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地处陕北地区,土地贫瘠,生产落后,工商业更不发达,但是所受王公、官绅、地主的盘剥却没有减少。

失去土地的农民,倒是有两条路可走,要么投为边兵,要么充当驿卒,但不论走哪条,结果都差不多。

当兵的拿不到饷银,如自天启元年以前至天启七年,拖欠饷银已达150余万两,数万饥兵,食不果腹 ,衣不覆体;而当驿卒的那点钱也不能养家糊口,更何况随时有被裁员的风险,李自成就是充当驿卒被裁减后加入了造反队。

更不利的是,岁月艰难,老天还跑来火上浇油。自万历以来,陕北的自然灾害便频繁发生,或者可以说,自万历以来,明朝的天灾就增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当澄城县农民起义后,各地饥民、拖欠饷银的边兵和工资不够花的驿卒,都纷纷响应。

安塞的高迎祥、延安的张献忠、米脂的李自成等也加入了起义大军,很快起义的火种形成燎原之势,直至燃遍陕西全境、甘肃东部和山西西部,起义队伍发展至几十支,人数也猛达几十万。

那么在此过程中,难道明廷就眼睁睁看着起义军壮大而无动于衷吗?当然也不是,不过起初确实是无动于衷,因为小股义军主要以劫粮为主,队伍松散,战斗水平也不高,就是一伙小贼寇,胜则进,败则退,不值得大动干戈。

但当各地起义渐成燎原之势时,明廷也采取了应对之策,但为何农民起义还是燎原了呢?我们先来看下明廷对起义军先后实施的三大政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鹤主导的“招抚”政策

崇祯二年(1629年),在原陕西巡抚平叛不利的情况下,崇祯启用了左副都御史杨鹤,由他担任三边总制,率兵镇压起义。

杨鹤到任前,当地官府已经对起义军进行了一波镇压,一些义军头领被官兵剿杀,比如白水王二被明陕西商洛道刘应遇所剿。

此时的起义军尚不成气候,在作战中常常被官军打败,但起义的烈火始终没有熄灭,因为饥民成为起义军源源不断的后来者。

杨鹤到任后,他看到陕西的灾情严重,单靠军事手段解决不了问题,而且当时皇太极率兵来袭,直接危及到了京师,本地边兵多调入京师勤王,明廷也没有足够的力量来镇压起义军。

鉴于现实情况,杨鹤向崇祯提出了以抚为主,以剿为辅的方针,在杨鹤招抚当时最大的义军首领“神一魁”之后,崇祯对招抚政策满也是怀希望。

所以,在杨鹤的招抚下,一些起义军也的确放下武器,解散还乡,官府还给他们发了安置费。

但钱总会花完,工作却依旧没有着落。只要农民们的生存问题得不到解决,他们随时会再次造反。

而且当时有一些起义首领,在选择投降后,依然没有逃脱被杀的命运,这让群众们大有上当受骗之感。

比如,当时协助杨鹤评判的前宁夏总兵杜文焕,此人以凶狠著称。杨鹤在忙着招抚的时候,他则在忙着大肆剿杀义军,很显然这样的情形也不利于平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种起义军与官兵互不信任的情况下,发生冲突也就在所难免了。被招降的神一魁手下茹成名因对封赏不满,动手殴打了杨鹤手下的参将,事后杨鹤居然把茹成名给杀了。

这一举动让神一魁不淡定了,他再次举起了反叛的大旗,迅速攻占了陕西北部重镇宁塞。

神一魁的再次反叛标志着朝廷前期主抚政策的破产,这些反叛者在崇祯眼中也就成了恶贼。于是,崇祯对起义军的态度大变。

他把责任都推到了杨鹤头上,杨鹤被免职入狱,之后被戍袁州,于崇祯八年死于戍所。

杨鹤的下台,标志着明廷第一阶段对农民起义军镇压的失败,也标志着义军的战斗即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对双方来说,都是一个艰巨的考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洪承畴时期的“主剿”政策

杨鹤被撤职后,洪承畴上台了,由他接替杨鹤成为三边总制,负责平叛事务。洪承畴完全抛弃了前期的主抚方针,对义军展开了大规模的进剿。

由于此时后金军已饱掠而去,退到了关外,京师危机暂除,所以崇祯五年(1632年)春,洪承畴率甘肃总兵杨嘉谟、固原总兵杨鹿其、临洮总兵曹文诏、延绥总兵王承恩、宁夏总兵贺虎臣,五路大军全力围剿陕西义军。

明廷这样的大阵仗,起义军自然是承受不起的,双方在庆阳西壕展开大战,农民军大败。此战过后,陕西境内的义军基本被镇压了下去,但义军的火种却没有熄灭。

陕西起义军面对官兵的残酷镇压,他们不得不向周边地区扩散,以求得生存的空间,与陕西相邻的山西以及豫北、畿南也开始有了起义军的活动,由此而呈现出“日剿日益”的怪异局面。

