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日,大润发在江苏、四川等地接连闭店的消息引发关注。

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以来大润发已关闭13家门店。其中,位于上海闵行区的大润发置业广场店也于去年11月关闭。

针对关店争议,大润发相关负责人表示,关店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升级M店暂时闭店改造,二是物业原因。

值得思考的是,从1998年在中国大陆开出第一家大型超市,到如今旗下若干店铺的关闭调整,是否预示着在国内有着近30年发展史的大润发将迎来一次较大变革?同时,作为“阿里系”零售版块的一员,大润发的调整,是否透露了“阿里系”零售板块的未来走向?

01

收缩为重塑?

大润发改革已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业态全渠道’是公司的长期发展战略,承担第二增长曲线的中超业态大润发Super和M会员商店的加速开店,并不意味着大卖场业态大润发的收缩。”此前,高鑫零售CEO林小海此前多次公开表示大润发未来的发展。

大润发被传出的“关店潮”,或是大润发变革落地的当下实况。

据公开资料显示,从1997年进入中国市场到2010年成为内地零售冠军,大润发仅用了12年时间。但随着2008年以来,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相继成立,中国电商逐渐崛起等多重因素的冲击,大润发的营收峰值似乎亦停留在了2010年前后。

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5年三年间,高鑫零售营收增速从10.72%下降至4.96%,净利润增速也从15.19%下降至-15.73%,盈利出现倒退。2017年,阿里巴巴入场,亦未能力挽狂澜。高鑫零售2023年3月1日至9月30日六个月中期财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利润357.68亿元,同比增长11.9%;期内净亏损3.78亿元,同比亏损扩大334.5%;公司所有者造成的损失为3.59亿元,同比增长420.3%。其亏损逐渐拉大。

如此,变革,还是退出历史舞台,已成为大润发必须要面临的抉择。不过,这一问题的答案或在2017年便可窥见一二。

有报道显示,阿里巴巴在收购大润发后不久,便和大润发开始合作,试图将线上和线下的业务整合起来。阿里巴巴的数据技术和大润发的零售业务结合,被认为是一个非常具有潜力的合作。

对此,业内人士坦言,项目从构想到落地,需要时间来不断调整实践。如今大润发的“关店潮”,或正是大润发“第二增长曲线”的基本盘着手构建的开始。

02

阿里系零售大调整,

赛道重新探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

大润发进入“阿里系”,如今后者出现较大变动引发业内关注。事实上,整个阿里零售体系调整一直在继续,新零售成为阿里系零售版块的重要发力方向。

2016年,盒马鲜生作为国内首家新零售商超开业,盒马鲜生亦被视为阿里巴巴新零售样本。高鑫零售CEO林小海曾透露的中超业态大润发Super和M会员商店未来将加速开店,亦是阿里对新零售的探索。

值得关注的是,阿里在2023年财报电话会上曾明确表态,考虑慢慢退出传统实体零售业务。结合此前坊间传闻,阿里集团正寻求出售旗下大润发、银泰等资产,以便于剥离处于亏损中的非核心部门,公司发展重点将转向电子商务“核心盈利部分”。

有业内人士亦猜测,“大润发的关店潮,一方面或是其进行新零售升级;另一方面或意在收缩实体规模,减少当下业绩亏损”。

事实上,从整个零售赛道来看,不少知名大型连锁超市的现状并不乐观。如国际巨头沃尔玛自2016年开始便开始以每年数十家门店的速度关店;“民营超市第一股”人人乐提示风险称,预计2023年度期末净资产为负值;湖南零售龙头企业步步高公告称,预计2023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13.2亿元至19.6亿元,同时公司尚存在因重整失败被法院宣告破产的风险……超级大卖场的“高光时代”正在远去。

不过,穷则变,变则通。踏入网络化时代的大润发,能否走通新零售这条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