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科技的进步、产品的发展总会带给人更好的体验。

错!科技进步理论上是可以带来更好的产品、更好的体验。但产品的发展未必都是给人更好的体验!很多时候,实际是冲着“省成本”去的。又或者说:为达成某种“更直观的眼球效果”,往往会在真正的感受方面妥协。

随便举个例:笔记本轻薄了当然漂亮,所以“轻薄”,就是一个“更直观的眼球效果”,其解释成本很低。但 代价是什么呢?很多!而典型的代价就是键盘手感。

笔记本新用户可能没特别感受,但若你熟用台机键盘,或是笔记本老用户,用过十年前的笔记本,往往会抱怨:为什么我在笔记本上打字错那么多呢?原因也简单:因为键盘从传统的厚厚的梯形键帽变成了薄片,且键帽的凹陷弧度也降低了许多(凹陷得太厉害,键帽片又要薄不好做啊,得加钱),自然手感差,快速敲击容易出错。

▲这是以前笔记本键盘的典型形态:梯形键帽,弧面凹陷非常大,且很厚,手感扎实;另外,14英寸机身,键盘往往是顶满左右两侧的,键帽尺寸更大,是所谓的“Full Size键盘”。但现在14英寸机型两边大多留边,也不再提Full Size键盘了,因为基本都不是。

另一个点,就是“金属轻薄更时尚更漂亮”,但是呢,成本方面,你觉得是下面这货更贵?还是现在的一块铝皮/铝板更贵?▼

▲以前,笔记本一度兴起了膜内漾印(要多层工艺处理)风潮,直观解释就是在PVC基础上漾印出花纹,然后外面封钢琴漆,非常漂亮。考究的,C面、甚至键盘都是钢琴漆的▼

▲注意图的左侧,键盘面是有光泽的,因为键盘面都采用了钢琴漆工艺!

▲以前笔记本往往设计感强烈,注意看,C面还有强烈的金属光泽。

▲而这是现在绝大部分笔记本的常见形态,现在,你还认为“产品的发展一定是带来更好的体验”吗?真未必!

其实说这么多,只为告诉大家:要理性看待“科技进步”。有些进步,未必有好的体验,或者不一定适合你。下面给大家说几个常见的:

■■OLED屏亮度高色彩漂亮、烧屏现象也还好啦,不过……

OLED屏这几年大行其道,最典型的是手机基本都用OLED屏了。而大量笔记本也开始拥抱OLED屏。

OLED屏的确有好的一方面:色彩艳丽(尤其是加了玻璃涂层的,特别通透,有光泽,很漂亮);黑色纯正;对比度高;响应时间快。

不过也有很多用户知道:OLED屏大了以后,有个顽疾,就是“烧屏”,准确说是固定画面固定图案会产生“印记”。 为此某机构专门做了测试,结论是: 只要不重度使用,“烧屏”现象还是“可以接受”的。 且轻度的烧屏可通过关闭屏幕一段时间“恢复如初”。

但问题是: 既然我都要高频使用笔记本,导致屏幕残留图标印记,我又怎么可能长时间不用呢?这是个悖论!

而OLED屏真正的问题还不是烧屏,而是对眼睛的刺激太大。不少人连OLED屏的手机都受不了,至今还对LED屏的手机念念不忘,别说屏幕更大的OLED笔记本了,且这不是可以通过降低亮度就能解决的(且降低亮度也会影响正常使用),是其光学特性就决定了的。

所以, 如果你相中了OLED屏机型,建议一定用U盘拷贝些色彩艳丽的图片,去实体店拷进去实际感受一下,看看有没有眼部不适。或是在现场看一段在线电影,看看眼睛会不会难受。

■■轻薄高性能是王道,但是……

笔记本购买中还有两个“解释成本极低的硬逻辑”▼:

第一:谁都希望笔记本轻薄,毕竟又好看,又便携!

第二: 谁都希望笔记本性能强,且不说是不是真的需要这么高的性能,至少可以多用几年吧!

第一个点,没毛病!但第二个点就有悖论了!你忽视了一点:高性能意味着高功率,高功率则意味着高发热,而高发热,就意味着寿命大打折扣!如果散热不好,多用几年?不可能的!

而且,高发热+轻薄,也就意味着机身往往很热甚至很烫,使用体验其实是很糟糕的——这也是我总是提醒大家不要盲目追求轻薄独显本的缘故,尤其是14英寸的轻薄独显本。其屏幕还小,就即便是能玩游戏,视觉体验也不好!