这种局面对于明朝统治者来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起义烈火由边境地区燃向内地,直接威胁到了帝国的心脏京师。

于是,崇祯对起义军的镇压又加大了力度。除了山西、豫北和畿南的驻防军队外,左良玉部的两千多昌平兵奉命驰援河北,延绥总兵曹文诏被调入山西,四川副总兵邓玘率川军和土司兵入河南进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起义军在官军新一轮的打击下,不得不再次东奔西走。这一次,起义军决定从豫北渡黄河南下。这次渡河因在渑池县境内登陆,所以史称“渑池渡”。

“渑池渡”的实现,使得起义军的活动范围进一步扩散,此后,他们广泛活动在河南、湖广、四川、陕西等多省区内,这也意味着明廷对起义军主剿政策同样没有奏效。

面对起义军的扩散,虽然明廷也迅速做出了反应,比如专门设立了总督府来统一事权,陈奇瑜、洪承畴先后担任五省总督,一些名将也取得了不错的战绩,如卢象升、曹文诏、艾万年等悍将,但在总体上的效果却不佳。

在明廷的主剿政策下,起义军还时不时来个诈降,使用各种办法跳出了明军的层层包围,充分发挥他们运动战的优势,以至于明军为此不得不四处围剿。

在高迎祥死后,李自成、张献忠两人分散成两股势力,李自成主要活动在陕西等地,而张献忠等人则主要活动在河南、湖广、江北一带。面对这一新情况的出现,明廷不得不再次调整应对政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嗣昌的“四正六隅十面网”计划

高迎祥死后,起义军的气焰不降反增,这是因为崇祯九年(1636年)六月,清兵也来凑热闹了。

为了保卫京师,一些剿匪官兵又被抽调去勤王了,比如卢象升的调离造成的影响就比较大。

清兵劫掠了两个月后悻悻离去,陕西的义军趁势再起。崇祯十年三月,崇祯起用了杨鹤之子杨嗣昌

杨嗣昌出任兵部尚书,正式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网”围剿计划。即以陕西、河南、湖广、江北为四正,由四巡抚分剿而专防;以延绥、山西、山东、江南、江西、四川为六隅,由六巡抚分防协剿。

“四正”加“六隅”构成“十面之网”,而设立的总督、总理二臣,则随贼所向,专征讨。

这一计划最关键的地方在于,官军不再一窝蜂的追着起义军跑,而是分管其下,起义军进入谁管辖的领地,谁就主战,这样疲于奔命的一方就成了起义军。

此外,杨嗣昌还提出增兵十二万,增饷二百八十万,并推荐了熊文灿出任了军务总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一计划的实施下,起义军又遭遇了一轮猛烈打击。由总督洪承畴带队主剿的李自成就遭遇了灭顶之灾,在渭南潼关被伏击,仅带刘宗敏等十七人逃出生天。而张献忠则比较幸运,面对明军的猛攻,他选择了放下屠刀,被熊文灿招降。

就在这一计划初见成效时,崇祯十一年清军又来了,剿匪明军不得不再次被调去阻清。

这样一来,李自成得到了喘息的机会,此后的张献忠也再次反叛。张献忠的降而复叛,崇祯又怒了,熊文灿被斩,杨嗣昌上书请死。

就在明军忙着围剿张献忠时,李自成进入河南,收留饥民,开仓赈饥民,提出“均田免赋”口号,一举收获了百万“粉丝”。

在此之前,明朝还有机会翻盘,但当李自成收获民心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明朝一点机会都没有了。

赢得民心的李自成一发不可收拾,崇祯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攻下襄阳城,杀了襄阳王朱翊铭;同年攻克洛阳,杀了福王朱常洵;在一年半之内三围开封,并在项城、南阳、襄城、汝宁诸战役中,先后击败了傅宗龙、汪乔年、丁启睿、左良玉诸将,歼敌数十万。

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月,李自成破潼关,五个月后,明朝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廷剿匪三大政策为何均以失败告终?

从上述明廷对农民起义军的三项政策,不难看出其中一些问题:

其一,双线作战的羁绊。明军对内要应对农民军,对外还狙击后金军,双线作战影响大。

其二,虽剿抚并用,但内部思想却不统一,该剿时却抚,该抚时却剿,导致起义军对官府失去信任。

其三,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对于社会矛盾处理不力,最终丧失了民心。比如,在自然灾害严重的情况下,没有大力开展赈灾工作,以安抚民众,反倒为了镇压起义军,应对金兵,不断向社会摊派饷银,这无疑是雪上加霜的。

而李自成逆袭的关键,也正是在民心所向的问题上,“均田免赋”这一口号,可以说是起义军制胜的法宝。

但话又说回来,明朝走到丧失民心这一步,又何止是崇祯一朝的罪过呢?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