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1年8月,钦差大臣德保来到了张廷玉的老家。张廷玉这边已经按照先前旨意,把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赏赐的字画、衣物、笔墨等物件收拾好,准备如数交还给德保。

就在不久前,张廷玉因故得罪了乾隆皇帝。他的伯爵身份被剥夺,“配享太庙”的殊荣,也就此化为一缕轻烟。只是,乾隆并不愿放过他,在罚无可罚之下,乾隆干起了“吃了吐”的事情,收缴赏赐之物。

然而,张廷玉没想到的是,德保不仅带了十多名随从,还特意从当地知府那里借调了200多名士兵。他们进了张府,不由分说,就开箱砸锁,挖地三尺,对张家进行了“土匪式”的大查抄,不仅拿走了御赐之物,还带走了张府里的书籍、文章、书信等。

乾隆深知,文臣都爱发牢骚,特别是张廷玉这种“晚节不保”的老臣,更容易写一些怨言,议论一下朝局。只要在张廷玉的信件、藏书中,找到侮辱皇帝、怨恨皇帝的词句,就可以彻底将他打入万劫不复之地。

庆幸的是,张廷玉的上百封私人书信中竟没有一个字涉及皇帝和朝局。不仅如此,他还编制了一本年谱,详细记录了三朝皇帝对他的赏赐:皇帝说过什么赞赏他的话,赏了他什么物品,却从未提过有关政见的任何事情。

就这样,由乾隆皇帝遥控指挥,钦差大臣德保实际执行的“抄家”行动变成了一场闹剧。以至乾隆不得不颁布旨意,又把抄回来的东西如数还给了张廷玉,并给自己找了个台阶,说抄家不是他的旨意,是德保弄错了自己的意思。

然而,整个事件给他造成的心理冲击是可想而知的。80岁的张廷玉也因此名誉扫地,终日郁郁寡欢,一言不发,在一片落寞中结束了自己的余生。

那么,作为三朝元老的张廷玉,为何得不到乾隆皇帝的尊重?张廷玉与他的关系如何?张廷玉又做了什么事情,才招致如此祸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雍正的左膀右臂

张廷玉,字衡臣,安徽桐城人。

张廷玉的父亲张英是清朝著名大臣,以“缜密恪勤”著称,深得康熙的欣赏。在康熙时期,张英历任工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要职,后成为文华殿大学士。

因此,出生于这样的官宦人家,张廷玉自小就得到了最系统和最严格的封建教育。到了康熙三十九年,29岁的张廷玉不辱门楣,高中进士,实现了父子二人同朝为官的夙愿。

当时,满清的政局虽然看似平稳,却内藏漩涡。皇子们逐渐形成势力,相互结党的趋势非常明显,整个朝局暗流涌动。

身处内阁中枢的张英,不可避免的成为了各方拉拢的对象。为了不使自己牵涉其中,也为了留下不贪位恋权的美名,刚过花甲之年就告老还乡了。

张英虽然离开了朝堂,却为张廷玉留下了极其宝贵和丰富的人脉资源。其中,正担任着吏部尚书的李光地就是张英的门生旧吏,得益于他的关照,33岁的张廷玉很快进入翰林院任职,又获得了与康熙当面交流的机会,给康熙留下了极好印象。

到了“九子夺嫡”期间,张廷玉延续了张英的一贯举措。在康熙最终表态前决不选边站队,严格恪守臣子的本分。

正是这种坚持,使他从翰林院检讨一步步成为了内阁学士,后出任礼部左侍郎、刑部左侍郎和吏部左侍郎,直到康熙帝驾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尽管张廷玉位居二品大员,却离中枢还远,真正提拔重用,让他大放异彩的,反而是接替康熙,执掌大清皇位的雍正帝。

当时,雍正在自身勤勉执政的同时,对于宗亲和朝臣也非常的苛刻。尤其是对于参与“九子夺嫡”的兄弟们非常戒备和提防。

摸透皇帝的内心,张廷玉成功助他迅速稳定了朝局,彻底得到了雍正的信赖。

之后,张廷玉又在整顿吏治、改进科考、改土归流、增加赋税、出兵西北等方面屡建奇功,晋升为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清廷设立了军机处,张廷玉又兼任了军机大臣的职务。

