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媒介的发展,依靠流行语、表情包就能“直抒胸臆”,但这种浅白直接的输出方式,让一些复杂深邃的表达逐渐被遗忘。在离开网络环境、需要进行规范化表达时,一些年轻人只剩下了干瘪的文字和磕绊的语言。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似乎很难再用准确的文字,表达心中的想法。很多人重新捧起书“自救”,却发现每个字都看进去了,也摘了很多金句,但落笔时还是脑袋空空。

近日一项调查显示,超半数受访青年感觉近几年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47.1%的受访青年感觉自己词汇量匮乏、表达单一。为什么在青年群体中出现了“词穷”的现象?如何丰富自己的语言,让“梗阻”的表达顺畅起来?记者采访了多位年轻人和相关领域专家,共同探讨这一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互联网时代“文字失语”

接得住“梗”代表“我懂你”,发一大段文字“显得很奇怪”

“你来给大家说几句吧。”春节期间的一次家庭聚会上,00后李思超成为家人关注的焦点。他的家庭人数比较多,每到过年会聚到一起,图个热闹的氛围。在被点名发言时,李思超感觉脑子有点“短路”,虽然有很多话想说,但吭哧了半天,也没说出完整的句子。

李思超的情况不是个例。今年春节期间,社交平台上诸如“有哪些表达祝福的词汇”“拜年时怎么说显得有新意”的帖子引发很多关注。走亲访友不知该说什么、拜年信息要复制粘贴……不少年轻人觉得自己“词穷”了。

“一些年轻人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反映出互联网时代‘文字失语’的现实问题。”暨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郑焕钊认为,互联网技术让生活更便捷的同时,也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表达方式等产生深层影响,年轻人的“词穷”问题应当引起重视。

李思超在南京某高校读研究生,在校期间时常要作汇报。每次汇报,让他比较头疼的是老师提问环节,“有时话就在嘴边,但不知道怎么说,磕磕绊绊的,显得底气不足”。

北京95后张然对自己工作后的第一次汇报印象深刻。虽然认真作了准备,但发言时她一度“大脑空白”,有想法却难以完整地表达出来,“脑子里有许多零碎的词汇,但连不成完整的句子,‘卡壳’了好几次”。这让张然意识到,写和说完全是两回事,想要流利表达并不容易。

“我遇到过提笔忘字的情况,原本会写的字突然想不起怎么写了,只能求助网络。”在杭州工作的90后刘源觉得,自己不仅语言表达能力下降,书写能力也在下降。工作上,偶尔要提交文稿,会让他感到比较吃力,经常需要花很多工夫才能完成。

调查显示,53.3%的受访青年感觉近几年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了。47.1%的受访青年感觉自己词汇量匮乏、表达单一,43.2%的受访青年表示用笔写字变少,41.5%的受访青年遇到过词不达意,难以准确表达想法的情况。

合肥00后王雨菲感觉,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线上社交用语。“平时和朋友聊天,大家都喜欢用表情包和网络流行语,如果谁发了一大段文字,反而会显得很奇怪。”她觉得,碎片化的表达方式能够活跃气氛,网络用语在一定程度上像某种“暗号”,接得住“梗”代表“我懂你”,能快速拉近彼此的距离。“但如果线下这样说话,难免会让人觉得尴尬。”

调查显示,37.9%的受访青年有过提笔忘字的情况,35.0%的受访青年觉得写作困难。其他还有:表达逻辑比较混乱(34.9%),经常使用网络用语(31.1%),过于依赖表情包(22.8%),越来越懒于表达(14.1%)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欲说却词穷

过半受访者认为过度依赖网络语言和表情包导致“词穷”

“如今手机已经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大家越来越习惯在网上交流,而且基本是打字、发表情,打电话都很少了,说话交流的机会在减少。”刘源觉得,互联网改变了原来的说话写字方式,输入法也简化了文字的输出方式,比如一句诗,过去需要完整背出来,但现在只要打出前面几个字的首字母,就会出现整个句子。“互联网技术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人懒得记忆和思考了。”

