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朱艳霞

近日,11家银行系寿险公司陆续发布2023年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披露了保费、净利润、综合投资收益率、偿付能力充足率等指标。

《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梳理发现,2023年,11家公司共实现保费收入3716.04亿元,比上年增长7.15%,低于人身险公司整体10.25%的增速;净利润方面,6家公司实现盈利,5家公司亏损;偿付能力充足率方面,均处于合理区间,且大多较2022年有所提升。

业内人士认为,银行系寿险公司在银保渠道优势明显,借助母行网点优势和客户资源,保险业务获得持续增长。不过,受市场宏观因素影响,行业整体收益率水平普遍降低,保险产品特别是银保渠道产品负债成本较高,银行系寿险公司需进一步强化资产负债匹配管理。

经营情况表现分化

净利润方面,工银安盛人寿、农银人寿、招商信诺人寿、交银人寿、中银三星人寿、中荷人寿6家公司实现盈利,其中,招商信诺人寿以4.02亿元净利润排在首位。

不过,2023年银行系寿险公司整体亏损较大。其中,中邮保险以114.68亿元亏损额居首,建信人寿亏损额为42.99亿元。

对于亏损百亿元,中邮保险解释称,主要是受准备金折现率和投资收益不及预期的影响。2023年,该公司受准备金折现率影响直接减少利润112.1亿元。同时,受资本市场不及预期等多因素影响,该公司在持续优化资产配置过程中,投资收益出现较大的净值波动,阶段性低于预期目标。

投资方面,2023年,11家银行系寿险公司中综合投资收益率排在前三位的是工银安盛人寿、中荷人寿、光大永明人寿、分别为6.22%、5.83%、5.53%。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精算科技实验室主任陈辉分析,从产品结构来看,银行系寿险公司因为背靠银行,其主要业务来源是银保渠道,这一渠道的产品都偏“投资型”,并且期限都比较短,“资金运用收益率”除了要覆盖保单预定利率之外,可能还要覆盖“费差损”。

从资金运用来看,银行系寿险公司的资金运营相对较保守,主要是固定收益类产品,特别是银行协议存款、银行理财产品占比较高,利率下行对这些产品收益的影响较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偿付能力处于合理区间

2023年,银行系寿险公司保险业务收入增速分化也较为明显。其中,建信人寿、工银安盛人寿、农银人寿3家公司出现负增长。

具体来看,11家公司中,保险业务收入最高的是中邮保险。2023年,该公司保险业务收入首次迈上千亿元平台,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098.66亿元,同比增长20.16%。

此外,保险业务增速最快的是汇丰人寿,同比增长96.27%,将近翻了一番。同时,招商信诺人寿、中荷人寿、中银三星人寿的业务增速也超过了30%。

偿付能力报告显示,2023年四季度末,11家银行系寿险公司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介于160.38%-229.01%,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介于86.18%-168.17%,均高于监管要求。

整体上看,多家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同比有所提升。其中,工银安盛人寿表示,受即期利率下行等因素影响,公司净资产提升,且更多保单未来盈余计入实际资本,实际资本增长;公司持续引导资产和负债向资本节约型方向转型,最低资本降低。公司偿付能力仍持续受益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优化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标准的通知》对偿付能力计量规则优化的影响。

需加强资产负债匹配管理

受近两年市场宏观因素影响,保险行业整体收益率水平普遍降低,保险产品负债成本较高,成本收益匹配管理难度加大。

因此,加强资产负债匹配管理成为银行系寿险公司的一项重点工作。例如,农银人寿持续完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建设,高度重视利率下行可能导致的再投资风险和利差损风险,积极应对监管相关政策要求,落实“报行合一”,加强费用管控,加快转型力度,提高投资收益水平,符合资产负债匹配管理要求。

中信保诚人寿积极应对低利率对资产端和负债端的挑战,建立并完善契合公司自身特色的多目标平衡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加强资产端与负债端的联动,推动资本管理与资产负债管理协同发展。

与此同时,推动价值转型也是银行系寿险公司的“核心议题”。中邮保险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始终把握高质量发展主题,坚持价值引领,2023年实现新单期缴保费同比增长34%,新业务价值可比口径下同比增长34%。建信人寿表示,公司将持续坚持高价值业务转型,优化资产结构,不断提升资本质量。

陈辉认为,未来,银行系寿险公司发展的关键还在于战略转型,要从“保费资源协同”转向“客户资源协同”。“保费资源协同”更多的是银行资产的“搬家”,其实是“1+1=2”,而没有创造价值,甚至产生了价值损失;“客户资源协同”则是深耕客户来创造价值,实现“1+1>2”。

本文源自中国银行保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