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成语,浓缩历史精华;曲径通幽,遇见不一样的“中国”。

上文说到田单听说燕惠王在当太子时就对乐毅很不满,立马想到了一个破敌良计——反间计。

主意一定,田单立即派人到燕国四处嚷嚷说:“齐国城邑没有攻下的现在只有两个,这是因为乐毅和新立的燕王有矛盾,所以故意拖延时间,伺机自立当齐王。”

燕惠王本来就对乐毅有看法,现在谣言一起,更是犯了疑心病,于是就让骑劫代替乐毅带兵,召乐毅回国“休假”。

乐毅是个聪明人,知道回国后绝对没有好下场,于是转而投奔了赵国。赵王见乐毅来投自然高兴,把观津之地赐给了乐毅,封号望诸君,以此震动威慑燕国和齐人。

骑劫到任后,尽改乐毅之令,全军将领很是不满。田单则趁机巧使连环计,让骑劫心生懈怠,后用“火牛阵”在即墨城下大破燕军。

随后,田单整顿兵马,尾随燕军一路追杀。此前投降燕国的城邑听说燕军新败,又纷纷归附齐国,乐毅辛辛苦苦攻下的齐国70余城,又尽数回归齐国。

辛辛苦苦五六年,一觉回到解放前,燕惠王傻了。

此时的燕惠王五味杂陈,一方面他后悔用骑劫代替乐毅,只落得两手空空。另一方面又怨恨乐毅投降赵国,担心赵国起用乐毅趁机攻打燕国。

于是燕惠王装出一副被误解的委屈表情,一边派人到赵国责备乐毅背叛,一边写信道歉说:“先王把整个燕国托付给将军,将军也不负先王,为燕国报了深仇大恨,天下人没有不震动的,我本人更是没有一天敢忘记将军的功劳。但是恰巧先王去世,我新即位,左右之人误我,我才下令让骑劫代替你带兵。我的本意是你长年在外风餐露宿,想召回你回国休养一下,并商议一些国家大事,不想被你误解了,并归附了赵国。将军你为自己打算可以理解,但怎么对得起先王对你的深情厚谊呢?”

总之一句话,我是受人蒙蔽,而且是为你着想才让你解甲回国的。但是你误解了我,还投降赵国,做得不地道,都是你的错。

乐毅是个智商和情商都很高的人,当然不会被燕惠王“忽悠”。为了拆穿燕惠王的小把戏,同时也是堵住嚣嚣众口,乐毅提笔在手,给燕王写了一封回信。

在信中,乐毅开门见山:“我没什么才干,所以不能奉承大王的命令,来顺从您左右之人的意愿。我担心回国后遭遇不测有损先王的英明,有害您的道义,才远走赵国。现在您派人来指责我,我担心一些局外人看不明白,我一时也说不清楚,所以冒昧地给您写信”。

接下来,乐毅深情回忆了与燕昭王从相识相知到被信任重用以及带领联军攻破齐国,获得大量财物、祭器和土地的经历。

行文至此,乐毅以先王之德影射燕惠王的无能说:“我听说贤能圣明的君主,建功立业而不废弛,所以能载于《春秋》等史书;有预见能力的人,能功成名就而不毁弃,因此被后世称颂。以先王为例,在世之时,一举平定强大的齐国,缴获齐国积攒了800多年的财物,一血前耻。离开人世之前,还特地留下政令训示,指示要修正法令,慎待庶出子弟,并把恩惠推及百姓,这些都可以教导后世。”

潜台词:你刚刚即位,就弄丢了先王新得的国土,并怀疑大臣有二心,先王的教导你没有听,更没有做到。

随之,乐毅干脆不再客气地说:“我听说善作(开创)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从前伍子胥的建议被吴王阖闾采纳,吴王带兵远至楚国郢都。而吴王夫差即位后却逼他自杀,尸骨装入马皮袋子扔到江中;夫差不明白伍子胥的建议可以建功立业,所以杀了他不后悔。伍子胥没有预见同样是吴王但抱负气量不同,所以被沉到江中还没醒悟。”

潜台词:我知道你不如你老爹,我不会犯伍子胥的错误。

基于此,乐毅直言不讳地写道:“免遭杀身之祸且建立功业,彰明先王的业绩,这是我的上策。遭到毁辱以至诽谤,毁坏先王的名声,这是我最担心的。接近不可预测的罪名把它作为获取名利的机会,这是恪守道义的人不会做的事情。”

意思很明白,我不会相信你的说辞,为了所谓的富贵荣华再回到燕国,把命运交到你手中。

在表明自己的严正立场后,乐毅缓和了语气说:“我听说古代的君子,即使绝交也不说难听的话。忠良的臣子离开自己的国家时,不洗刷自己的罪名和冤屈。我担心先王的侍从不理解我的选择,所以才写了这封信,希望您能留心看下。”

燕惠王接到信后,明白乐毅不好对付,又担心做事太绝会招来报复,所以他不计前嫌,让乐毅的儿子乐间继承了乐毅的爵位,封昌国君。

乐毅也见风使舵,与燕王重新交好,并时常往来燕赵之间。为了打消燕赵两国的疑虑,乐毅只同时担任两国的客卿,而没有归化赵国。

最后,乐毅在赵国寿终正寝。

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

有意思的是,30多年后类似的一幕又发生在了乐间身上。当时的燕王喜采用宰相栗腹的建议,想趁着赵国在长平之战新败而攻打赵国,在征询乐间的意见时,乐间不同意,但燕王不听,结果被赵将廉颇打败,栗腹、乐乘被俘。乐间和乐乘同宗,乐间为了避祸,投奔了赵国。后来,燕国不得不向赵国割地求和。

燕王喜悔青了肠子,听说乐乘和乐间都归附了赵国,燕王又拿起了“祖传法宝”,写信批评乐间。

信中说:“殷纣王时,箕子不被信用,但坚持劝谏,毫不懈怠。商容受到贬谪,身受侮辱而仍希望纣王转变,直到商纣民心涣散,国家不可救药才隐居起来。由此,纣王身负骂名,但两人却没有失去忠圣之名,因为他们尽到了做臣子的责任。我虽然愚钝,但也不像纣王那样残暴。百姓虽然不太安定,也没有商纣时那样严重。家里有矛盾,不完整地说出自己的意见,还跑到邻居家乱说,这两者我都不赞成。”

乐间、乐乘不愧受过乐毅的真传,也没有听从燕王的忽悠,坚定地留在了赵国,乐乘还被封为了武襄君。

国学经典欣赏:

臣闻之,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伍子胥说听於阖闾,而吴王远迹至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吴王不寤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沈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是以至於入江而不化。

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絜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於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不察疏远之行,故敢献书以闻,唯君王之留意焉。

——《史记·乐毅列传》

(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武宗义)