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纸旧影话九江》系列采撷报刊书籍、档案文件、照片地图等,立足当代视角,通过解读原始史料,多维度地向读者展示九江近代的历史风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篇资料

民国二十五年(1936)八月十九日《大公报(上海版)》第十版,《内地城市剪影》专栏,作者不详。

主标题:控九江门户扼江西咽喉——湖口的杂写(上)

副标题:风景幽美令人心旷神怡 教育低落尚应竭力改革

本篇说明:

《大公报》是中国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也是民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该报创刊于天津,1936年起先后在上海、武汉、重庆、香港等地开设《大公报》,其中香港《大公报》至今仍在发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公报》创刊号

1936年,因面对日本侵略的日益扩大,《大公报》创办上海版。本文为上海版上的一篇专栏文章,介绍了湖口县各方面情况。作者应为湖口本地(或驻九江)记者,对县城的情形十分熟悉,文章生动记载了抗日战争前的湖口县,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对其中部分文字、标点等,编者进行了适当修订。

原文:

本县位滨长江,风景优美,控九江门户,扼江西咽喉,形势极为重要。明清以还,视为战事必争之地,明太祖练兵鄱阳,与陈友谅大战于此,至今上石钟山,还遗留着常遇春系马的巨石。

迨至逊清,曾文正公、彭雪琴宫保,操练水师,以本县为根据地,至今遗下巍峨壮丽的下石钟山,上面是暮鼓晨钟,香霭云飘,凡是在长江巡礼过的人们,都应该赏识过这碧绿色的湖水,环绕着伟大建筑的石钟山。

还有蜿蜓秀丽的青山,镶配着参差的城堞,高插入云的古塔,加上二十三年前袁世凯称帝,李协和将军在湖口起义时,所修筑的东西炮台,现在虽已成为废垒,可是,还保存着当年不挠不屈的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解读:

本段对湖口县的简介中,提到了四位著名人物:明太祖朱元璋、晚清重臣曾国藩(字文正)、大清三杰之一的彭玉麟(字雪琴),以及民国初年的功勋人物李烈钧(字协和)。

朱元璋大战陈友谅,湖口是最后的主战场。曾国藩彭玉麟率领湘军与太平天国军队在湖口血战多年。李烈钧在湖口首举义旗反对袁世凯,发动了二次革命。这几位的事迹,说明了湖口的军事价值。湖口:控九江门户,扼江西咽喉。

正文:

【沿革】湖口又名双钟,因两钟山对峙而得名。在唐虞时代为扬州南郡,周属楚地,秦属九江郡,汉时改隶彭泽,季汉属武昌郡,晋改属浔阳郡入彭泽属,陶渊明曾宰斯邑。迨至五代,析彭泽县之彭泽乡及五柳乡之半,置为湖口县。宋隶江州,元隶江州路,明隶九江府,现在直属江西省了。

【形势】至于她的形势好像一只螃蟹,而上下石钟山,又恰成一对巨螫,所以此地流行着一种歌谣,就是:

螃蟹戏沙州

江水昼夜流

财主无三代

清官不到头

解读:

关于湖口县的历史沿革,本段讲得很清楚,原属彭泽,后从彭泽析出,立湖口县。文中说县城双钟镇的形势像个螃蟹,现在看不出来了,上下石钟山之间的水岸几乎是平的。编者记得当年的老地图,这一片——大概是西门渡口左近——是一片凹进去的停泊帆船的港湾,这么说来四下的地势也的确像个螃蟹。

湖口县城及周边的地势其实很不适合修建城镇,两面环水,稳固的岩石地基很有限,也就是下石钟山一带。县城里地无三尺平,特别狭窄,房屋都建在山坡上。而山下都是沙地,不适合建房,也无良田,“螃蟹戏沙州”中的“沙州(应为洲)”就是这个意思。大约也是因为这种寡薄地理环境,就有了“财主无三代,清官不到头”之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文:

【风景】本县有两个石钟山,位于西者,为上石钟山,位于北者,为下石钟山。

上石钟山,确实是一个幽静的所在,面对着广袤的大塘,夏秋水涨,波涛不惊,湖光如镜,停泊着满载货物的船只,在日薄崦嵫的黄昏,可以听到箫管声中,夹着哑呕啁哳的小调。还可以看到闪烁的灯光,映入水中,在平静的湖面上,会使人疑心“这是第二青天了”。

山下有神仙洞,是一般平民避暑胜地,初进出黑漆无光,不过高高的石缝里,透进一线光芒,泉水滴在身上,分外凉爽,到深处才有两个斗大的窗孔,射进宝贵的阳光,里面躺着各式各样的环境享受者,当然在文化水准低下的湖口,“神”是免不掉要占重要位置的,若是没有牠,也会使人觉得一种乏味。

这里有两尊神,一尊是现在不大管事的救苦救难的观音,一尊是太不负责捉鬼降妖的韦驮。四壁题满了“一日离家一日深”的丘八大爷的诗句,还有文人骚客的雕刻品和题字,来点缀这名胜古迹的需要。里面有一位挂菩萨招牌讨饭吃的“和样”,除了化香钱打盹睡外,简直想不出他自己所要做的事了。近年来,因为政府没有时间来培植这幽美的风景,使他呈露着憔悴的娇容和颓丧的景象。

