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过了十五,才算过了年”
欢庆元宵节之后
龙“年”也就圆满结束了
良辰美景,应有好书相伴
冰糖今日陪你一起读书
从字里行间穿梭历史长河
遇见历史和乡愁
品读温情、人文与爱的故事
感受那传承千年的年味
年味之“腊八”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要熬粥泡蒜,这像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腊八一过,街上的行人和卖年货、卖对联的小商贩便多起来了,年味开始浓烈起来。
《北京的春节》老舍
(选自《聂绀弩杂文集》)
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地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
年味之“守岁埋祟”
除夕所去之“旧”在传统意义上是包含着种种晦气、不祥的,所以除夕有“驱祟”“埋祟”的做法。在这一天,人们要洒扫门庭、换门神、挂钟馗、贴春牌(也即后世之春联),夜晚还要守岁,最令人难忘的恐怕就是那彻夜不歇、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了。
《东京梦华录》孟元老
教坊南河炭丑恶魁肥,装判官。又装钟馗、小妹、土地、灶神之类,共千余人,自禁中驱祟出南薰门外转龙弯,谓之“埋祟”而罢。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
年味之“年夜饭”
北方的年夜饭里,饺子是不可替代的存在。里面还会包几枚钢蹦儿,寓意来年财运亨通。有些地区会在除夕炖大锅,方便一家人团聚用餐,剩余的饭则寓意着“年年有余”。
《北平年景》梁实秋
(选自《雅舍小品续集》)
城里人也把煮饽饽当做好东西,除了除夕宵夜不可少的一顿之外,从初一至少到初三,顿顿煮饽饽,直把人吃得头昏脑涨。这种疲劳填充的方法颇有道理,可以使你长期的不敢再对煮饽饽妄动食指,直等到你淡忘之后明年再说。除夕宵夜的那一顿,还有考究,其中一只要放进一块银币,谁吃到那一只主交好运。
《过年》梁实秋
(选自《雅舍小品》)
大年初几不动刀,大家歇工,所以年菜事实上即是大锅菜。大锅的炖肉,加上粉丝是一味,加上蘑菇又是一味;大锅的炖鸡,加上冬笋是一味,加上番薯又是一味,都放在特大号的锅、罐子、盆子里,此后随取随吃,大概历十余日不得罄,事实上是天天打扫剩菜。满缸的馒头,满缸的腌白菜,满缸的咸疙瘩,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见底。芥末堆儿、素面筋、十香菜比较地受欢迎。除夕夜,一交子时,煮饽饽端上来了。我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去吃?胡乱吃两个,倒头便睡,不知东方之既白。
年味之“祭祀”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祭祀就属于古代五礼之中的吉礼。在春节期间,人们祭祀天地、祭祀先祖,缅怀先人,祈求丰收。
《红楼梦》曹雪芹
贾敬主祭,贾赦陪祭,贾珍献爵,贾琏贾琮献帛,宝玉捧香,贾菖贾菱展拜毯,守焚池。青衣乐奏,三献爵,拜兴毕,焚帛奠酒,礼毕,乐止,退出。众人围随着贾母至正堂上,影前锦幔高挂,彩屏张护,香烛辉煌。上面正居中悬着宁荣二祖遗像,皆是披蟒腰玉;两边还有几轴列祖遗影。贾荇贾芷等从内仪门挨次列站,直到正堂廊下。槛外方是贾敬贾赦,槛内是各女眷。众家人小厮皆在仪门之外。每一道菜至,传至仪门,贾荇贾芷等便接了,按次传至阶上贾敬手中。贾蓉系长房长孙,独他随女眷在槛内。每贾敬捧菜至,传于贾蓉,贾蓉便传于他妻子,又传于凤姐尤氏诸人,直传至供桌前,方传于王夫人。王夫人传于贾母,贾母方捧放在桌上。邢夫人在供桌之西,东向立,同贾母供放。直至将菜饭汤点酒茶传完,贾蓉方退出下阶,归入贾芹阶位之首。
《军坡节》凡龙
