要负责成绩打印分发、新闻采访协调等为媒体和观众提供各种细致的服务。“冬季的呼伦贝尔寒风凛冽,大地被白雪覆盖,尽管气温寒冷,但当地志愿者的热情融化了冰雪。他们笑容满面地迎接着我们的到来,像是与老朋友的重逢,深刻感受到了当地小雪团们的热情。”从北京冬奥“小雪花”到十四冬“小雪团”,转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职责。秦佳欣与当地志愿者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在零下20多度的海拉尔共同服务于这场盛会。

工作中的秦佳欣

“冬奥会和十四冬虽然都是在冬天,但服务的对象不一样,内容也不一样,始终不变的是志愿者‘舍我其谁’的精神,我要将冬奥会的精神延续到十四冬。”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23级硕士研究生陈靖茜在“十四冬”期间主要负责速滑馆场内的志愿服务,她在第一天场馆踏勘时便记录了场馆出口、卫生间分布等情况,也在安检服务前及时了解了当天比赛时间、接驳车情况等,了解观众服务的基本情况。每天,陈靖茜都会面对五湖四海的观众。“通过他们的笑容和交谈,我也感受到了冰雪运动的快乐和激情。”

陈婧茜

从燃烧的“小雪花”到“小雪团”,他们的志愿服务工作有不少共通点。“两次志愿服务让我从没有经验的‘小白’成长为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手’。”李润笑着说,她主要负责速滑馆场内服务,在面对年龄较小的观众时,她会蹲下给小朋友贴标签、给他们递上一杯水或一片暖宝宝。“这些贴心的做法也是在北京冬奥会服务岗位上学到的宝贵经验。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秉持着服务他人的信念,用我的行动传递正能量和温暖。”

“大年初四的凌晨,我们跟随北京志愿者服务团一起从北京出发到达海拉尔。初五迎财神这天,大家结束工作以后一起在餐厅里一起包饺子,有经验的同学展示了很多种包饺子的方式,其乐融融的氛围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感觉。”两年前的冬奥会志愿服务也在过年期间,这些志愿者们选择留在场馆出一份力,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吴嘉琪也是其中的一员,两年后,她在“十四冬”志愿服务岗位上许下新年愿望:“希望新的一年继续努力,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虽然没有和家人团聚,但呼伦贝尔职业学院的食堂阿姨们为他们准备了丰盛的蒙餐,“蒙餐很有特色,让我们这群“外地人”大饱口福。”这些用心的关照让他们在冰天雪地的海拉尔感受到了别样的温暖。

工作中的吴嘉琪

张思原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一的学生,也是本次北京志愿服务团北京师范大学志愿者领队。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她的主要任务是通过通信集群聆听冬奥,埋头处理表格或是呼叫业务领域。由此对冬季运动项目有了一份特殊的情意。“与冬奥会不同的是,我能够面对面地与人打交道,为媒体记者提供帮助、答疑解惑,这是迅速提升我协调沟通能力的一次宝贵机会。而相同的是,我无法在赛场上亲眼目睹精彩激烈的比赛或英姿飒爽的运动员,而是居于幕后为保障场馆运行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张思原在“十四冬”延续了和冰雪运动的缘分,再次为冰雪盛会的举办贡献自己的力量。

工作中的张思原

“志愿服务就像一座连心桥,将京蒙两地青年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是参与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北京青年志愿者心底最深的感触。北京冬奥赛场上的“最美微笑”再次在北疆大地扬起。北京师范大学的青年凝聚起火热青春力量,共同谱写冰雪志愿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