当然,雍正之所以重用张廷玉,还在于他的能力和保密意识。

张廷玉有句很出名的座右铭:“万言万当,不如一默。”这是他为官处事的哲学,问心无愧地做事、谨小慎微的做官,克制欲望、不争不抢。

在这一处事原则的指导下,张廷玉为官数十载,很少私下结交其他官员,因此尽管朝中风云变幻、每次他都能全身而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此之外,张廷玉的口风很紧,不管皇帝对他说了什么话、交代了什么事,不该向外人透露的,张廷玉一个字都不会往外说。

而在私下里,张廷玉经常还照顾皇帝的亲戚子弟,但从不向别人谋取私利,也从来没有贪污腐败的情况。

他工作能力很强,雍正拟定谕旨全凭口说大体意思,撰写之事就交给张廷玉,而张廷玉就在一旁写,用词准确,时间极短,每天不下十余件,文思敏捷远非常人难及。雍正曾说:“你一日所做之事,别人10天也完成不了。”

不仅如此,回到家后的张廷玉躺在床上也要思考当日所写的东西是否有不妥当之处,如有不妥立即起身进行修改。他心思缜密,记忆力极强,各部、院大臣的出身、经历、籍贯、特长都能脱口而出,人称“活档案库”。

可以说,张廷玉与雍正十三年的君臣关系,完全是相辅相成的。雍正给了张廷玉位及人臣的无上殊荣,而张廷玉则将雍正的“治国理念”扎根于大清的各个角落。

就如张廷玉生病时,雍正所说的那样:

“大学士张廷玉如同我的手臂,他患病了,我的手臂就疼得不得了。即使只和你分离一天,也每每思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乾隆的“眼中钉”

1735年,操劳一生的雍正皇帝病重将亡。临终前,他出于对张廷玉的认可,以及为了让他死心塌地地辅佐新帝,特意留下遗嘱:命张廷玉为辅政大臣,而且死后可以配享太庙。

所谓太庙,就是皇帝用来祭祀自家祖先的家庙,大臣如果能在死后配享太庙,与前代帝王们享受后世的供奉,那不仅是臣子至高无上的荣耀,也是很多人终其一生奋斗的目标。

整个满清,够资格配享太庙的大臣,总共就12个人,而张廷玉是其中唯一的汉臣。

雍正死后,新继位的乾隆根基尚浅,缺少依靠。因此,他必须受制于张廷玉和鄂尔泰两位老臣子。每次上朝,乾隆都会叮嘱身边太监上前搀扶张廷玉,生怕他老人家有什么闪失。更有甚者,乾隆还特意封张廷玉为三等伯爵,可谓恩宠之至。

只是,张廷玉、鄂尔泰在位日久,他们身边逐步聚集了一大批满、汉大臣,分别以他二人为执牛耳者,不结党而成党,泾渭分明,党争日趋激烈。

随着乾隆的羽翼渐丰,张廷玉也慢慢不被看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748年,乾隆的皇后富察氏病故了。众所周知,乾隆和富察皇后的感情非常深,富察皇后病逝,他自然是深受打击,对于治丧的要求几乎到了苛刻的地步。

当时,湖广地区未能遵循清廷旧制,在大丧百日内,违规剃头。乾隆一怒之下就处死湖广总督,革去了湖南巡抚、湖北巡抚的职务,从大学士、总督、尚书、巡抚不下百名。他的两个皇子因在丧礼上未曾流下一滴眼泪,也被乾隆当场革去“继承人”资格,导致二人终日忧惧,含恨身亡了。

而在翰林院书写的“祭文”中,乾隆又挑出了毛病。 一气之下,就将主管翰林院的大学士张廷玉罚俸一年。

相比较其他人丢官丢命,对一般人来讲,罚俸一年算是非常轻的惩罚了。但是对张廷玉来讲,这个处罚却让他胆战心惊。

因为这是他入仕途48年来第一次受到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