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气温的回暖,这届柏林电影节也许是史上最“穷”的一届。早在本届电影节开幕前半年,柏林官方就在官网发布了声明,由于各方面成本上涨,2024年柏林电影节将进行结构性改革,规模显著缩减,放映影片总量下降至两百部左右,与2023年相比降幅超过30%。前来电影节报道的各国电影人、媒体记者和片商感受最为直接——以往电影节注册后,除了嘉宾证之外,还会有资料包,附上电影节片单、电影市场资料、周边纪念品等等,而2024年,只有光秃秃的一张嘉宾证。

好莱坞影星、制片人马特·达蒙携手演员基里安·墨菲走上柏林电影宫红毯,他们带来的是本届电影节的开幕大片《这些小事》(small things like this)。主演诺兰新片《奥本海默》的墨菲为影迷所熟知,在该片中,墨菲饰演的是大名鼎鼎又备受争议的物理学家;在《这些小事》里,他饰演了一位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一位做父亲的煤炭工人比尔·福隆。故事发生在 1985 年的圣诞节期间,福隆发现了镇上修道院隐藏的惊人秘密。影片揭示了爱尔兰 Magdalen 洗衣店的真相——从1820年代到 1996 年,罗马天主教机构一直以改造“堕落的年轻女性”的名义,掩饰在这里的可怕行径。

这是一部极安静且克制的电影,墨菲饰演的福隆也是一个少言寡语的人,影片背景虽然发生在1980年代,但小人物的无奈与内心的绝望,面对修道院“威权”时的无力反抗,很容易引发观众共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74届柏林电影节开幕影片《这些小事》放映后散场的观众。一兰 摄

“这些小事”,在某种意义上变成了本届柏林电影节的隐形主题——在不确定性之下关注自我,关注人的内心世界。比如韩国导演洪常秀的《旅行者的需求》,这部由法国知名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主演的影片,获得本届柏林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影片没有宏大主题,只有一位来韩国旅游的法国女人经历的一件件小事,比如与好客的本地人之间寒暄的尴尬,与年轻房东之间建立的友谊。同时,因为这样一个外来者的“闯入”,本地年轻人与父母辈之间重构信任与理解,观众得以窥见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亲近,以及难以捉摸的人性。片中对话常常陷入洪常秀作品典型的亲密陌生人之间的内省式闲聊,观众在影片中反复品味日常生活中的微小时刻。与开头法国女人的神秘出现一样,影片的结局如同一个既温柔幽默又线索太少的谜题,邀请观众加入游戏中,用我们通常对陌生人或表面熟悉的人所做的假设和判断来填补空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洪常秀《旅行者的需要》柏林电影节放映前。一兰 摄

同样关注“这些小事”的也包括华语电影。

《空房间里的女人》具有代表性。该片在“奇遇单元”获得评审团特别奖,导演邱阳此前凭借其执导的剧情短片《小城二月》获得第7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短片金棕榈奖,这让该片的柏林行备受期待。

与《小城二月》一样,《空房间里的女人》拍摄于邱阳的故乡江苏常州,演员全程使用常州方言,影片聚焦了一位小城失意的中年女人,面对叛逆的女儿、平庸的丈夫和久病的父母……生活的一地鸡毛与中年女人精神世界的荒芜交织在一起。邱阳拍摄手法独特,影片氤氲在一片雾蒙蒙的湿气之中,他有意让外界的噪音很大,观众听不清女人的声音,也看不清女人的丈夫的面孔。影片没有如《小城二月》那样明显的叙事脉络,而是通过影像的营造,传递出一个不被看见的中年女性的声音。她置身一个阴郁的世界中,观众只能不断地从角落窥视她,仿佛直视她的深渊就意味着直视自身所处的深渊。经由一系列“小事”,邱阳讲述了看似舒适的中产阶级家庭生活背后摇摇欲坠、危若累卵的困境,正如影片的结局,女人前往牙科诊所拔除一颗腐烂的牙时,牙医说道:“伤害很深。它会很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