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大家好,我是,热爱古诗词,专注文学领域创作,愿我的文字让你温暖舒心,有所帮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文: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也许,你的天空,接连阴雨,接二连三的打击让你抑郁成疾;也许,你的梦想,与现实相差甚远,难以企及。

在你溯洄从之,溯游从之的日子里,不妨读这十一首诗词,换个心情。吹开红紫还吹落,一种东风两样心。

人生路上,感到迷茫的时候,不妨看看风景,无数青山水拍天,宜人宜心。然后,带上属于自己的阳光,继续赶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小松 杜荀鹤〔唐代〕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杜荀鹤的小松,托物言志,寓意深远。这首七言绝句,首句写小松的风骨,小时虽隐身草丛,却心怀“凌云”之志;次句写小松渐渐长大,崭露头角。

三、四句笔锋一转,由松及人,感慨时人世俗,不识小松真面目,忽视它的价值。叹息世间伯乐太少,纵有千里马,也被埋没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松树乃树木中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仍枝叶翠绿,意志犹坚。不畏霜雪摧残,依然苍翠凌云,泰然自若。

小松幼小时,与小草为伍,貌不惊人,但它从未妄自菲薄,而是努力成长,直至成为“凌云木”,惊艳天下。

杜荀鹤出身寒微,年青时虽才华毕露,却“帝里无相识”,何门迹可亲?以致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他以埋没深草的“小松”自喻,表明自己砥砺前行的心志。

十年寒窗无人识,一朝成名天下知。杜荀鹤以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对生活的深切体验,借松写人,寓意深长。全诗语言精练,含蓄蕴籍,极富哲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 汉乐府〔两汉〕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首汉代乐府诗,属《相和歌辞》,劝诫世人惜时奋进。时光易逝人易老,光阴一去不复返。青春年华应好好珍惜,不要蹉跎岁月,应发奋努力。

全诗采以大量的比喻,告诫天下人,应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以四季更迭,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隐喻人生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时间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一直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诗的前四句,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图:园中的葵菜,绿意盈盈,还带着露水。朝阳升起,晒干了露水,葵菜沐浴在阳光里。

世间万物,无不在春天承受大自然的雨露,焕发光彩,一片生机。秋天一到,原本鲜活的它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落。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循环往复,这是自然规律,无法改变;人的一生,生老病死古来如此,亦是客观规律,不可避免。人生有限,年少力强时不珍惜时光,到老时徒留悲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首《长歌行》以景寄情,由情入理,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人生哲理,寄托于朝露易干、秋来叶落、百川东去等自然现象,借助朝露易晞、花叶秋落、流水东去不返,感叹时光易逝、生命短暂,鼓励人们热爱生命,趁年轻有所作为。

此诗主旨体现在结尾两句,但诗人的思想又不是简单的表述出来,而是从现实世界中撷取出富有美感的具体形象,寓教于审美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南园十三首·其五 李贺〔唐代〕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公元811年的春夏之交,21岁的李贺,为流言所累。妒其才者放出流言,谓其父名“晋肃”、“晋”与“进”犯“嫌名”。尽管韩愈“质之于律”“稽之于典”为其辩解,终无可奈何,李贺不得不愤然离开试院。进士考试受挫的李贺,回到昌谷闲居,陆续吟成《南园十三首》。

李贺的南园第五首诗,直抒胸臆,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反衬投笔从戎、报效祖国的必要性。全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抑扬顿挫,酣畅淋漓,身世之悲和家国之痛,跃然纸上。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诗人怎甘蛰居乡间,无所作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诗名远扬的李贺,本可以凭借出色的才学入仕,有所成就,却因其才华被人嫉妒,“避父讳”这一封建礼教,成为拦路石,挡在他面前。无奈的他,要为自己寻求一条出路。李贺自问,历史上,能封侯拜相、绘像凌烟阁之人,哪一个是书生出身?他用反问句反衬投笔从戎的必要性。