■■液金导热能压超高功率,只是……

如今英特尔和AMD的“核大战”依然激烈!大家都在拼性能——而性能高的前提就是处理器功率输出要高,但为了控制处理器的成本,处理器的DIE(核心部分)面积其实很小,而核心面积小,功率又高,发热会快速积累,导致传统的硅脂导热传导不及,处理器内部温度会急剧提升,动辄98℃、99℃——大家已经知道,温度高会加速电子元器件老化!

所以,新技术诞生了,液态金属导热——替代了硅脂!的确,液态金属的导热效率高不少,处理器核心温度完全降下来了。

但是,液态金属终归是“液态”的。即便均热板上做了“限位框”,它也会在一定范围内“流动”——比如你携带笔记本外出时,笔记本在包中是垂直状态的,它就会产生位移。如果经常带着外出,长久下来(短至三个月),液晶就“明显偏移了”,不再完全覆盖在芯片的DIE上,导致散热效率大降,进而导致高温,或是功率明显下降(芯片自我保护机制)。

▲绿色圈选处是处理器、显卡的核心部分(DIE部分),白色的液金本应集中在这个区域,但现在大部分已流到周围去了。所以,购买采用液金导热的笔记本前,要思考清楚你的应用情况,是否会经常携带外出。

■■雷电4接口是王道,没有就不买!然而……

·“连商用本都有2个雷电4口,你8000块的游戏本竟然只有一个(有些甚至没有),垃圾!”

·“我可以不用雷电4,但你不能没有!”
·“雷电4可以接外置显卡,没有雷电4口的笔记本绝不买!”

以上三点,是“参数党”的常见心态。牛大叔觉得追求极致,对于硬件发烧者来说完全没问题!但这里,我要给大家讲雷电4接口的一些猫腻和隐含问题:

●首先,有雷电4接口,尤其是有两个,未必两个都能全速!雷电4的标准带宽是40Gbps,但这需要增强供电(不然传输不了这么快),要重新设计电路,都是成本!所以,有些笔记本看着有两个雷电4口,但实际上是“共享40Gbps带宽的”;去年,我还发现了一些“假雷电4口”,传输速度甚至500MB/s不到(不过我不能百分百确认是不是驱动有问题,所以这里不提及机型)。

●其次,雷电4,在2024年以前,简单说就是“老版本的雷电4”,其实日常应用的实用度反而不及20Gbps的USB Type-C口或是20Gbps带宽的USB大口。对于普通用户的日常应用来说,最常见的应用就是插移动硬盘,可以是SSD的高速移动硬盘。但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截至去年的雷电4口只能支持10Gbps和40Gbps带宽两个规格。如果你插入的是USB3.2 Gen2×2的设备(也就是20Gbps带宽的设备),只能工作在10Gbps上,甚至干脆无法识别!

▲所以,对于没有大量设备扩展、多屏扩展的普通用户而言,宁可选择带有USB3.2 Gen2×2接口(不管是USB大口还是USB Type-C口)的笔记本,目前市面上已有!另外,这种采用20Gbps带宽的SSD移动硬盘盒,目前价格最低已杀到170元左右,贵的也就250元,大家都消费得起!而它和电脑拷贝数据的速度可以达到1.65Gbps,比10Gbps移动硬盘盒的800MB/s快一倍多!

当然要注意,2024年的笔记本新品,其雷电4接口已经支持20Gbps带宽选项了(比如小新Pro 14/16 2024英特尔款)。

● 最后,雷电4接口接外置显卡并不是好选择,因为基于雷电4接口的外置显卡实际性能输出会大打折扣,并不划算,所以实际上,这个应用形态“根本没做起来”,进而导致雷电4接口的外置显卡坞价格也降不下来(量太小)。

其实,目前综合较好的方案是“内接方式”Oculink, 通过机身内部M.2接口插接,且外置显卡坞价格也很便宜,最重要的是:性能损失小! 不过这个方案有个问题就是要在机身上“有出口”,且M.2距离出口不能太远! 所以,目前只有特定的机型比如ThinkBook+系列才方便改动(有隐藏的USB2.0插口可以拆掉),有兴趣的朋友可自行研究一下。

▲Oculink方案的笔记本内部插接组件,插入M.2口(当然得是PCIe4.0×4的带宽才够)。

▲Oculink的显卡扩展底座价格实惠,最便宜的只要300元左右。

▲另外,2024款的ThinkBook+系列自带Oculink的魔改接口TGX,但貌似需要配合自家的显卡扩展坞才行。

OK,今天聊到这里,一句话:理性看待“新技术”,寻找合适自己的!

来源:购机帮你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