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得志、杨成武、杨勇有“三杨”之称。

1951年2月5日,杨得志、李志民率十九兵团开赴朝鲜前,周总理曾幽默的说了一句:

“你们十九兵团,还有杨勇、杨成武同志指挥的两个兵团,都是有着光荣传统、战斗力很强的部队。我曾经说过,要把你们‘三杨’拿出来,叫做‘三杨开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杨开泰”既是对他们革命战争年代所做贡献的赞许,又同时是说明“三杨”无论是革命资历亦或是军中的威望都差不多。

“三杨”之中,杨得志年龄最大出生于1911年,杨勇次之,出生于1913年,杨成武最小,出生于1914年。参加革命的时间也都差不多,后来又都是红军团级、师级的高级将领,抗战时期又都担任过团长、旅长。解放战争初期又都是纵队司令员。

虽然也有细微的先后差别,但总体而言,“三杨”基本上是齐头并进。

1955年9月授衔,“三杨”都被授予了上将军衔,并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在建国之初的57名上将中(王建安1956年,李聚奎1958年),除了萧克资历远远超前外,剩下56名上将中,资历、战功都是有细微差别的,像韩先楚、刘震就属于后来居上者,以能打硬仗、奇仗出名的。

毫无疑问,“三杨”无论资历还是战功,都是能位列第一梯队的。

不过,在“三杨”之中,几个人的情况虽然相似,但细微之处也是有很大区别的。

在这方面,杨得志其实比另外“二杨”略微领先一筹。

事情还要从1947年5月说起。

由于过去一年多时间,晋察冀根据地多次作战不利,当时各大战区歼敌遥遥领先,只有华北战绩最差,中央忧心如焚,特意派刘少奇、朱老总率领的中央工作委员会到陕北。

朱老总着重整顿了晋察冀的军事问题,并重建了晋察冀野战军。

有意思的事,聂荣臻作为军区司令员,没有兼任野战军的职务,而是让杨得志出任了野战军司令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得志不是晋察冀的老人,当然如果追溯土地革命时期,杨得志算是“双红一”出身,大家都是在一起,可八年抗战下来,情况已经有了很大变化。

从1937年年底开始,聂荣臻率领八路军115师独立团开辟晋察冀根据地,而杨得志则出任了八路军344旅代旅长后来更是翻越了太行山,越过平汉铁路封锁线,在冀鲁豫地区发展根据地。

此后经年累月,杨得志除了1944年有过短暂回延安的经历,始终在冀鲁豫根据地发展。

抗战胜利后,各大解放区都遵照中央指示,为了应对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成立了正规的野战部队,隶属于军区下辖。以刘邓首长率领的129师太行山根据地成立晋冀鲁豫军区,杨得志率领的冀鲁豫军区成为晋冀鲁豫军区下辖的二级军区。

1945年10月7日,以冀鲁豫军区部队成立晋冀鲁豫军区第一纵队,纵队司令员为杨得志。

杨得志出任纵队司令员不稀奇,几乎与此同时,晋察冀军区也建立了野战部队,军区每个下辖的二级军区,都组建了两支纵队,杨成武任冀中纵队司令员。

不过,这次杨勇稍慢一些,因为他任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后来冀鲁豫军区第二次抽调军区部队组建野战纵队,杨勇才出任七纵司令员。

如果没有后来发生的事儿,杨得志可能会一直留在晋冀鲁豫军区,大概率会在1947年8月参加挺进大别山一战。

因为中央执行“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刘邓首长当时抽调了军区最强的一个纵队,即杨得志率领的一纵北上,准备开赴东北(也因为一纵走了,所以晋冀鲁豫军区才又成立了六纵、七纵)。

不过,因为进军东北的路被切断,杨得志率一纵滞留晋察冀军区,后来归了晋察冀军区下辖,一纵的番号仍然保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的晋察冀军区可以说是兵强马壮,杨得志率领的一纵虽然说是外来户,但深受聂帅重视,后来编入晋察冀第一野战军,参与了一系列战役。

只是很遗憾,这个优势没能继续维持。

之前我们聊过很多次,讲述晋察冀军区在抗战胜利后,为了同国民党当局和谈,进行了大规模的裁军整编,主力纵队直接砍掉一半,留下来的几个纵队也都进行了复员工作,直接导致了野战部队实力下滑。

也因为这个原因,导致晋察冀军区的部队在后来作战中屡屡实力。

晋察冀军区不仅没有吸取教训,反而还取消了野战军指挥机构,将各纵队重新划归各二级军区指挥,杨得志率领的一纵源于客地作战,躲过了裁军整编,但全军实力都削弱的情况下,自然难有发挥。

更重要的是,在晋察冀军区取消野战军建制之际,晋冀鲁豫军区却加紧了建设野战部队,并提出了一纵回归原建制,聂帅虽然万般不舍,但也只好同意。

聂帅同时提出一个请求,留原一纵司令员杨得志在晋察冀。

为啥要留杨得志?我想聂帅是想最大程度的为晋察冀留下一个能打的将领。

要说起来,晋察冀不是却能打的将领、杨成武、陈正湘、郭天民、郑维山等等,几乎每一个单独拎出来都能够独当一面。

不过很遗憾,因为裁军整编的事儿,几大将领与聂帅闹的不算很愉快,郑维山几乎就不想留在晋察冀,后来还是朱老总出面,再三挽留才留下,郭天民将军是个性情中人,在会上就直接拍桌子,一再请求调离晋察冀,所以后来被调到刘邓首长麾下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1947年5月,晋察冀军区决定重新成立野战军指挥部,这些留下来的将领就成为构成野战军战力的基础。

