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教育事业繁荣的时代,是中国教育传播史上转折的关键时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雕版印刷术的普及,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教育出版行业的发展和互相影响,推动了整个宋朝文教领域的繁荣发展。

同时带动了当时教育体制的变革,也促进了民间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加深了文化的社会普及程度。

而作为宋朝教育传播和文化发展的最高领导机构,国子监在其中发挥了领导全局和指挥各方的重要作用。

国子监除了出版功能之外,它的教育传播功能不仅推动了国子监学生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提高。

创新了当时的教育体系和办学模式,还促进了当时社会文化的普及,在中国教育发展历史当中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宋国子监的发展

国子监这种教育机构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晋时期。当时他的名字是国子学,是西晋士族地位确立和思想进步的产物。

据《晋书》记载,西晋咸宁年间,晋武帝司马炎设立“助教十五人、国子博士祭酒各一人,已交生突”国子学助教、博士、祭酒都是教授学生和促进教育知识传播的老师。

南北朝时期,北齐的皇帝孝昭帝在皇建元年(公元560年),在国子学之外有单独设置了一个教育管理机构国子寺,专门管理考试、讲习经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隋文帝时期,把国子寺并入了太常寺。之后隋炀帝将国子寺改名为国子监。唐太宗李世民将国子监从太常寺中分离出来,从此成为独立的教育机构。

发展到宋代,国子监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和重要。北宋初年,国子监“沿袭西周旧制,学社坡曾力学,受业于应荫子孙”

宋朝皇帝除了在东京建立国子监之外,在西京洛阳和南京应天府(今属河南商丘)另外建立了两处国子监统,称为大宋朝三京国子监。

宋代的国子监不仅是全国最高学府,也是中央教育管理机构,同时还是官方的出版机构。

在北宋庆历、熙宁元丰和崇宁三次兴学运动当中,国子监和他下属的机构规模不断扩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炎南渡之后,宋高宗赵构在杭州就是临安城创建了行在国子监。而从数量和规模上看,宋朝国子监要明显多于之前的朝代。

其中,宋朝的都城国子监发挥的重要性最高。同时,由于受到了宋金战争的影响,国子监的发展逐步趋于缓慢饱和,而武学却得到了重视。

大宋国子监的教育传播职能

(1)改革学校

宋朝国子监的教育传播职能首先体现在对其隶属的中央官学的规模,教学内容,专业进行改革重组调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宋史》记载,宋仁宗庆历年间,国子监官员王注和田矿,因为“国子监制度狭小”上书仁宗皇帝另外扩建太学,并且隶属于国子监。

同时按照南京国子监的规模和基础修订学制,并将其制定为宋朝的最高学府。因此,国子监的教育传播职能就落在了新修建的太学上。

宋朝国子监规划建制中央官学教育规模,在宋神宗和仁宗等皇帝的指导下,北宋的教育进行不断的改革重组,使国子监成为了宋朝教育传播的核心。

通过太学中石介、孙复、胡瑗等著名学者的主持教育和教学传播,国子监推动了北宋中央和地方教育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也推动了北宋统一学制的建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社会普及

宋朝的国子监在教育传播过程当中,不仅仅只是向中央官学的学生进行覆盖。

在教育传播的过程当中,更多地将教育和文化知识推向了社会的各个阶层,促使受教育和接受文化的人的范围扩大。

从某种程度上这样的方式加快了教育传播对象向平民化方向发展,并且使国子监的职能更加多元化。

教育教学的职能逐渐减弱,而专业管理和教育行政的职能逐步发展,更推动了教育传播活动的正规化、体系化和普及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监督管理

北宋朝廷主要通过对国子监进行统一的编制与管理,加强师资力量,促进教育质量。

出于北宋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繁荣和国家重文抑武的大政方针政策的影响,社会上各阶层的知识分子普遍活跃。

其自身具备的知识水平较高,更加有利于促进教育传播活动的开展,并且在教育传播活动的同时,推动文化信息的收集整理、传递推广、加工改进、评价反馈等作用。

因此,北宋的国子监通过统一规划,监督领导以及管理行政教育传播者,从根本上保证了教育传播途径的顺畅,堪称我国教育管理制度的创新式发展和突破性示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学生管理方面,国子监的学生可以免除赋税和繁杂的徭役,并且在生活上享有中央朝廷提供的免费住宿,以及每人每月850钱的伙食费。

对于在国子监当中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如果考试成绩优异,可以免除科举考试的程序直接授予官职。

