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晓玲 素材/张美娟 图片/网络

文章来源:作者身边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俗话说得好,世上还是兄妹亲,打断骨头连着筋。可我父亲和姑姑之间已经断亲十年,我们两家之间已经十年不曾往来了。

我爷爷去世得早,作为家中长子的父亲和奶奶一起扛起了这个一贫如洗的家。长子如父,父亲对姑姑这个妹妹可是百般呵护。

虽然以前的生活条件艰苦,但父亲有啥好吃的好玩的都会先紧着姑姑。父亲去山上砍柴时会给姑姑带回野果吃,去干农活时会给姑姑带回蚱蜢玩,去淋菜时会给姑姑带回黄瓜或西红柿吃。

父亲比姑姑年长五岁,他只上过一年学,把读书的机会让给了姑姑。为了挣钱供姑姑读书,父亲啥累活脏活都抢着干,减轻了奶奶的负担。

姑姑倒是很争气,她勤奋好学,成绩优异,靠知识跳出了农门。姑姑是端“铁饭碗”的人,之后嫁到了城里,过上了好日子。

奶奶常常和我们姊妹三个说:“没有你们父亲当年的付出,也就没有你们姑姑的今天。可惜啊!你们的姑姑不懂得感恩啊!”

事出必有因,奶奶之所以说姑姑不懂得感恩是有原因的。姑姑虽然有文化,但是成为城里人之后的她完全就变了,变得各种挑剔了。

比如,姑姑每次回家都嫌弃家里的泥土瓦房脏,院子的泥土地面上有鸡屎鸭屎。

比如,姑姑每次回家吃饭都要我母亲替她把碗筷用开水烫过一遍,嫌弃碗筷没消毒。

比如,她从不参加村里的红白喜事,也从不随礼,摆明着要与村里人撇清关系。

再比如,姑姑每次回村里都不会主动和村里的长辈们打招呼,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

姑姑的行为之举让村里人议论纷纷,我奶奶和父亲常常给她做思想工作,但她依然我行我素。姑姑自有一套理论,油盐不进的。

奶奶常常唉声叹气道:“唉!这闺女真的是白读那么多书了,忘本了。唉!造孽啊!”

我父母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靠卖肉卖粮供我们姊妹三人读书。我们姊妹三个都是八零后,那时的学费可是一笔大开支。为了供我们姊妹三个读书,我父母成为全村最穷的人。

但我父母都说了,知识能改变命运,再穷也要供我们读书。姑姑虽然经济条件比我们好,但她从不会雪中送炭,她只是个嫌贫爱富的主儿。

姑姑每次回家都会和我父母说:“孩子们读完初中就够用了,赶紧让他们出去打工挣钱回来建房吧!村里很多的孩子都出去打工挣钱寄回家,让父母把泥土瓦房改建成了红砖房了。让孩子们早点出去打工挣钱吧!这样你们才能翻身啊!”

姑姑的话让我父母瞬间无语了,懒得搭理她。父母总是想尽办法让我们姊妹三人继续读书,而我们也没有辜负父母的厚望,都如愿靠知识走出了大山,替父母争光了。

养育之恩大于天,百善孝为先。我们姐妹三个都是爱憎分明,有恩必报的人。我们一起孝顺奶奶,孝顺父母,让他们好好安享晚年生活。

奶奶常常跟村里人说:“我那闺女就是泼不出去的水,一年到头回不了一次,忘恩负义,白养了!幸好我儿子和儿媳,还有孙子孙女们都孝顺我,我挺欣慰的。”

奶奶常常和村里人抱怨姑姑不孝,没有感恩的心。姑姑可是个小心眼,对奶奶十分不满,认为奶奶重男轻女,之后她回家的次数就越来越少了。

奶奶不幸瘫痪后,姑姑称自己工作忙,很少回家,是我爸妈和我们轮流照顾奶奶的。奶奶瘫痪卧床三年,姑姑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姑姑就算偶尔回家看奶奶,也不会过夜的。

奶奶是带着遗憾离开的,她临终前未能如愿见到姑姑最后一面,因为姑姑一家人远在上海旅游。奶奶离开后,姑姑就不再回家了。

姑姑不回,我们也不去她家,我们两家之间彻底断交了。一晃,十年过去了。

去年10月份,姑父给我父亲来电说姑姑得了重病,活不了几天了,她想临终前和我父亲和解,求得我父亲的原谅,不想带着遗憾离开。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父母带着我们姊妹三人去医院看望姑姑了,病重的姑姑骨瘦如柴,看到我们就哇哇大哭起来了。

姑姑深深地忏悔,而我父母也原谅了她,我们两家之间和好了。去年底,姑姑病逝了,我们一家人都去送她最后一程,她的人生没有遗憾了。

在回家的路上,父亲严肃地和我们说:“亲情最宝贵,只可惜你们的姑姑懂得太晚了。但你们一定要好好珍惜亲情,尽量不要让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了。”

母亲赶紧接话茬说:“亲兄妹打断骨头连着筋,你们姊妹三个一定要团结友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我和你们的父亲才能安心的。”

父母的一番肺腑之言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们牢记父母的教诲,一定会好好珍惜亲情的。

本文是

@紫花地丁哟

在头条独发首发,已开通全网维权,搬运抄袭必究。最后感谢各位的阅读,点赞和评论,还有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