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伴随着理想的首辆增程汽车的上市,这个古老的技术,又一次地登上了汽车舞台。

随之而来则是,增程/混动汽车的爆火,很快就抢占了纯电汽车的市场,成为了消费者欢迎的车型。

因为在很多人看来,这种汽车太完美了——既满足了短程廉价出行的需要,又没有了长途的续航焦虑,简直不要太舒服。

然而,真是如此吗?首批“吃螃蟹”的混动/增程车主,5年后算了一笔账,结果令人大跌眼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总是在充电

虽然增程/混动车型最初的设计逻辑,是为了解决纯电汽车续航焦虑的问题。

但实际上,它并没有解决续航焦虑,反而带来了更大的续航焦虑。

因为这种车型的电池容量非常小,电池续航里程基本在200公里以内。

而且,换算成实际工况来看,这个数字至少还得打个八折。

也就是说,差不多跑个100公里,就得插上去充电了——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不是在充电就是在充电的路上!

这么看来,长途的确是没有焦虑了,但短途天天都是焦虑着充电的事情,想想都很滑稽。

关键是,从实际情况来,跑长途的次数占比微乎其微,反倒是短途占据了95%的日常。

这真是一个理想的解决方案吗?好像并非如此!

另外,经常充电也就罢了,充电速度还没别人快。别人动不动800v超充20分钟走人,自己动不动1个小时还磨磨蹭蹭——想想都心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电池衰减严重

此外,我们不得不面对另一个问题——电池衰减严重。

这是一个在电动汽车领域广泛关注的问题,但对于增程/混动汽车来说,情况似乎更加复杂。

毕竟,混动/增程汽车的电池很小,同样的年限内,循环次数会高出纯电汽车3倍或者更多。

这也意味着,他们的衰减速度会大大的增加。

虽然国家有规定,电池在经过1000次充放电循环后,不能低于80%。

一旦达到临界点以下,车企要负责。同时,很多车企也有电池终身质保的服务。

但问题来了,条件是衰减到70%以下,才能更换。

如果没达到这个程度,就算电池不经用,续航打8折了,还是得将就,这无疑给捉襟见肘的纯电续航,雪上又加了霜。

因为频繁充电本身就很焦虑了,这么一来,就更加的焦虑和难以忍受了。

因此,很多首批“吃螃蟹”的车主,对增程/混动车型的长期使用价值开始质疑,进而转向了纯电或者纯油车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并不省钱

首先,虽然电动行驶模式确实可以帮助车主节省燃油费用,但这种节省往往被频繁充电所带来的时间成本所抵消。

特别是在电池容量不断衰减、需要更频繁充电的情况下,时间成本可能远大于加油的费用了。

再加上电池衰减导致的续航里程缩短,车主实际上更多时候是在使用燃油驱动模式,这进一步增加了用车的成本。

其次,增程/混动车型的购置成本,通常高于同级别的纯油车。

虽然国家提供了一定的购车补贴和优惠,但这些初期的经济激励措施,往往不能完全抵消高昂的购置成本。

此外,目前的新能源市场日新月异,贬值速度可谓是沧海桑田,别说5年前的车型了。可能去年买的新能源车,今年就贬值5-6万了。

最后,由于增程/混动技术的要保障两套系统的稳定性,这类车型的保养和维修成本,也高于传统的燃油车和部分纯电车型。

虽然日常保养费用相似,一旦遇到需要专业技术干预的问题,高昂的维修费用也可能让车主措手不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而言之就是,虽然混动/增程汽车看似是一个完美的方案,既解决了纯电汽车的续航问题,又比燃油车多了加速度和静谧性的优势。

但实际使用5年下来,不少人算账以后才发现,不是很划算。

不如直接购买燃油或者纯电汽车,更加的舒心和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