包括太学生、武学生、医学和书法绘画学生。但是国子监的学生不单单只有优厚的权利,更有严格的义务。

在国子监学习的太学生必须严格遵守中央朝廷制定的规章制度,比如太学生的寝室都是朝廷提前安排的,不能够随意变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天只能在自己的寝室自学,还有人专门负责看管,行动受到了限制;学生每人每个月只有四天的假期,平常有事还要写请假条,这一点和现代社会的学校公司相似。

除了节假日之外,其他时间包括但不限于吃饭、起床、就寝和活动都要统一击鼓为号,不能迟到,不能早退。

对于违反国子监规章制度的太学生,朝廷会派人进行处罚。最轻的处罚关禁闭,并处罚一定的金钱。

最严重的就是开除学籍,终身不得当官。学生也要进行考试,每个月都要考试,每年考一次大考,考试作弊同样会受到严厉的处罚。

大宋国子监教育传播的特点

(1)右文政策刊印书本

受北宋重文抑武政策的影响,宋朝的最高教育机构国子监也实施了右文政策,成为推动教育发展与进步的根本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右文政策最主要的内容就是振兴文化教育,提倡尊师重道的社会风气,遵循朝廷重文抑武的政策,完善科举考试制度而达到教育立国的根本目的。

而实现这一目的、践行右文政策的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通过书本等大众传媒推广文化。

大量刊印传媒,印本书加速生产开发、复制、传播,推动了国子监教育传播功能的实施,促进宋朝社会思想文化发展。

(2)广泛使用两种印刷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教育事业发展关键时期和重要转折点,不论是从教育传播工具还是教育传播的影响,以及书本的印刷普及程度,都远远超过了之前的朝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唐朝雕版印刷没有能够普及,所以唐代社会上普遍流行手抄本的书籍,而宋代随着经济的发展。

雕版印刷术的不断普及以及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导致手抄本减少而广泛,印刷的书本逐渐增多,摒弃了手抄本成本高、制作困难、保存不易的缺点。

通过大量的印刷成本低、制作容易的书籍整理成册,扩大了印刷书的影响力,推动了教育传播活动的进程。

印刷术的主要特色是传递速度快,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空间传播的障碍,更具有分配的表达力以及深刻的情感观念。

将文化知识扩展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并且可以长时间地保存,克服了时间的障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样的良好基础之上,宋朝国子监通过高超的印刷技术和印刷书籍的普及,推动了教育传播活动的开展。

(3)放宽资格打破垄断

宋朝国子监从实质上打破了将教育传播对象大多为官僚的现象,这是从春秋晚期孔子创办私学,推动教育平民化之后,中国教育传播历史上出现的又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

宋朝初年国子监的机构还比较薄弱和简单。初开读书之时,所招门徒均为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孙。

在之后的历史发展过程当中,逐渐拓宽了国子监招收学生的范围,杜绝国子一席之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宋朝右文政策和推崇文化的社会风气的进一步深入,国子监教育传播功能的对象开始由贵族子弟逐渐向社会各等级的平民,此地开放教育传播模式逐渐走向大众化。

大宋国子监教育传播的影响

首先,国子监施行教育传播的职能,最重要的影响就是向社会各个阶层普及了教育和文化知识,推动了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

同时,完善补充了科举制度,也促进了北宋和南宋两朝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二点就是国子监的教育传播逐渐向社会各阶层开放,招收平民子弟,进入国家高等学府学习。

给予寒门子弟步入仕途的机会,大大活跃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为北宋朝廷提供大量高素质可靠的官僚队伍,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社会治安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点,国子监的教育传播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包括但不限于军事、政治、外交、艺术、文学、科学等人才,并且在才华保障的基础之上,也提高了太学生的整体素质。

《宋史》记载,北宋钦宗年间,陈东带领3000太学生在金军包围东京的时候,七次向皇帝上书怒斥朝廷主和派,迫使朝廷任命主战派李纲出山,以解东京燃眉之急。南宋时期,也有一部分爱国的太学生痛斥秦桧、贾似道等奸臣。

第四点,国子监的教育传播,不仅影响到了国内的文化事业,更是把自身的文化带到了周边的国家。

由于印刷术的出现和发展,国子监印刷刻本流传到了周边的藩国,像是高丽、日本的国家,促使他们加强了对汉文化的理解,也推动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五点,国子监的教育传播职能创新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办学模式,打破了我国古代传统的教育格局和教育理念。

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启发性的积极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关键性、转折性和开创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