入夜,小村的祭祀活动开始,人们抬着公祖的神像逐户穿行,给每户人家祈福消灾。村民对公祖神像顶礼相迎,又膜拜恭送,毕恭毕敬,无以复加。小村的锣鼓声,透过榕树的浓荫,传到野外。记得那晚月亮很大,月光普照,慈祥温柔,它对人间执着祈求幸福生活充满了理解和支持。直至我们离开小村很远,那既肃穆又欢快的锣鼓仍悠悠地追赶着我们。第一次参加公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时所去的村庄,就是海口东边的一个小村。据说公期有大公期和小公期之分,大公期是几个村共同认定的公祖诞辰,小公期是一个村认定的公祖诞辰。
年味之“舞狮”
舞狮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古时称“太平乐”,南狮又称醒狮。狮子由彩布条制作而成,一般由两个人合作表演。在锣鼓音乐下,狮子做出各种形态动作,以图喜庆。
《观舞狮》槟榔芳
(选自《虎年元宵观舞狮》)
走进人群,拼命挤进人圈内,眼前呈现出确非一般舞狮队阵势可比的场面,昌隆酒店门前竖着两幡旗帜,一面旗幡上绣着“雅洞舞狮队”,另一面旗幡则是09年琼海市舞狮汇演冠军奖旗,金色大字赫赫入眼,场上狮子就有六对,其中大红狮子一对,中红狮子一对,黄金狮子4对。锣鼓手击鼓敲锣,招引人群来观看舞狮,因为顷刻间围聚了很多观众,舞狮队赶快派出好几个人维持场地。
年味之“花会”
花会最早称香会,因解放后破除迷信,改成为花会,流行于北京等地,属于中国民间传统自娱性的群众文艺组织。花会在城乡地区皆有,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童年的春节》冰心
最有趣的还是从各个农村来耍“花会”的了,演员们都是各个村落里冬闲的农民,节目大多是“跑旱船”,和“王大娘锔大缸”之类,演女角的都是村里的年轻人,搽着很厚的脂粉。鼓乐前导,后面就簇拥着许多小孩子。到我家门首,自然就围上一大群人,于是他们就穿走演唱了起来,有乐器伴奏,歌曲大都滑稽可笑,引得大家笑声不断。耍完了,我们就拿烟、酒、点心慰劳他们。这个村的花会刚走,那个村的又来了,最先来到的自然是离我们最近的金钩寨的花会!
年味之“元宵节”
元宵节是冬春之交的一个大节日,乍暖还寒,热中有冷,冷中又热,蕴含深意。在古典小说中,元宵节往往被赋予特殊的“叙事”含义,而在近现代名家的笔下,元宵节充满了温馨和趣味。
《水浒传》施耐庵
正月十五日上元佳节,好生晴明。黄昏月上,六街三市,各处坊隅巷陌,点放花灯。大街小巷,都有社火。值此元宵,有诗为证:
北京三五风光好,膏雨初晴春意早。
银花火树不夜城,陆地拥出蓬莱岛。
烛龙衔照夜光寒,人民歌舞欣时安。
五凤羽扶双贝阙,六鳌背驾三神山。
红妆女立朱帘下,白面郎骑紫骝马。
笙箫嘹亮入青云,月光清射鸳鸯瓦。
翠云楼高侵碧天,嬉游来往多婵娟。
灯球灿烂若锦绣,王孙公子真神仙。
游人轇轕尚未绝,高楼顷刻生云烟。
《漫谈过年》冰心
我们老家在福州市南后街......福州的风俗,元宵节小孩子玩的灯,都是外婆家送的。福州方言,“灯”与“丁”同音,“添丁”是句吉利话,因此,外婆家送给我们姐弟四人的是五盏灯!我的弟弟们比我小得多,他们还不大会玩,我这时就占了便宜,我墙上挂的是“三英战吕布”的走马灯,一手提着一盏眼睛能动的金鱼灯,一手拉着会在地上走的兔儿灯,觉得自己神气得很。
新春嘉平,长乐未央
岁岁年年,共欢同乐
带着温暖的年味
我们元气满满
奔赴新一年的征程
冰糖祝愿大家
星光满载,前路明亮
平安幸福,万事顺遂
开启更精彩的未来
文字整理 | 牛子孺 符星晨 杨豫立
音频 | 陈奇 付占鑫 杨豫立 王禹淑
图片 | 赵梦琪 曹思敏 梁绍文 郭宗灵
刘家睿 依塔 郑雅文 何观强
编辑 | 宋嘉铭
封图 | 张玉涵
责编 | 卫婷婷
投稿邮箱 | hfutxcb404@163.com
冰糖拍了拍你:“请做好返校准备!”
2月26日开始!过!过!过!
热辣滚烫!合工大学子的寒假朋友圈!
为合工大点亮1000个
“赞”和“在看”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