面对烽火连天、战乱不已的局面,内心焦急的他,恨不得立即立刻身佩军刀、奔赴沙场,保卫家邦。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十四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这势如破竹的气势,与报国心切的心情十分契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宋代〕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公元1199年,74岁的陆游,在寒冷的冬夜,醉心书房,遨游书海。日夜啃读诗书的他,乐此不疲。夜阑人静,心有感触的他,写了这首《冬夜读书示子聿》七言绝句,深情地告诫21一岁的小儿子陆聿,学习要毫无保留,全力以赴。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陆游语重心长,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告诫儿子,做学问应不遗余力,全力以赴。古人尚且知道做学问的艰难,刻苦用功、孜孜不倦。如今,若想成就一番事业,须得从少年时下功夫,养成好习惯,竭尽全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所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趁着年轻,积累知识,珍惜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付东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本里的知识终归有限,纸上谈兵难成大器,亲身躬行,亲力亲为,才能化为己有,转为己用。

陆游的这首教子诗,兼具思想和哲理,让人从理性思辨中受益,其蕴含的深刻哲理,让人沉思,发人深省。陆游以简短的二十八个字,告诉世人,做学问,不仅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毅力,更要活学活用,付诸实践。理论与实践兼得之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陆游的这首冬夜读书示子聿,意境深远,余韵悠长,令人回味无穷,给人以无尽的启示和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其一 李白〔唐代〕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公元742年,41岁的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不仅未被玄宗重用,还因被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相当于变相被撵出长安。李白离京前,求仕无望的他,感慨仕途艰难,写了此篇《行路难》。

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情感变化激荡起伏,复杂多变。送行之初,亲朋盛情款待,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饯行的盛宴,并未让感到宴酣之乐,反而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此时的李白,前路迷茫,内心苦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以“冰塞川”、“雪满山”,隐喻人生道路之艰难。以李白之才学,却只能成为皇上的御用诗人,所怀志向,无处施展。冰塞黄河、雪拥太行,正是他此刻的处境。豪迈如李白,“拔剑四顾”,不甘消沉,继续追求。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心境茫然中,姜尚和文王的遭遇,让李白茅塞顿开。坎坷失意的姜尚,九十岁时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受到重用,成为国师,造福社稷。伊尹,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后被重用,成为商朝开国元勋。他们二人的经历,给了李白信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姜尚、伊尹的遇合,让李白不再迷茫,对未来有了信心。回到现实的他,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前路崎岖,歧途甚多,哪一条路,才是他该走的人生路?

倔强、自信的李白,绝不会在离别之际,在好友面前,表现自己的气馁。李白以十四句,八十二个字的七言歌行,百步九折,李白摆脱苦闷的心路历程,对未来的不断探索,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跃然纸上。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几经反复,境界顿开的李白,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摆脱了彷徨苦闷的心情,唱出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前路障碍重重,不惑之年的李白,深信自己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劝学诗 朱熹〔宋代〕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公元1196年,朱熹为了躲避权臣韩侂胄之祸,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等人,来到新城。在武夷堂讲学,写下这首劝学诗。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朱熹以切身体会告诫年轻人,要爱惜时间,刻苦学习。时光易逝,人生易老;学习艰难,学问难成。所以要惜时,珍惜美好的年华,趁着年轻努力学习,切莫让时光从身边悄悄溜走,一事无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朱熹以敏锐、细腻的笔触,将光阴似箭、时不我待,岁月易逝这些抽象的概念,投射在池塘春草梦未觉,阶前梧桐忽秋声,贴切自然,从而使“一寸光阴不可轻”的主题得以更鲜明的体现,给读者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朱熹的劝学诗,通过春草梦未醒、阶前梧叶已落来比喻光阴转瞬即逝,告诫青年人应珍珍惜光阴,努力向学。人生苦短,此时努力,将来才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蹉跎人生。青春易逝,学问难成,既是劝人,亦是自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白鹿洞二首·其一
王贞白〔唐代〕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白鹿洞,并非洞,而是山谷间的一方坪地。中唐李渤曾在此读书,以白鹿为伴,故名“白鹿洞”。位于江西省境内,在庐山五老峰南麓的后屏山之南。白鹿洞青山环抱,绿树成荫,环境优雅静谧。

“读书不觉已春深”,可见读书之专心,以致忽视了时光的流逝,不知不觉已到春末。诗人读书入神,所以觉得光阴太快,知识学不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阴,极短的时间,以金子喻光阴,谓时间宝贵。因首句引发的感悟,也是经典名句,不朽格言。千百年来,勉励读书人珍惜时间、充实自己。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指白鹿洞的道人,修禅养性,在此静修,看到诗人读书如此专注,一心钻研周公孔子的教导,专注学习儒家典籍,忍不住前来“引笑”,让诗人肯放松一下,休息片刻。