解读:

本篇这一节写得生动,尤其是日薄崦嵫黄昏中箫管之声,令人怅然。对于上石钟山神仙洞的描述,编者第一次读到。通过网络查询得知,神仙洞的确存在,在1938年——也就是本文发表后的两年——遭日军飞机轰炸后渐渐湮没,虽不为世人所知。近年来,神仙洞得以修葺重整,据称洞内颇为阴凉,且有大批摩崖石刻,多为丘八(民国时期当地驻军)所题。为什么丘八们要到这个洞里显摆文化,编者也想不通。据说湖口还没有将神仙洞开发出来,下回编者要专门去看看才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的湖口神仙洞 摄影:方斌

原文:

下石钟山就是苏东坡先生所记的石钟山,那时上面还没有什么建筑,不过是几块顽石而已。现在的情形却大不然了,当我们走了几十个石级时候,到了半山腰的小憩亭,再上去,就到石钟山的正门,上面悬着黄(兴)蔡(锷)宋(教仁)三公纪念堂的直匾,两旁配着蒋院长所赠的对联。一进大门,就看见一位笑嘻嘻胖巴巴的弥勒佛,牠简直忘了中国现在所处的环境,老是嘻着面皮在笑。

经过一带回廊,才到海军陆战队的办公处,有情面的人是可以进去观光的。他们所住的是船厅,里面布置十分雅洁,士兵们很有礼节,官长更是和蔼可亲。船厅下有巨塔,矗立在伸出江心的石上,当年杜锡珪将军曾立此于督演鱼雷。

再由迥廊过去,就是大雄殿,里面除三尊大佛外,还有十八尊作威作福,怒眉瞪眼,低心下气的罗汉。后面就是本山最有精彩的海岛,许多石块堆成偌大的山峰,每个石罅里皆佔有神的位置,唐僧取经,目莲救母.……极尽雕刻之妙,艺术之微。后面是观音阁,梅花厅,四面偏植梅花,春冬葩放,竹外墙头,晕轻红嫩,身寄其中,不再有人间的念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钟山临湖塔 编者摄于2024年2月

解读:

数日前编者又一次陪客人游览了石钟山,对照此文,竟不觉得是同一个地方。这也是本文最具价值之处:近百年前的石钟山是什么模样?显然,现在的石钟山并没有昔日的风貌。也不奇怪,石钟山就是一座反反复复重建的“名胜古迹”。

经历了太平天国堡垒、湘军水师大营、清军炮台、民国海军陆战队驻地、武汉会战日军指挥部等等,石钟山被清洗过多少次?更不用说破四旧、纪念太平天国革命军、再翻转纪念湘军并立曾国藩像,这座山上的旗子被拔去、插上了多少次?石钟山应该是什么模样?

文中提到的船厅,1966年被毁,如今是重建的。船厅前面的那座临湖塔,算得上石钟山的标志性建筑了。杜锡珪将军是清代、民国著名的海军将领,参加过辛亥革命清海军在九江的起义。

解读:

再过去便是飞捷楼,远眺长江,浩浩荡荡,匡庐真面,呈露无遗。躺在石榻上,陶醉在大自然怀抱里,真是心旷神怡,大有飘飘欲仙之概。当红羊之役,水师转战安庆,彭宫保弈于斯楼,静听报捷,未几果接捷报,故飞捷之名,实因此而得。左有石室,真是勾心斗角,娇小玲珑,内可容四人一桌,当此炎威如炽,若作方城之戏,恐世外桃源,对之犹有惭色。

此外还有许多不名的新式建筑,里面镶着魏徵、曾文正公、彭玉麟、左宗棠的遗墨。向右便是昭忠祠,上面悬着慈禧太后所写的“褒奖忠勋”的匾额,笔法端健,不愧巾帼英雄。下面神笼里,排列着一层层的先贤先烈的牌位,每年由湘人主持春秋祭祀,馨香俎豆,以昭忠魂。此外还有海军联欢社,也是很有名的景,布置十分幽静,树葱鬰,花草灿烂,可是老百姓不容易进去。(未完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解读:

本段告诉我们,石钟山当年还有慈禧太后写的匾额。昔日的昭忠祠祭奠的是牺牲的湖南水军,但如果您去阅读当年的祭文会发现,文中没有湘军,是楚军,楚本就是湖南和湖北,湘军是后来的说法。

“红羊之役”一般被称为“红羊之劫”,即“赤马红羊劫”,指中国历史上的丙午丁末(丙丁为赤,午末为马和羊)年,常会遇到大灾大难。清末的丁末(红羊)为1847年,那一年太平天国起义,故“红羊之役”指的是太平天国之乱。文中说湘军围攻安庆得手,坐镇于石钟山的湘军水师首领彭玉麟在楼中下棋,静听捷报。现在的石钟山上,没有了飞捷楼。

提示:下一个赤马红羊是2026年和2027年。

故纸旧影话九江》系列采撷报刊书籍、档案文件、照片地图等,立足当代视角,通过解读原始史料,多维度地向读者展示九江近代的历史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