王雨菲平时与朋友交流基本在线上,“群里经常会出现各种表情包,甚至靠表情包就能了解别人的意思”。但王雨菲感到,过度依赖线上交流,会让线下交流变得困难,自己在线下的场合就不太爱说话,担心说错话没法“撤回”。

对于“词穷”现象产生的原因,调查显示,阅读量少、表达能力弱化排在首位,获选率为54.0%,之后是过度依赖网络语言和表情包,缺乏创造力(53.0%),碎片化浏览信息,难以形成系统思维(52.1%),获选率均超过了半数。

张然发现,工作后自己的社交圈越来越小,和朋友线下见面的次数也变少了,“大家平时都比较忙,很难约到时间”。

提到“词穷”问题,张然觉得自己不是不会表达,而是越来越不想表达了,“现在能够深入交流的人越来越少,渐渐地自己的分享欲就下降了,遇到事情最多和朋友在微信上聊几句,不太会讨论比较有深度的话题”。

“词穷”产生的原因还有:线下面对面沟通交流变少(47.6%),“短平快”的表达方式盛行(34.4%),快节奏生活让人难以沉下心思考(33.1%),与人交流的欲望下降,不想表达(17.6%)。

郑焕钊认为,一些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独和“社恐”,这让他们更倾向选择虚拟社交。在线上,网络“梗”及其他网络语言符号成为年轻人共同的社交语言,这是他们获得文化身份认同和表情达意的方式之一。

但这种方式对规范性、逻辑性和书面化的表达方式造成了冲击,进一步影响了语言表达背后的思维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年轻人精神世界的深度与广度。“从根源上说,语言贫乏是由精神贫乏导致的。”

“语言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它不仅是一个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文化凝聚力的基础。”郑焕钊认为,“欲说却词穷”的文字失语问题会对传统文化产生冲击,导致个体思维方式的简单化和粗糙化,也会对集体性的民族文化产生负面影响,而且网络语言符号圈层化带来的代际文化区隔,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集体性文化的凝聚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何找回“表达能力”

减少对虚拟环境的依赖,鼓励年轻人多参与线下活动

在那次不太顺畅的工作汇报后,张然开始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每次汇报前,她会先练习几遍,直到能完全顺下来。“平时会读一些与工作相关的书籍,积累专业知识,这样表达时会更专业,更有底气。”

李思超觉得,书面语言和口语表达有很大不同,在加强阅读的同时也要多交流,让别人听得懂是一项重要能力。

“在互联网时代,保持独立思考很重要。”刘源认为,现在很多信息看完就忘,主要是因为没有深入探究和思考,而这往往是消化吸收信息的重要一步。在日常生活中,刘源比较关注社会民生类新闻,遇到热点事件会主动搜集信息,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增强思辨力,理性表达。

“多参加线下社交对提升表达能力有一定帮助。”王雨菲觉得,面对面交流时,一方面要倾听对方的话语,感受对方的情绪,另一方面,还要调动自己的经历和知识,组织好语言,回应对方,这样的互动和交流是线上打字、发表情包所不具备的。

调查显示,应对“词穷”,58.4%的受访青年认为要加强阅读,提高个人的文化水平,57.5%的受访青年建议注重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训练,55.7%的受访青年认为要打破碎片化、快餐化获取信息的习惯。其他还有:多参与线下面对面交流,锻炼表达技巧(46.9%),注重国民表达教育,提升表达能力(39.5%),辩证看待和使用网络流行语(20.3%)。