全诗以轻松自然的语气,诙谐风趣的笔墨,娓娓道来,一个惜时如金、潜心求知的读书人形象,借道士自然引出,留给后人无限启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八】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劝学 孟郊〔唐代〕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早年丧父、家境清苦的孟郊,青年时隐居河南嵩山。以“苦吟诗人”闻名于世的孟郊,勤学苦读,孜孜不倦,有恒心,有毅力。

孟郊在经历两次科考失败后,发奋读书,终于在第三次应试登第。后来虽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的生活一直处于困顿之中。即便如此,他依然刻苦学习,这首诗就是他对自己学习经验的总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劝学》这首五言古诗,以击石方起火,不击无烟出这一形象的比喻,告诉天下人一个道理,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从来没有捷径,只有通过不断努力,才能获取知识。正如颜真卿所讲,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孟郊的这首劝学,文字朴实,恳切自然,比喻形象动人心,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千百年来,激励读书人勇往直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九】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浪淘沙·其八
刘禹锡〔唐代〕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刘禹锡这首浪淘沙,写于被贬夔州时。唐朝自安史之乱后,气势顿衰。因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有才华之人被外放,刘禹锡也未能幸免。

刘禹锡的七言绝句,逻辑清晰,情感深沉。“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刘禹锡以浪深喻谗言,以沙沉喻迁客,通过鲜明的对比,描绘人生中的困境与挫折。

不要说谗言如浪涛,令人恐惧;不要说被贬之人如泥沙,埋沉水底。乐观的刘禹锡,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磨难和困境。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历尽千辛万苦,淘尽泥沙却能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最后两句,成为千古名句,鼓励天下深陷困境的人,砥砺前行。

刘禹锡的这首诗,押韵工整,用词精准,极富哲理性,他面对困境的豁达心态,像一盏指路明灯,千百年来,照亮世人的人生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上堂开示颂
黄蘖禅师〔唐代〕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上堂开示颂,是一首诗偈。一代高僧黄蘖禅师,借梅花傲雪迎霜、凌寒独放,吐露芳香,劝诫世人,世人经过艰苦摸索、才能顿悟禅机;人生不断克服困难,方能成就一番事业,勉励人不畏困难、立志才有所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超脱世俗非易事,须拉紧绳子,俯下身子苦干一场。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若不经历冬天刺骨的严寒,哪有梅花扑鼻的芳香。

梅花的风骨,为历代诗人称赞。黄蘖禅师梅花作比喻,以“彻骨寒”与“扑鼻香”的因果关系,寄寓更深刻的道理,说明坚志修行得成果的道理;为世人指明对待困难应采取的态度。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黄蘖禅师的两句禅宗诗偈,千百年来,屡屡被人引用,成为励志名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一】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金缕衣 杜秋娘?〔唐代〕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金缕衣为中唐时一首流行歌词,据说李锜酷爱此词,常命侍妾杜秋娘在酒宴上演唱。金缕衣的作者不详,有的唐诗选本注为杜秋娘作或李锜作,并不确切。

《金缕衣》为七言乐府诗,富有哲理、涵义隽永,娓娓道来。劝人之言通俗易懂,深入人心,要珍惜少年时光,莫贪慕荣华富贵,莫负大好青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两次“劝君”,句式相同,涵义不同。比“金缕衣”更为宝贵的,是“少年时”。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青春宝贵,一旦逝去,再也不会重来。诗中的“劝君”,以规劝的语气,否定惜金缕衣,肯定惜少年时,反复咏叹,节奏轻盈舒缓,让人印象深刻。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第二次的反复和咏叹,用了譬喻方式,有花时直须折花,莫要等到花谢时,只折了空枝。“有花堪折直须折”,从正面说“行乐须及春”意;“莫待无花空折枝”,从反面说“行乐须及春”意,似分实合,反复诉说同一情愫,是“劝君”的继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首金缕衣,别致新颖,不用“人生几何 ”直抒胸臆的感慨,而是以花喻少年好时光,以折花来喻莫负大好青春,唯美浪漫,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意象世界,读来荡气回肠。

全诗未有老大徒伤悲一类的表达,未沾一个悔字,未有一个恨字,只以“空折枝”三字,便写出精髓,耐人寻味。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我们何必纠结于这八九?剩下的一二,足以温暖人生,慰藉人心。

卧看落月横千丈,起唤清风得半帆。这才是我们应有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