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诗人:薇薇安·迈尔的摄影人生》[美]科林·韦斯特贝克文 著

,李鑫译,

[美] 薇薇安·迈尔 摄,大风文化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随着纪录片《寻找薇薇安·迈尔》获得2015年奥斯卡金像奖提名与广泛传播,薇薇安·迈尔这位神秘的女性摄影师如同一颗彗星,跃入了公众的视野中。尽管薇薇安·迈尔生活中的许多细节对我们来说仍是一个谜,但这并不妨碍大家对她产生好奇,甚至成为吸引众多摄影、艺术爱好者的原因之一。从神秘的保姆到先锋摄影师,她的故事只能从她拍摄的14万张照片以及极其少量的关于她生活的事实中拼凑出来。这位神秘的保姆到底是谁?是什么推动了她旷日持久的创作,又是什么使她如此坚决地将她自己和那些作品隐藏起来?

薇薇安的大部分彩色摄影作品比她的黑白作品更抽象。在她的作品中,街头、孩子、陌生人,以及自拍肖像都是主要拍摄内容,这些图像让本属于那个时代"隐形阶层"的人生变得具象可见。

在本书中,世界著名彩色摄影大师乔尔·迈耶罗维茨撰写的序言和知名策展人科林·韦斯特贝克的导言阐明了薇薇安彩色摄影图像的本质,并将其与她的黑白照片以及上世纪中叶顶级街头摄影师拍摄的作品进行了比较,让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位迷人的、用整个人生的业余时光来拍照的传奇摄影人诠释世界的独特方式。

>>内文选读:

序言

摄影的一条真理:卓越的街头摄影师会隐身,至少他们自信如此。过去,我与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加里·温诺格兰德、托尼·雷-琼斯、黛安·阿勃斯、李·弗里德兰德、托德·帕帕乔治,以及年轻一辈的格斯·鲍威尔、梅拉妮·艾因齐格、本·英厄姆、马特·斯图尔特等人漫步街头,锤炼技艺。大街小巷、公园、海滩的寻常生活撩人心弦。我们穿过人群,迈入集会,躲闪、伪装、转身、轻跳、目光游移。多亏了隐身术,我们从众神手中盗取火种,但躲过了惩罚。

薇薇安的摄影作品

2009年,悠久的街头摄影史闪现一颗彗星,名为薇薇安·迈尔。同年10月,我收到了陌生的年轻艺术家约翰·马卢夫的一封电子邮件。他先介绍自己,后讲述在仓库货物拍卖会上购入一批底片、幻灯片和一些照片的经历。约翰熟悉我的作品,读过我与科林·韦斯特贝克合著的《旁观者:街头摄影史》,故致信询问我可否谈谈对迈尔照片的看法。邮件的附件是约两百张制作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的彩色幻灯片的电子版,均由约翰扫描。我对照片的第一印象平平,但浏览未经编辑的原片后,我逐渐察觉到迈尔的洞察力、对时机的捕捉能力、热情的态度、构图方式、直面并走近对象的勇敢信念、纯粹的好奇心、一目了然的人道主义温情、讽刺与幽默……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生观。阅毕,我心情愉悦,这些照片可真是沁人心脾的天资之作。我又重看一遍,挑出其中四五十张照片,再看了一遍。

至此,我知晓了这些作品的妙处。这位女性是谁?一位在20世纪中叶闯入美国摄影界的"菜鸟"?还是她曾钻研过前辈的作品?回复约翰之前,我致信科林:"你得看看这些照片。一位寂寂无名的女人刚刚闯入了街头摄影史的中心。"温柔的肖像、精美的定格瞬间、街景与嬉戏的孩童、优美构图中生动的细节与姿态,以及芝加哥与纽约的老者、落魄者与迷茫者,皆入画面。最重要的一点,是她彩色照片中透露出的杰出才智。全部这些,都是彩色的!何其勇敢,又无迹可寻!我确信她没有冲印这些彩色照片,因为……那时谁会呢?这意味着照片一直被藏在盒子里,很可能在她的艺术生涯中没有派上用场,但不论过去还是现在,它们对于幸而见到的我们来说,可谓价值匪浅。

薇薇安的摄影作品

细品薇薇安·迈尔的多张自拍照,我们会发现,她的乔装打扮正是她的隐身衣。迈尔样貌朴素,颇似老派女学究。她如壁花,如中年未婚的处子,如笨拙地穿行都市的外地游客……可是……她不是!她是一个专业保姆——这本身就是一份适宜伪装的职业,因为要照看好几个孩子的女人怎会惹人怀疑或招致危险。工作之故,她有理由行走街头,随性拍摄。照片告知我们,她敏捷地捕捉人的举止、流动的瞬间、稍纵即逝的手势或面部表情表达的情绪。对她而言,微末事件可化平淡的街头生活为启示。不过,我认为迈尔更爱拍摄黑白照片,且更出彩。有几点理由:黑白胶片的感光速度快,但早期柯达彩色胶片的感光速度较慢,因而风险更大;用黑白胶片,她可以将照片冲洗出来进行更多思考,调整自己的本能;她钟情视觉游戏,直觉敏锐,深爱摄影,三者在黑白照片中更能融为一体。因为摄影,她学会恪守立场,学会与警察、醉汉、朋克、流氓、年老体衰者打交道,学会在困境中保持并展示幽默感。

不过,在迈尔的彩色照片中也藏着令人难忘的珍宝,读者将在本书中寻见超乎寻常的视角与特质。我们会不时发现,当"彩色事件"出现在纷繁的日常生活中,色彩是如何令她入迷的。以封面照片为例,画面构图简单,身穿红色连衣裙的女人一只手握住另一只手的小拇指,双手以一种奇怪的姿势背在身后,但这张照片的感染力却堪比国旗。薇薇安·迈尔是一位早期彩色摄影的诗人。

作者:

文:乔尔·迈耶罗维茨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