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社会记忆是人类在长期物质和精神生产实践中形成并经社会建构而立足现在对过去的重构,是社会主体人生理、心理、意识、情感、动机、愿望、价值观念的集中反映。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资源,社会记忆涵括了生产记忆、道德记忆、价值记忆、组织记忆和绿色记忆等具体样态。在新时代乡村建设和振兴发展背景下,以生产记忆、道德记忆、价值记忆、组织记忆和绿色记忆赋能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组织和生态振兴,从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文 :以社会记忆赋能乡村振兴

作者 |湖南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张立群

图片 |网络

以生产记忆赋能乡村产业振兴

以生产记忆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应在三个层次重点突破。一是推进乡村生产记忆的再生产。生产记忆的社会形式主要有传统农耕生产记忆和现代农业生产记忆形态,一方面,应重视“小农业”时代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精耕细作、互帮互助、不误农时的传统农耕生产记忆优秀部分的传承;另一方面,应加强对农业机械化、管理智能化和生产生态化、效益化的现代农业生产记忆的再塑造,尤其将生态农业理念、现代互联网络信息技术、绿色农业科学技术融入到“大农业”生产实践中,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式和创造性发展,在此基础上,形塑现代乡村生产记忆新形态。二是活化创新生产记忆的场所资源。首先,按照主体功能规划高标准再造农田、山地和林区等物态化生产记忆场所资源;其次,通过互联网络进一步延伸生产记忆场所,使之成为乡村生产及其记忆再造的重要时空载体;最后,重视非物态化生产记忆场所建设,如加强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影视作品、文学艺术、掌故、故事、历史著述的培育和创作,打造精品,形塑记忆。三是重视生产性仪式的操演和传承。一方面,传承以农耕为依据的“春种”“夏耘”“秋收”“冬藏”等历法节气,通过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其进行再塑造;另一方面,大力开展农耕纪念性仪式性活动,立足农业农村和农民实际,在每年的秋分日办好“农民丰收节”,凝塑生产记忆和乡村记忆。以生产记忆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其目的是通过激发乡村主体的情感和智慧唤起其推进乡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力量,使生产记忆资源转化成为推进乡村建设和振兴发展的资本,为实现乡村产业兴旺提供强有力的生产记忆支撑。

以道德记忆赋能乡村人才振兴

以道德记忆赋能乡村人才振兴,应在三个层次重点推进。一是推进乡村道德记忆的再生产。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形塑乡民“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道德记忆,形成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道德观念,以集体主义为道德基本原则,使之融入到“村规民约”之中,以此不断增强乡村建设主体参与乡村振兴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责任。二是赓续传承和创造性转化优秀道德成果。重视弘扬乡村“和睦友善、团结互助、亲仁善邻、诚实守信、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结合乡村生活实际和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求,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三是大力挖掘和传播乡村“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先进模范的好人好事,充分发挥乡村道德记忆在凝聚群体情感、塑造优秀人才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增强道德感召力,吸引在外“游子”以及各类人才参与乡村建设和振兴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以道德记忆赋能乡村人才振兴,就是在赓续传承乡村优秀道德传统基础上,贯彻落实好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与原则,塑造新时代乡村建设和振兴发展主体的道德情操、道德情怀和道德责任,以此凝聚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乡村全面振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价值记忆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以价值记忆赋能乡村文化振兴,应在两个层面重点着力。一是推进乡民传统价值记忆的再生产,以此推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提质升级。继承和阐发乡民“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传统价值记忆,结合新时代发展要求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价值,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古村古镇、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农业遗址遗迹和文物古迹等乡村物质文化进行保护性挖掘,结合乡村乡民特点,创作纪念式文艺节目;通过立功会、展示会、竞赛会、评比会等活化乡村纪念性仪式与活动,办好“村BA”“村超”“村晚”等农民体育运动会、庆祝会;大力开展乡村文化创新活动,重视村史、族谱、历史著述等撰写;用数字技术活化创新古籍、文物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成为乡民赓续延传优秀传统价值记忆的重要承载体和媒介。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依托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加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建设,通过乡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乡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文化建设之中,形成乡村口头或书面的文化文本,使之作为社会记忆“延伸的场景”彰显其文化的功能和作用。以价值记忆赋能乡村文化振兴,凸显了乡村文化建设的内核,这是不断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所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乡村村民价值观念的塑造,为形成稳定性和持久性兼具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文化记忆奠定坚实基础。

以组织记忆赋能乡村组织振兴

以组织记忆赋能乡村组织振兴,应在五个层面重点推进。一是切实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推进党在基层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发挥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乡村组织记忆资源的利用、创新。二是大力开展建党周年庆典,举办红色纪念仪式与活动等,形塑基层党员组织记忆。三是建好物态化组织记忆场所,如革命圣地、红色旧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党校、培训基地等,定期组织基层党员前往参观考察和学习。四是充分利用红色资源,打造红色影视作品,出版红色书籍、红色故事专辑,制作红色音乐,编排红色舞蹈,进行红色文学、绘画等文化艺术作品创作等,进一步加强非物态化组织记忆场所建设,将之运用到基层党员的学习教育之中。五是推进基层党组织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常态化长效化,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满腔热情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以组织记忆赋能乡村组织振兴,就是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刻写和强化组织记忆,使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真正能发挥其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为乡村建设和振兴发展提供强大组织保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绿色记忆赋能乡村生态振兴

以绿色记忆赋能乡村生态振兴,应在五个层面重点安排。一是以绿色发展理念强化绿色记忆。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二是以绿色环境建设优化绿色记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管理、规划和治理,营建天蓝地绿水清的良好生态环境。三是以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赓续绿色记忆。打造绿色农业、智慧农业,减少农药化肥使用,大力扶持有机农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倡导绿色出行、绿色消费。四是以绿色制度建设保护绿色记忆。把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扎实推进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山长制等建设。五是以绿色文艺作品传播绿色记忆。大力创作与绿色、环保相关的文化艺术作品、影视作品、动漫数字产品等,使之作为重要媒介刻写、储存和传播绿色记忆。以绿色记忆赋能乡村生态振兴,就是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不断强化乡村主体的绿色意识,推进绿色生产,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绿色家园。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90期第3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王立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