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信仰或者说信仰与邪教之间究竟有多远的距离?这个问题千万别诧异,宗教信仰与邪教信仰本身都是一种信仰,只不过两者之间的不同在于教众们的行为。宗教信仰并不鼓励教众们用极端的行为来约束自己的,而邪教就不一样了。极端的行为为何一次又一次地发生,原因就在于邪教带给教众的是一些除了信仰之外的东西,这些东西本身已经逾越了人性中的真善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说的就是这样的故事。《距离》作为是枝裕和早期的作品,观众们从本片中可以看出来是枝裕和的缓慢的节奏,但是对于现实主义的考量从本片中表达出来也是比较吃惊的。它不同于一种岁月静好的故事,本片着重讲述的是邪教徒的亲属与当初的邪教徒(后来临阵脱逃)的人之间的相处以及对话,这些对话充分为观众们揭示了邪教徒的心理状态以及生活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距离》这个片名本身就预示着邪教徒跟正常人之间是有所隔阂的,至于说这个隔阂是什么,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总的来说,这种隔阂本身所带来的是一种距离,什么样的距离,远离正常生活的距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这些亲属的口中我们可以得知这些邪教徒们究竟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他们是丈夫,是兄弟,是朋友等等。他们不是正常人吗?他们是的,但为什么他们会一步一步的沦为邪教徒?原因在于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常人都知道这个世界是不完美的,不完美的世界自然会孕育出来不完美的生活,当这样的生活落在每一个人身上之后,我们能收获什么取决于我们面对生活的态度,有的人放弃了做人的一些准则之后,相对于那些坚守的人自然会过得更加顺畅。但这个顺畅是因为他用了自己的温良恭俭让作为交换的。而那些依旧是坚守着的人则没有那么顺畅了。首先来说,邪教徒本身的生活是不如意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不如意,因为他们不愿意放弃自己的良知去交换别的东西,他们认为这个世界就应该按照正确的运行规律来运作,而他们是遵守规律的人,但是却没有得到好的回报,这本身是不合理的,不合理的世界需要矫正,而他们群聚起来之后,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惺惺相惜的局面,这个时候,迫切的需要一种信仰来作为自己的指引,邪教因此诞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邪教徒一种形式的成长轨迹,还有一种是与亲属之间的梳理。当一个人极端地认为自己是一个正确的人的时候,面对外部环境是没有任何的感情投入的。就比如说片中的丈夫,他并不在乎自己的妻子以及自己的家庭的生活,而是整天将自己埋葬在宗教经典中,妄图找到一种生活的答案。这本身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在于他所想要的生活是一种虚幻的生活,并没有顾及到现实中的妻子究竟在过着怎样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一个人与现实失去了所有联系之后,自然会选择极端的方式来过着自己的生活,当然,这并不是构成邪教与一般宗教之间的本质差异。一般宗教,即使是信众也会有严苛的要求,要求他们不要用自己的教条去约束普通人。因为每一个人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都是不一样的,本该丰富多彩的世界不应该用一种形式的规则来运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邪教徒的信仰却是极端的,极端的信仰之下,他们确实是一个个充满着某种理想化生活的人,但是他们的理想化却喜欢强加于别人身上。这个就不属于宗教信仰范畴了。因为他们看到了自己的理想化,并且期待自己的理想化能给自己带来多好的信仰加成,但是却忽视了别人的诉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一个人对于这个世界都有自己的诉求,然而当这种诉求与显示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是否要去强迫现实改变自己而迎合我们的诉求呢?当然,邪教徒们并不能明白这个道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理想化本来是没问题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国,也都愿意让自己的理想国成为这个世界现行的规则,然而这个世界现行的规则并不能一一照顾到每一个个体,他只不过是所有人所期待的理想国的最大公约数,有时候连最大公约数都达不到。但这并不影响这个世界按照自己的规则运行,最终,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就是这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是枝裕和在《距离》中对于邪教徒表达出来了一些理解,但是这种理解并不能解除邪教徒本身对于自己所犯下的罪行的一种洗刷。理解是为了预防,是为了弥补即将犯下的过错,但是每一个人所做的事情都需要自己来为之负责,如果达不到,就如同那个临阵逃脱的人一样,放下自己的执念或许会更好。因为我们实在无法接受,那些做错了事情的人连一句道歉也没有,然而要求别人反思的时候,彷佛他们在苦苦忍受。

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