“帮助年轻人走出‘词穷’困境,需要从改善互联网语言环境开始。”郑焕钊认为,一方面要加强网络内容的精品化建设,尤其是语言文字的准确性、丰富性和美感,打造内容优质的网络人文新经典;另一方面,要引导各类互联网媒体规范语言文字表达,承担文化引导和审美引导的责任,比如打造高品质的语文学习社交软件、节目等。另外,学校及家庭要提高对青少年人文经典诵读的重视程度,加强对年轻一代语言表达和思维的训练。

解决年青一代的‘词穷’问题,还要改变其网络生活习惯。”郑焕钊建议,相关部门要帮助年轻人减少对虚拟环境的依赖,鼓励年轻人多参与线下活动,获得更多具体的生活体验。

此次调查的受访者中,00后占14.1%,95后占21.0%,90后占40.7%,85后占14.9%,80后占9.3%。学历为初中及以下的占1.3%,高中/中职的占8.8%,大专/高职的占25.7%,本科占61.7%,硕博研究生占2.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失语的不只是文字

年轻人成立“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参与语言文字的表达练习

不少习惯于使用网络用语的年轻人,在日常生活中语言越来越贫乏,他们担忧自己患上了“文字失语症”。

豆瓣平台“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成立于2021年1月,截至2024年2月共有超过38万名“话痨”加入。小组成员正通过参与语言文字的表达练习,希望借此摆脱“文字失语症”的困扰。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下,找回表达多样性的能力,成为保护文化延续性的必选动作。

文字“复健”

年轻人为提升语言文字能力开展“自救”

“文字失语症”也被称为“语言贫乏症”,是指无法用逻辑完整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想法的现象。

“联盟”的小组简介写道:习惯了做倾听者和旁观者的我们,逐渐忘记了如何组织文字的逻辑、怎么清楚地运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观点。据悉,加入该小组的方式并不复杂,只要认真阅读组规,输入专属暗号即可。

“组内互相尊重的氛围以及网络本身的匿名性能够让大家尽情发言,不用担心自己说得不好。”在孙蕊看来,小组的文字“复健”活动是围绕一张图片或一个瞬间描述一两句话,相比起系统性的写作训练,这种方式更轻便,也更适合生活忙碌的人,而且没有表达负担。

翻看“联盟”热帖,发现有组员提问:该怎么描述窗口凋零的花。跟帖者的回复五花八门:“我被锁于阳光之下,绽放,然后静待死亡。”“我曾拥抱青春,而今在昨日中梦靥。”“装点了过往的梦,咂摸了窗外的光,面对了未来的凋亡。”“透过玻璃,暖阳倾泻而下,而我终是无根之花”……

事实上,“联盟”更像是当代年轻人为提升语言文字能力开展的“自救”行动,而它不过是这个时代年轻人面对语言贫乏窘境的缩影。

互联网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已扎根20余年。人们无法离开网络,也接受着依赖性的反噬。人们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普遍退化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找到病因是解决问题的抓手。

网络洪流

人文经典训练语言与思维必不可少

当每个人的微信中都储存着样式各异的表情包,以应对网络聊天中的各种场景;当人们遇到“词穷”困境时可以选择搜索、复制和粘贴的方式,意味着传统的以抄写、记诵与应用为基础的语言文字学习方式已被当代年轻人舍弃,日渐消失在生活、学习中。

“泰酷辣”“一整个破防”等迅速更新迭代的网络流行语,如阵阵狂风不断席卷着网络空间,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表达。

可以说,文字是展示思想的最佳方式。比起谈话、电影、图画、照片,文字能够更深刻、更精准地阐释思想。语言、文字由思考生成,文字表达也反哺思维的发展。“文字失语症”,失语的不只是文字,更是用概念和逻辑进行深层思考的能力。

2023年4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二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2022年,有3.3%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多,有11.2%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比较多,有55.0%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一般,有30.5%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

对身处网络洪流的年青一代而言,从流行的网络语言中汲取表达的新方式固然重要,通过人文经典的诵读和模仿而获取语言与思维的资源也必不可少。

整合:董淑云

来源: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扬子晚报

制图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