按照习惯,晋察冀军区成立野战军,可以参照的模版就是华东野战军、晋冀鲁豫野战军(当时还没有挺进大别山)。

无论是华东野战军还是晋冀鲁豫野战军,都是军区首长兼任野战军指挥,比如刘邓首长他们既是军区首长,又负责野战军指挥,挺进大别山更是亲自率军南下,华东野战军也是如此,陈老总是华东军区司令员,他兼任野战军司令员、政委,粟裕任副司令员(粟裕没有兼任军区领导职务)。

晋察冀野战军最好的情况,就是聂帅兼任司令员,再选一个得力战将任副司令员,两人就像陈粟一样,一个负责全面工作,一个专司军事指挥。

可偏偏,聂帅走了第三条路。

聂帅过去负责政治工作比较多,军事指挥上虽然不算差,但聂帅很谦虚,他对自己的认识很清楚,是以他没有选择兼任野战军的职务。

再往下,杨成武是晋察冀的老人,本来应该是野战军司令员的合适人选,但聂帅也没选择他,因为杨成武和聂帅情况差不多,过去政治工作做的比较多,如果是谈全面能力,杨成武会很出色,可挑选野战军司令员,必须要选最能打的。

这么一来,反而就只剩下了杨得志。

可见从留杨得志在晋察冀那天开始,聂帅就有计划把晋察冀的军事方面全部托给他。

当然,之前还有人提到过萧克,萧克是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之前也担任过晋察冀第二野战军司令员,按理来说他也比较合适出任野战军司令员。萧克的问题在于,军事能力偏弱,政工能力出众。

在朱老总、聂帅看来,萧克更适合在军区把控全面工作,而不是专一负责军事指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得志出任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后,政委是军区副政委罗瑞卿,显然这是一个高配置(罗瑞卿后来被授予大将军衔),也因为有罗瑞卿的关系,杨成武只出任也野战军第二政委。

经朱老总妙手整顿后,晋察冀根据地的军事蒸蒸日上,聂帅在军区把控全局,负责后勤,他的作用更类似于华野的陈老总、饶漱石(时任华东军区政委)的综合作用,杨得志更像是粟裕,况且晋察冀军区当时还有一个强助,朱老总不仅帮着晋察冀建立了初具规模的野战军,还亲自下场参与制定作战计划。

有了朱老总手把手的教,杨得志本身又是大才,如何学不会?

当然,从朱老总到晋察冀的那天开始,整个华北地区我军作战,战略上就成了配合东北,冀察热辽军区后来也划归东北民主联军后,这样的趋向就更明显。

1948年5月,中央东渡黄河到了华北,成立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的同时,还成立了华北军区,本来按照逻辑,华北地区的野战部队应该成立华北野战军。

按照这样的逻辑推算,华北野战军成立,聂帅必然要兼任野战军司令员(参照华野),杨得志就会顺利成章的出任副司令员(类似粟裕在华野)。

奈何华北整个作战,在战略上都是为东北战局服务,所以华北的野战军指挥系统后来就没有成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晋察冀野战军后来分别改编为华北第二兵团、第三兵团,至于原来属于晋冀鲁豫军区的华北第一兵团,毛主席则是完全交给了徐向前。

华北的三个兵团在当时统一归中央军委指挥,自然也就没有必要再专设野战军指挥系统。

杨得志无缘野战军副司令员后,杨成武此时已经迎头赶上,但如果没有后来毛主席的一封电文,两人此后将会齐头并进下去。

1948年8月,为了策应东北野战军南下作战,党中央毛主席下令,把华北第二兵团抽调出一部分兵力另外组建一个兵团,统归杨成武率领出击绥远。

不过,毕竟是从华北第二兵团抽调出来的部分兵力,所以三兵团成立之初,其实兵力相当单薄,杨成武自己心里也很清楚,他们三兵团出击绥远,主要起的是牵制作用,毕竟绥远是傅作义发家的老巢,他们要通过不断地小动作,吸引傅作义的目光,务使他不要把注意力投降东北。

根据中央指示,杨得志率领的华北二兵团,主要承担歼敌的重任,积极活动于平古铁路(今北京―古北口)南段和北平(今北京)以北地区。

两大兵团团结协作,搅的傅作义焦头烂额。

事实上一直到辽沈战役都打完了,傅作义还被杨成武、杨得志牵制,几乎动惮不得。

本来两大兵团合作,统一归属中央军委指挥,可有些意外的是,毛主席在10月11日给杨得志、杨成武发了封电报。电文中除了明确指示杨成武率部向西的积极动作外,还提了一句,要求杨罗耿在指挥自己部队的同时,兼顾杨李李(杨成武、李井泉、李天焕)之指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换言之,在中央军委直辖的华北三个兵团中,除了徐向前率领的华北一兵团外,二兵团、三兵团的行动,杨得志是默认的第一顺位指挥者。

毫无疑问,杨得志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悄悄拉开了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