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新京报、华夏时报(刘昱汝)

2 月 21 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之际,北京市推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情况正式公布。

记者获悉,在推动中心城区部分高校有序向外疏解方面,目前北京 27 所高校已累计疏解学生 10.8 万人,有效降低了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同时,北京地区 15 所部属高校将向雄安新区疏解。

据悉,当前,北京市属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共 7 所,北京市教委成立新校区建设工作专班,以「周调度、周报告」的形式强力推进项目,首都医科大学新校区已开工,各项目有序推进。

同时,北京积极支持部属高校疏解转移。按照教育部安排,相关部属高校陆续向雄安新区疏解,目前第一批 4 所高校(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林业大学)雄安新校区已开工建设。

北京已建立与教育部、疏解高校定期对接机制,就项目选址、建设等问题进行座谈交流,做好协调保障工作。同时,积极推进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建设,目前通州校区北区学生宿舍(一期)完成单位工程竣工质量验收。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传媒研究所所长郭万超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我国高校分布有相对分散的趋势,这种战略调整可以促进我国区域发展格局的优化。通过高校的搬迁,可以有效疏解北京的人口压力,从而缓解城市拥堵状况。此外,对于迁入地经济而言,高校的入驻还能带来一定的直接效益,如拉动雄安新区的消费增长等。

2 月 21 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之际,北京市推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情况正式公布。

记者获悉,在推动中心城区部分高校有序向外疏解方面,目前北京 27 所高校已累计疏解学生 10.8 万人,有效降低了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同时,北京地区 15 所部属高校将向雄安新区疏解。

据悉,当前,北京市属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共 7 所,北京市教委成立新校区建设工作专班,以「周调度、周报告」的形式强力推进项目,首都医科大学新校区已开工,各项目有序推进。

同时,北京积极支持部属高校疏解转移。按照教育部安排,相关部属高校陆续向雄安新区疏解,目前第一批 4 所高校(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林业大学)雄安新校区已开工建设。

北京已建立与教育部、疏解高校定期对接机制,就项目选址、建设等问题进行座谈交流,做好协调保障工作。同时,积极推进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建设,目前通州校区北区学生宿舍(一期)完成单位工程竣工质量验收。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传媒研究所所长郭万超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我国高校分布有相对分散的趋势,这种战略调整可以促进我国区域发展格局的优化。通过高校的搬迁,可以有效疏解北京的人口压力,从而缓解城市拥堵状况。此外,对于迁入地经济而言,高校的入驻还能带来一定的直接效益,如拉动雄安新区的消费增长等。

高校疏解进一步加速

其实,京校外迁并非空穴来风,早在雄安新区设立之初就有传闻。然而,将向雄安新区疏解的北京地区 15 所部属高校完整名单仍未披露。

《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作为首批落户雄安新区的部属高校,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4 所高校的雄安校区已于去年 11 月 28 日正式开工建设。4 所高校均表示,将按照「一校两区、协同发展」的思路进行布局。

此外,2 月 17 日,北京理工大学雄安校区已获批建设,将和该校中关村校区、良乡校区、珠海校区及怀来校区共同构建 「一脉五区、一体发展」的开放办学格局。

包括以上 5 所高校,北京地区将有 15 所部属高校向雄安新区疏解。「这些办学实力突出的高校入驻,将为雄安新区乃至河北省高等教育带来优质的人才和科技资源,对当地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 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创新机制研究团队负责人、首都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办公室副主任王寰安说。

「值得注意的是,高校作为智力密集型的单位,对迁入地发展还有较强的溢出效应,比如提供科技人才、提高地方教育水平等。此外,前述高校以理工科为主,理工科搞科研对于地区的依赖性并不强,不同于人文社科类学科,所以对学生影响不是很大。」 郭万超对记者说。

提升新区教育能力

教育在国家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过有研究报告指出,京津冀三地的教育发展水平仍有差距,北京、天津的教育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河北教育相对落后。

这种情况对于河北地区的发展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为了提升河北雄安新区教育能力,让河北更好地聚集新人才,采取有效措施是当下重点。

郭万超表示,雄安新区是国家重点扶持的新区,也是着力打造的高质量样板,会有更多的资金和政策优势。相比之下,一些老牌高校可能面临着遗留问题和管理体制僵化的问题,创新动力也不强。对于新迁入的学校来说,它们拥有后发优势,利用雄安新区的特殊地位,可以进行更多创新和探索,采取更灵活的管理体制。利用北京和迁入地两方的力量,可以共同推进教育水平整体提升,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在雄安新区建设如火如荼之际,人们关注的重心逐渐转向了新区未来的发展。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好之后,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成为关键问题。

郭万超认为,在做好基础建设的同时,也要制定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一系列制度措施来保证来到雄安新区的人才的利益。还要注重人文等软环境建设。要加强政策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雄安新区的发展优势,从而吸引优秀人才来雄安新区高校。

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在 2 月 27 日国新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郭兰峰介绍,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突破性进展,着眼于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构建形成疏解方案和政策体系,推动首批疏解的高校、医院、央企总部在雄安新区落地建设,投资、户籍等疏解激励约束政策出台实施。首都功能布局不断优化,北京成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

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是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各方利益协调难度大,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本着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尊重规律、尊重科学,积极稳妥、分步推进,一茬接着一茬干,一件事连着一件事做,推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