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期,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强调,欧美对华筑起“贸易高墙”,看似赢了,实则输掉了自身的长远发展。我觉得,这话说的很有道理。

自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达到491万辆,占据“世界第一”的宝座之后,欧美就开始将矛头,对准了中国的汽车行业。先是欧盟,针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了“反补贴调查”。接着,美国又准备采用“关税之外”的方式,限制对中国“智能汽车和相关零部件”的进口。

说实话,这2套重拳要是真的完全砸下来,中国的确会受伤。但欧美国家,恐怕也讨不到什么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这一举措的初衷,似乎是为了保护欧洲本土电动汽车产业,避免中国“低成本产品的大量涌入”对本地市场造成冲击。然而,其背后的真实动机则更为复杂。在很大程度上,欧盟此举,是在迎合美国的意愿,共同对中国形成打压之势。在欧盟的决策体系中,美国的立场,往往被视为是关键的“风向标”。

然而,这样的政策调整,对于那些站在政治高层的决策者来说,或许影响并不大。因为,真正为这一政策“买单”的,是广大的消费者。这一措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消费者选择“更优质、更便宜”产品的权利。最终,消费者不得不为这种“政策调整买单”,从而承担更高的消费成本。这种牺牲消费者利益的做法,无疑是短视的。这样做,既不利于欧洲汽车市场的健康发展,也不符合消费者的根本利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看美国,准备通过关税之外的方式,限制中国智能汽车和相关零部件的进口。这无疑,会影响到中国的汽车出口业务。但同时,美国也会失去获得中国一些“先进技术和产品”的机会。美国限制中国产品的进口,实际上,也是在限制自己的技术发展。

而且,无论是欧盟还是美国,他们的举措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全球汽车市场的动荡。目前,中国的汽车出口量已经占据世界第一,如果欧美真的采取限制措施,可能就会引发全球汽车市场的供应链问题。进而导致汽车价格上涨,对全球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毛宁说的一点问题都没有。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国家都不能孤立发展,必须依靠国际贸易和合作。欧美应该看到,中国的汽车产业发展,并不是对他们的威胁,而是给他们提供“合作和发展”的机会。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实现互利共赢,推动全球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

任何时候,伤敌一千自损八百,都不是什么明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